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有哪些讲究习俗?

如题所述

过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有许多讲究和习俗。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过年习俗:

1. 年夜饭:年夜饭是过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吃丰盛的晚餐。菜肴种类繁多,代表着好运和吉祥,比如鱼(年年有余)、饺子(团圆)、年糕(年年高升)等。

2. 年货购买:过年前,人们会购买大量的年货,包括食品、饮料、烟花爆竹等。这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对未来的期望。

3. 扫尘:在年前,人们要彻底清扫房屋,扫尽一年的旧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4. 贴春联:春联是一种用红纸写的对联,通常写有吉祥的祝福语。人们会在门口贴上春联,以祈求新年平安和好运。

5. 拜年:过年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拜访亲朋好友,送上祝福和红包。这是一种表达关爱和友谊的方式。

6. 放鞭炮:燃放鞭炮是过年的传统活动,据说可以驱逐邪恶的气氛,迎接新年的好运。

7. 看春晚:春节晚会是中国人过年时的重要节目,家人会一起观看晚会,共度欢乐时光。

8. 红包:在过年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这是一种祝福和传递财富的方式。

9.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表演,人们相信它能驱邪辟邪,带来好运和祝福。

10. 祭祖:过年期间,人们会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祝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这些讲究和习俗代表着中国人民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区,过年的习俗都充满了喜庆和欢乐的气氛,让人们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4
坐标华北平原,年龄90后

小时候在农村里,物质比较贫乏,进入腊月后,就开始盼望着过年,年味也是从腊月就开始了,村里的小卖店东西较少,想置办高级点的货品,都需要去城镇上的集市,按照农历逢三和八,初三、初八、十三、十八…每到有集市的日子,村里人都会骑车去一趟,带些过年需要的东西回来。进入腊月后,集市上就开始有对联、灯笼的售卖,和别的摊位不同,红色的一片很是喜庆。

小时候的腊八粥没有真的八样,但一定会搜尽柜子,尽量去凑不同的米,如果再放一把红枣干一起熬,真的香甜。在北方,不止有腊八粥,还有腊八蒜,平时吃完水果罐头的玻璃瓶子会留着,在腊八这天泡一罐蒜,就等着20多天后春节配饺子。

过了腊八,离年越来越近。俗称:“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有穿新衣的习俗,腊月里还没有给家人置办新衣服的,都会尽快去集市上挑选。买好的新衣服在春节前是不能穿的,一定要等到腊月二十九或者除夕穿。家里条件不好的穿一件看起来比较新的衣服。

小年:腊八粥喝几天,摇摇晃晃二十三。不同于南方的小年日期,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过年的气氛已经很浓厚,家家户户都投入到置办年货的欢乐中,有短缺的需要尽快去集市上补齐。小孩子最喜欢这个时间了,要零嘴儿大概率有求必应。除了年货,「祭灶」是农村必须的习俗,我姥姥的版本是:“小年这天是灶王爷回天宫复命的日子,要祈祷灶王爷多说好话,保佑来年丰衣足食。”即流传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扫尘,一般腊月二十四大扫除,把整个家里里外外彻底的打扫一遍,以求扫除旧年的灾祸,擦干净窗户贴窗花,迎接新年。

接下来的一周就是紧锣密鼓的准备吃食,家家户户都开始炖大肉、炖鸡,农村带风箱的大铁锅,煮满满一锅,真是馋死小朋友。还会专门留一大块方肉,留待春节祭祀使用。

腊月二十八发面蒸馒头,有条件的还会蒸一些包子换换口味,北方冬天冷,馒头和肉会存储在侧屋的大缸里或者地窖里,不会变质。

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挂灯笼,春联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贴的,灯笼是个奢侈又麻烦的选项,一般只有高门大户的才会挂,一个胡同里挂灯笼的人家可以两只手数得过来。

除夕当天,正屋中会挂上祖先家堂竹子,家中女性准备丰盛的贡品,男性会去祖先的墓地祭拜,“请祖先”回家吃饭过年,(回来后在大门口挡一根大棍子,意思是不让祖先跑掉 )。除夕的年夜饭一般都会很丰盛,各家各显神通。年夜饭后,就要准备包饺子了,大年初一是要整天都吃饺子的,看着春晚捏饺子,能帮忙的都帮忙,一般在春晚结束之前就可以包完。

除夕有守岁的习俗,点亮家里所有的灯,家里的女性一般会去相识的其他人家去拉拉家常打发时间。小孩子到处跑着玩,我记得小时候会在白酒纸盒的四面各挖一个孔,剪几块塑料贴在孔上,在酒盒底端放支蜡烛,就是一个简易的灯笼,胡同的夜晚都靠着这简易的灯笼照亮。

除夕半夜十二点煮饺子,饺子要先祭祖同时燃放鞭炮。我家有棵香椿树,每年我妈在煮饺子的时候都会让我去绕着香椿树转几圈,并且要念叨着“椿树王,椿树王,你长高来我长长”,希望以后能长高个儿。唉,有些老话不能信,骗小朋友的 。

鞭炮燃放集中在十二点,逐渐淅淅沥沥,平静之后,家里的女性实在熬不住的去睡觉,一般男性都去整夜打麻将打牌直至清晨。

大年初一起大早,吃完饺子去拜年,年轻已婚的小辈要去给整个家族的长辈磕头拜年,小男孩一般会跟着。长辈们一般会准备一些红包,互相说些祝福的话。

初二送祖,吃完早上的饺子,开始送祖先,送祖先比请祖先要郑重一点,每个墓地都要送到位,并且燃放爆竹和二踢脚。

初三回门,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吃饭。也开始会有亲戚来往了,七大姑八大姨,约定日期,初几拜访,都会带着礼盒登门,很多常年不太见的亲戚,都会尽量走动走动。

初五,俗称破五,送穷神拜财神,村里人还会在正屋桌前用砖压一些钱,燃放鞭炮,打扫卫生,初一到初四是基本不会打扫卫生的,都留待到初五,和送穷一起丢掉霉气。

初五过完基本预示着这个年快要过完了。亲戚多的能聚餐吃到初十,把年前备的肉菜馒头消耗光。

元宵节:有些地方有庙会,那时年龄比较小,庙会上人太多,父母不带我去。元宵节除了吃汤圆外,最盼望的就是晚上的到来,家家户户都会买很多烟花,天刚刚擦黑,烟花秀就开始了,大家和比赛似的,能渐渐持续到10点,我记得有一种叫梨花的,炸开后特别大,好像整个夜空都要被它点亮了。

90年代,北方村子里物质还比较匮乏,亲朋好友的联系也比较困难,很多家庭都没有座机电话,只有在春节这样的大节日,大家都在民俗约定下做着每个时间点需要做的事情,那些质朴纯真的祈祷、阖家团聚的欢乐、穿新衣吃美食的满足、对新一年的期待组成了现在无比怀念的年味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