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考重点大学,为超越陈景润疯魔数论30年,他是谁?

如题所述

一个小房子,一麻袋一麻袋的草稿纸,“怪才”陈景润日复一日不断攻克的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的精神也是渲染着每一个数论研究者,随之而起的是一股研究数论的热潮。

即便这股热潮消散,但陈景润的精神始终长存,其中一个人就在看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之后,也是投身数论,埋头苦干30年,企图超越陈景润,最终只靠400元低保生活。

他就是刘汉清,1964年出生于江苏泰州戴南镇的一座小村庄,父母都是背朝黄土的农民,为了让刘汉清走出村庄,他们省吃俭用将他送到学校读书,刘汉清不负众望,从小学习天赋就非常高,加入十分刻苦读书,在当地是出名的尖子生。

1980年,只有16岁的刘汉清,以398.5的优异成绩,成功的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80年代一共有333万人参加了高考,一共录取了28万人,录取率还不到10%,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下,刘汉清脱颖而出,况且他才16岁。

在学校当中,同班同学都比他大好几岁,但他的成绩依旧非常突出,到大三时期,成绩一直都保持在中上游,学校老师也是对他寄予厚望,以他努力方向,在拿到学位之后,即便不一鸣惊人,也能发光发热。

大三时,他在图书馆借书,偶然一次机会下,他接触到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报告,他深深地被陈景润的精神所折服,在连夜通读陈景润数论证明后,刘汉清被吸引住了,起初刘汉清只是业余时间研究数论。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于热处理专业越来越不感兴趣,他全身心投入,最疯狂时,他甚至觉得连吃饭都浪费时间,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一心想要研究出另外一套证明方法来超越陈景润。

到了大四,由于荒废了本专业,导致多门功课挂科,因挂科无法毕业这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甚至全中国的大学都非常少见,哈大的老师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给他办理肄业手续,刘汉清回到了家乡。

他不顾父母的责备,又将自己关在房间当中,开始研究数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跟陈景润一样写了一麻袋又一麻袋的草稿纸,但30年终究都没有研究出数论,由于他没有工作,又干不了农活,他就办理低保,每个月有400元。

400元对普通人来说根本不够用,但是刘汉清每天不出门,每天的花销只有吃喝,他表示400元完全足够他生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