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一词多义

如题所述

dāng
①对着;面对。《木兰诗》“~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②在;处在。《石钟山记》:“有大石~中流。”③在;在……时候(地方)。《兰亭集序》:“~其欣于所遇,晢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④担当;担任。《陈情表》:“猥以微贱,~侍东宫。”⑤承担;承受。《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罪愆。”⑥忍受。《水浒传》:“四下里无半点去彩,其实那热不可~。”⑦执掌;主持。《谏太宗十思疏》:“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后序》:“北邀~国者相见。”⑧相当;对等。司马迁《报任安书》:“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⑨判决;判罪。《史记?李将军列传》:“吏~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赎为庶人。”⑩抵敌;抵挡。《赤壁之战》:“非刘豫州莫可以~操者。”⑾遮挡;遮蔽。《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南日。”⑿应当;应该。《陈情表》:“臣生~陨首,死~结草。”⒀会;将会。《孔雀东南飞》:“卿~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赤壁之战》:“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续发人众。”
⒁要;将要;就要。《书博鸡者事》:“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焚汝庐,戕汝家矣!”
⒂指过去的某一时间。《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àng
①合适恰当。《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兮。”《采草药》:“古法采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
②适合;适应。《促织》:“将无献公堂,惴惴恐不~意。”《芙蕖》:“群葩~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③当作。《战国策?齐策》:“安步以~车。”《智取生辰纲》:“你端的不把人~人。”
④抵押。《捕蛇者说》:“募有能捕之者,~其租入。”
⑤用东西作抵押向当铺借钱。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抽衣~药钱。”
⑥抵得上;够得上。《游黄山记》:“因念黄山~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⑦本(地);同(一天)。《智取生辰纲》:“~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
⑧器物的底部。《韩子非?外储说右上》:“尝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可以盛水乎?’”
tǎng通“倘”。如果。《荀子?君子》:“先祖~贤,后子孙必显。”【当路】⒈当权。⒉拦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9
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
手[1] 字的甲骨文:手,金文字形像五指伸张的样子。造字本义:伸张的五指,人的前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金文篆文的“手”与篆文的“毛”在字形上颇为相似)。隶书变形,将篆文的五指形象,简化成一撇两横。古人称静态的前肢为“手”,称动态的手为“又”(抓握、操持),“又”通常作为造字部件以“边旁”的形式出现。[1]
通过耳朵用心听讲,通过手来书写文字,耳听,手写,人们在学习中又得到了不一般的进步。
[cut off left-ear]
(1)取,捕取也。——《说文》
(2)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3)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4)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5)(袁可立)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6)而(袁可立)徐取倡乱不情者寘之法。——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2.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苏轼《阳关词》
3.拿 [take;fetch;get]
(1)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2)取一葫芦。——宋·欧阳修《归田录》
(3)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
4.选取;选拔 [adopt;choose;select]
(1)深思而慎取。——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
(2)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3)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4)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5.招致 [incur]
(1)谗毁竟自取。——唐·杜甫《上水遣怀》
(2)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6.得到;取得 [seek;get]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4)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7.博取 [curry]。
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8.攻取,夺取 [attack and seize]
(1)必取宋。——《墨子·公输》
(2)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9.积畜 [accumulate]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0.趋向 [tend to;incline to;hurry off]
(1)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2)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11.寄情 [focus feelings on]
(1)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明·宋濂《看松庵记》

通假字义
1.通“娶”。娶妻 [marry]
(1)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2)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3)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4)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2.通“聚”。会合,集合 [assemble;flock together]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趋”。跑,疾走 [run]
(1)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2)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3-02
拼 音
zhī
基本释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