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府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任家坡屺园被确定为太平天国英王府的材料主要有三处:一、安徽省文物局公布为太平天国英王府;二、任家坡太史第(即屺园)老屋位于所谓的“在城西门”;三、屺园东组二进发现太平天国壁画。这三处惟独第一条属于“官方权威”认定,后两条根本就属于错误考证;官方权威如何认定?笔者调查发现此认定完全依据太平天国史研究已故权威罗尔纲先生当初草率的错误评断,而罗尔纲先生错评又是依据安庆地方个别不了解“安庆古城”及“太平天国史”的学者,凭私交上报单方面材料而被蒙蔽,罗尔纲先生也并未亲临安庆来实地考核现场。本着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原则,笔者在此发表该文,希望借助本博客纠正这一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建筑错误的认定,还原历史真实的原貌。
太平天国史研究权威罗尔纲先生生前在论证辨伪太平天国史时也出现过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罗尔纲先生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曾说:“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勇于承认错误,欣然去改正错误,在一生不断地改正错误过程中,向前迈进,然后方有利于人民的科学研究事业。”他一再强调,历史研究“必须要紧记着为人民服务,一论一述,都必须向人民负责,都必须为后代负责。”罗尔纲先生这种认真严肃、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赞誉。我相信罗尔纲先生在天之灵如果看到笔者这篇考证材料,他也会接受这一事实,纠正错误定论的!
我们先来看看个别安庆地方学者所谓的考证依据:
一、《能静居日记》“在城西门”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是历史见证者之一,他的著作《能静居日记》可以说是第一手信,这一点双方都无异议。《能静居日记》有记载:“八月二十五日,辛巳,晴。子思先生昨约进城,遣小舟迎之来,饭后同行到督帅行署,伪英王府也。在城西门,府屋颇多,不华美,亦不甚大,门墙皆彩画而已。”[见图13]可以肯定,英王府位于安庆城西门,那安庆地方个别学者(以下简称:安学)考证的任家坡屺园是不是在城西门呢?笔者在此可以否定它,自古屺园都不属于城西门。
安学提出:任家坡太史第屺园在城西门依据是此屋虽离南门最近,但古城子午线只分东西、不分南北,任家坡太史第位于古城子午线以西,故属于城西门。
笔者认为:安学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安庆城,纯属无知!安庆城古城最早开六门,西门正观门俗称八卦门、南门盛唐门后改曰镇海俗称大南门、东南门康济门俗称小南门、北门集贤门、西北门万观门俗称小西门元代封闭。城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入大南门就是近三十米高的盛唐山,古人别说是站在城楼,就是在城楼上再建一座太平天国望楼也是绝对看不到北门集贤门的。赵烈文日记记载“在城西门”时赵烈文可是刚入安庆城,大白天的看不到星辰如何专业测量古城子午线?何况还不知道赵烈文懂不懂测量,因此赵烈文当时依据“在城西门”不可能是因为古城子午线。
