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之前喝解酒药有用吗?

如题所述

  近几年,江湖上出现了一些人,他们号称“千杯不醉!”他们就是“4斤哥”“5斤哥”与“6斤哥”。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严抓酒后驾车,因为醉酒驾车坐牢的也不乏其人。有的人因担心贪杯后被查“酒驾”,也有的人害怕饮酒过多而伤身,开始纷纷寻找办法。各种各样宣称能够“加速解酒、保肝护肝”的解酒药悄然出现了。

        解酒药

  在网上搜索“解酒药”后,各种冠名为“喝不醉”、“酒宝”、“酒侣”等各种各样相关产品的链接便扑面而来。点入其中一种名为“酒灵芝”产品的网页,上面赫然写着“喝酒不伤身,开车不扣分”、“20分钟增强酒量,千杯不醉”等宣传口号格外醒目,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解酒药真的有那么神奇的疗效吗?如果真的可以,那以前在网上出现的所谓“4斤哥”、“5斤哥”与“6斤哥”是不是都服了这些神奇的药物了呢?

  6斤哥     

  解酒药的种类多样,主要为药片、胶囊、口服液等形式;产品的成分也纷繁不一,既有以葛根、枸杞子、灵芝等中药为主的产品,也有以蛋白粉、氨基酸、维生素、泛酸钙等为主要成分的“解酒药”;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那么,这些“解酒药”到底能不能解酒?

        从医学的角度看,还没有一种真正的解酒药。人体主要通过肝脏、皮肤和呼吸系统三大途径代谢酒精,其中肝脏最为重要——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肝的道理。酒精进入人体后,乙醇脱氢酶负责把乙醇(也就是酒精)氧化成乙醛,这是整个反应的第一步。乙醛能够让人醉,所以,必须赶快把这些乙醛转化为别的东西,这个时候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再把乙醛氧化成乙酸(有的人喝酒以后会脸红,这是乙醛脱氢酶出了纰漏,该人基因有点异常,肝里的乙醛脱氢酶太少,导致乙醛过多蓄积所致,乙醛比乙醇毒辣多了,一丁点量就能让人醉态连连,表现为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有些人酒量大,其实是这种乙醛脱氢酶相对够用而已,而乙醛脱氢酶少的人,酒精不能被快速代谢,引起乙醛蓄积。)因此大家可以看到,要想不醉,就是需要乙醛脱氢酶在肝脏中大量产生,把乙醛氧化——这一过程是一个缓慢的生物化学反应,在人体中是不能迅速完成的  

  从这个生物化学的机理来看,市场上的“解酒药”本身都不包含这种“乙醛脱氢酶”,即使“有酶也不行”(酶是蛋白质,吃进去就会消化,不能继续成为酶起到解酒的作用)。所以当酒精进入到血液循环后,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把酒精含量降下去的。在目前的临床中,为缓解严重的醉酒症状,一般会采用静脉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的方法。

       可能有的读者会问,那我可以不可以吃了“解酒药”,然后在肝脏中产生“乙醛脱氢酶”呢?对于这一点,还没有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报道,因为人体代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这一部分需要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技术做进一步药代动力学的探索(一般来说,酶常是药物的作用靶点,但在人们用的作用于酶的药物中,只有酶抑制剂——这个药物使酶的作用减少;药物学中还未见有酶的促进剂的说法。在体内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下,酶的能力已是最大。我们可能无法通过吃药再使体内酶的能力增加。很多药厂声称能增加乙醛脱氢酶能力的产品未能提出实验报告)。

  因此,酒量的大小,由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多少来决定。而这两种酶的多少,是先天形成的,目前没有任何手段能增加这两种酶的分泌。

  “根本没有真正能解酒的灵丹妙药!”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尚佳说,市面上的“解酒药”,无论中药西药,都不存在彻底的解酒作用。

