商代的方国制度是什么

如题所述

商王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这些附属国就是所谓“方国”。

现今学者对这些方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 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

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夏朝商超周边的小国和夏朝商超本身是松散的联盟,这些小国是畏惧夏朝商超的武力,而在法理上并没有对夏朝商超有任何义务。

扩展资料

夏商方国古“华原”

耀州历史上,隋、唐、五代、北宋、金、元各朝代七百余年间建置的隶属关系和局部疆界虽屡有小变,但县级政权主要是以“华原”命名的。华原是耀州历史上使用最久的一个县级地名,漆、沮间今耀州境内大部分地区一直是华原的腹心辖区所在。

“华原”正式作为县一级行政区始于隋初,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改泥阳为华原县,此后历代相沿。其实,隋初时这个命名并非首创,而是沿用了一个更早的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历史名称“华原”,它是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最早见于记载的古地名。

《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其中,雍州大致包括今陕西关中地区,雍州大区内还有许多小区域地名。雍州所辖的国邑有镐、亳、戏、岐、华原、邰、豳等,共列三十六个,这些国邑大多为上古氏族部落、古方国的名称(可参阅《夏商国邑图》)。

“华原”在漆、沮之间,荆山之北,彭衙之西, 豳、皇过、甘泉、云阳之东,显然应是耀州的主要辖地,可见“华原”之名早已有之,隋代更名只不过是沿用旧称而已。

《路史》中记载“阴康氏治于华原”,这个“华原”指三代时雍州境内之古方国华原,并非隋唐县治华原,地域略同,但内涵有异。

阴康氏是远古传说中的氏族部落名称,约在伏羲女娲之后,神农黄帝之前,应为石器文化时代母系氏族部落,活动于漆、沮之间靠近河川水道较安全的高台坡地上,具体年代及其活动已不可考。

塔坡遗址及尚未发现的漆、沮两岸的其它类似遗址应属阴康氏部落和古华原,其先民应是耀州可以上溯的最早的祖先。据考,阴姓氏的一部分为阴康氏之后代,当然不一定指如今耀州的阴姓。

周代雍州国邑八十有三,无华原,漆沮间不知所属,可见周代华原之名已渐泯灭,可能是周人兴起壮大后地盘扩大,其由西北部渐入豳地范围的缘故。

明代文翔凤《豳谷考》中东豳之说诚有其理,但决不能把东豳理解为整个华原。历史上疆界多变姑且不论,以今耀州地域看,东豳仅应指西北山区的照金、庙湾与旬邑、马兰接壤一带地区,充其量也不过是北边一线,不可能包括今柳林、石柱以南的耀州大片腹心地带。

由以上简述可以看出,耀州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阴康氏”便是仅见于典籍的这一时期的氏族部落,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耀州远古文明,夏商以前就形成了古方国“华原”,商末周初因周人的兴起强大而衰败泯灭。

当时,周人发祥之地“豳”的东部地盘只扩展到了古华原的西北部,“三代时属豳地”的笼统说法是不够确切的。(雷天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国 (古代联邦大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8

商王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这些附属国就是所谓“方国”。

现今学者对这些方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 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

夏朝商超周边的小国和夏朝商超本身是松散的联盟,这些小国是畏惧夏朝商超的武力,而在法理上并没有对夏朝商超有任何义务。

扩展资料:

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联合城邦制国家” 。

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实际是以殷商为中心的方国联盟。商王国时代的部族很多,卜辞中大多称之为“方”。商部族就是指子姓的殷人社会集团。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方国 (古代联邦大国)

百度百科-商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