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运用了什么修辞

如题所述

烘托。作者由秋千而想到纤手,由纤手而想到香凝,由香凝而想到蜂扑所致,写出了怀人痴望的片片深情。 

出自《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全词风格质朴淡雅,不事雕琢、不用典故,不论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委婉细腻,情真意切。此词表现暮春怀人之情,上片写伤春怀人的愁思,下片写伤春怀人的痴想。

全诗如下: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译文如下:

听着凄风苦雨之声,我独自寂寞地过着清明。掩埋好遍地的落花,我满怀忧愁地起草葬花之铭。楼前依依惜别的地方,如今已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分柔情。料峭的春寒中,我独自喝着闷酒,想借梦境去与佳人重逢,不料又被啼莺唤醒。

西园的亭台和树林,每天我都派人去打扫干净,依旧到这里来欣赏新晴的美景。蜜蜂频频扑向你荡过的秋千、绳索上还有你纤手握过而留下的芳馨。我是多么惆怅伤心,你的倩影总是没有信音。幽寂的空阶上,一夜间长出的苔藓便已青青。

扩展资料:

下阙写清明已过,风雨已止,天气放晴了。阔别已久的情人,怎么能忘怀!按正常逻辑,因深念情人,故不忍再去平时二人一同游赏之处了,以免触景生悲,睹物思人。但梦窗却用进一层的写法,那就是照样(依旧)去游赏林亭。

于是看到“黄蜂频扑秋千索”,仿佛佳人仍在。“黄蜂”二句是窗梦词中的名句,妙在不从正面写,而是侧面烘托,佳人的美好形象凸现出来。

怀人之情至深,故即不能来,还是痴心望着她来。“日日扫林亭”,就是虽毫无希望而仍望着她来。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但仍写黄蜂的频扑,这不是在实写。

结句“双鸳不到”(双鸳是一双乡绣有鸳鸯的鞋子),明写其不再惆怅。“幽阶一夜苔生”,语意夸张。不怨伊人不来,而只说“苔生”,可见当时伊人常来此处时,阶上是不会生出青苔来的。

此时人去已久,所以青苔滋生,但不说经时而说“一夜,”由此可见二人双栖之时,欢爱异常,仿佛如在昨日。这样的夸张,在事实上并非如此,而在情理上却是真实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6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运用了什么修辞?
答:这是一个夸张修辞。它表达的意思是女人手香握过的秋干索引来蜜蜂环绕。和“绣出牡丹引来蜂唱,画成芍药引来蝶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出自宋·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
这两句大意是:在花园的秋千架下,黄蜂频频地向秋千索上扑去,原来索上仍凝聚着荡秋千人纤手的香气。
这是一首怀人之词。恋人离别已久,秋千索上的香气未必能留,作者写黄蜂因香气而频扑,是幻境而非实境。这是作者由秋千而想到纤手,由纤手而想到香凝,由香凝而想到蜂扑所致,虽不是生活真实,却是诗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写出了怀人痴望的片片深情。作者先用景物来烘托事由,再用事由烘托感情,表情达意曲折有致。追答

作为一个文明人,就应当对给于回答的问题,予以反馈。否则就等于在说明:我是一个不讲文明的人。我相信你是一个讲文明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