  对于一些经常因工作、应酬等原因确实非喝不可的人来说,要以不喝醉为度,可记住一些小方法。比如在饮酒前半小时喝点酸奶或牛奶,可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饭桌上先吃一点主食也能起到防护的效果;并且不要喝快酒,否则会增加肝脏负担;酒后多喝水,还可吃些具有利尿效果的水果。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蝌蚪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0
第一招:酒前先“垫底” 大家都知道,饿肚比饱肚更容易醉酒。胃里如果有食物,喝进去的酒就能被很好地稀释,胃肠吸收进去的量就少;如果是饿肚,喝进去的酒在胃里积存的浓度就很高,吸收也快,血里的酒精浓度就会很快上升,醉酒也就来得快。知道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喝酒之前应该干些什么事情就很好理解了。 上酒桌之前不妨喝一杯浓浓的牛奶,浓牛奶可以预存在胃里用来稀释酒精,也可以在胃里形成一层良好的保护膜。当然,有人为了保护肝功能,在酒前吃一片肌苷片,也有一定道理,因为肌苷片可以促进肝脏代谢,而酒精是靠肝脏来代谢分解的。还有一种说法是维生素B1对酒精代谢能起促进作用,可以考虑在喝酒前吃一片。 第二招:酒中少吃肉 上了酒桌,杯盏间的细节也不容忽视。从稀释酒精浓度来看,趁着端杯之前喝些茶水是有好处的,当然也可以喝汤,但最好是淡淡的甜汤,而不是油腻太重的肉汤。另外建议,喝酒的时候不要多吃肉食,应多吃素菜。因为酒精代谢要靠肝脏来完成,脂肪代谢也要消耗很多肝脏的功能。为了不使肝脏疲于同时应付酒精代谢和脂肪代谢,最好多吃素菜,那样肝脏分解酒精就更有力,更不容易醉酒。 第三招:酒后一碗饭 放下酒杯之后的半个小时也是很关键的时间。很多人醉酒不是在酒桌上,而是在放下酒杯后不久感觉酒劲上来了而醉倒,这种现象与这半个小时没有采取措施是有关系的。大量的酒虽然喝下去了,但并不代表酒精都被代谢分解了,很多酒还存留在胃里。 所以,放下酒杯后,建议填些东西去稀释胃里的酒,最好是米饭,也可以是浓茶或淡汤。一般可以这样说,如果在酒后吃进一大碗米饭,醉酒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米饭比茶或汤更为有效的道理在于,米饭在胃里形成的食糜可以长久地稀释酒精,而液体的茶或汤排空都太快,有时候大量茶或汤灌进胃后甚至还会引发呕吐。
第2个回答  2017-01-20
嗜酒与酗酒的区别:

嗜酒、酗酒,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大家看到两个人一起喝酒,都喝醉了,如果一个是酗酒,另一个是嗜酒,虽然表面现象完全相同,但他们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

酗酒——指的是长期、大量的饮酒;

嗜酒——指的是对酒精失去控制!

长期、大量的饮酒未必是酒瘾患者;偶尔喝酒,未必就不是酒瘾患者。

问题的根本在于,能否控制酒量。如果能控制酒量,即使每天喝、喝的也很多,那么,这是酗酒,而不是嗜酒。
如果喝上一口酒,就无法停止,即使几个月喝一回,这是嗜酒,也就是酒瘾患者。

酗酒是习惯,嗜酒是疾病,不可同日而语。

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说,很多酗酒者戒酒了,所以,大家认为酒瘾患者戒不了酒是意志力、毅力、品质、道德有问题,这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这本身就是两回事,酗酒者戒酒,只是改变一个习惯而已。
而酒瘾患者戒酒,面对的是一种强大的疾病。

记住:嗜酒是一种不可治愈、逐步恶化、足以致命的疾病。

世界上有很多人知道他们生来就不能吃某些食物――牡蛎、草莓、鸡蛋、黄瓜、糖           或其它的什么――一旦吃了,身体或许不会太不舒服但可能引发严重的疾病。

这种对食品过敏的人可能会非常自卑,他们时常抱怨造物不公平,让自己丧失了享用美味的能力。

酒瘾患者永远不可能适量饮酒,所以,我们戒酒的目标自然是——终生滴酒不沾!
第3个回答  2019-08-02
饮酒前20-30分钟温水服用三粒L-半胱氨酸胶囊,可转化及清除人体内乙醛,降低乙醛对人体的伤害,保护肝脏细胞。
第4个回答  2019-04-10
在喝酒之前吃解酒药是有用的。还可以喝点牛奶。但也不要喝太多的酒。还要吃些主食这样能更好的保护胃。酒多伤身望注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