另外,安庆城并非与国内大多数古城那样,南门做正门、北门是后门,南北门连线即所谓子午线作为古城中轴线。安庆城正门是西门即正观门,正观门无论是规模还是瓮城都是其它城门不能比的,正门外左侧是谷龙巷、上濠,右侧是沟儿口、下濠,正门内左是县下坡、司下坡,右是五垱坡,黄家山;正门内、外呈乾[天]、坤[地]、艮[山]、兑[泽]、震[雷]、巽[风]、坎[水]、离[火]八卦布局,因此正观门俗称八卦门,也是安庆古城正门。熟读安庆地方志或曾国藩以及幕僚们史料记载的就会知道,所有正式仪式或官员入职全部进出正观门,而其它家眷或家属白红丧喜事全进出南、北偏门。另东门枞阳门是古城后门,后门无大山依靠,因此明代在东门外建振风塔以弥补先天地势上的不足。
笔者多次考证发现,安庆古城东西门之间的连线才是古城中轴线。一般古城进正门左右拥有钟、鼓二楼,安庆城也一样,进正观门便是西门大街(即后期分段为:西门内正街、司下坡、龙门口、倒扒狮、四牌楼西街),左鼓楼(今谯楼)、右钟楼(县学宫处,毁),再往前即四牌楼(古城中心点)、东门大街(即后期分段为:钱牌楼、天后宫、小拐角头、东门内正街)而至东门枞阳门。自古安庆古城不但以此为中轴线绘城池图,而且所有衙门全部位于此中轴线北侧,从西向东依次是:怀宁县衙、江防署、布政司藩署、巡抚院署、安徽省政府、安庆市政厅、按察司臬暑、安庐道暑、安庆府衙等。[见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
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笔者多年研究,简要来说因古人设立衙门都是坐北朝南,署衙大门朝向古城内正街或大街;安庆城有史料记载的衙门(指政府署衙,各分局、分所、分营除外),可以说没有一处位于古城中轴线以南,如早期不存的:元季淮西分司、明季督学察院、明季巡江察院、明季守备暑、明季将军府等等,也都全部位于古城中轴线以北。
我们再来看看存在争议的马王坡“清节堂”与任家坡“屺园”,前者清节堂位于古城倒扒狮街即西门大街,倒扒狮又称黄门坊,因题“黄门司谏”,自古就属城西门;明嘉靖三十三年《安庆府志》有记:“卷之五,地理志,坊,怀宁,黄门,在县学东。”而且清咸丰、同治年间清节堂所属黄门坊、忠节衢也属于城西门,可决定清节堂“在城西门”。而后者屺园,不但位于古城中轴线以南,而且偏居一偶,历来就是古城城南边缘附属民宅与仓库之地。自明代有史可查屺园属于古城南门,且清咸丰、同治年间,此处主街只能通达城南与城中,不能直达城西门,直至上世纪安庆城才穿‘县学宫’破山修了一条道路到达西门。数百年来屺园一直归属同安衢,太平天国前、后时期可查史料记载例如:
1、清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记载:“卷之三,地理志,乡镇,怀宁,衢,同安,在大南门内。”
2、《怀宁县志名胜》清桐城硕儒姚永朴(1861一1939)作《论墨绝句》注云:“霄汉楼在镇海门内,康熙中礼部郎任塾,购废址为园,名之曰屺,将毋之义也。”镇海门即大南门。
3、民国四年《怀宁县志》记载:“名胜,霄汉楼在镇海门内,邑绅任塾购废址为园,名之曰屺,将母之意也。中竖楼,曰‘霄汉缥缈欲飞,江山满目’。”镇海门即大南门。
4、《安庆史志》记载:“霄汉楼:在今大南门内。”
可见安学例举赵烈文日记中“在城西门”一词来作为屺园证据是站不住脚的,可以说提出任家坡位于城西门,是对安庆古城不了解,属断章取义。
二、太平天国英王府壁画
对于安庆古城任家坡太史第这组任塾“屺园”,被安学定为太平天国英王府旧址,是因为屺园东组二进发现壁画残痕,安学们剥剔出被白垩土层覆盖的壁画,即所谓的“狮凤梧桐”、“瓜瓞绵绵”、“骏马飞凤”和“暗八仙”四幅壁画[见图12]。这一点,笔者与众多学者对此壁画的时期都无异议,那此壁画是不是就能证明此宅是太平天国英王府呢?
安学提出:太史第这组任塾“屺园”老屋,在太平天国时期是故城第一巨宅,据“贼目踞大宅,群贼各居民房,谓之打馆”记载,老屋显然为“贼目”所踞,故必属英王府。
笔者认为:这样的考证似乎有些欲盖弥彰,此宅属于清早期建筑,保留至今见证了太平天国运动,屋内出现太平天国时期壁画很正常,但是安学指正此宅是“太平天国时期故城第一巨宅”,笔者不这么认为。首先要看任家坡屺园这组房屋是不是都是原先太平天国时期建筑?
笔者数年数十次去任家坡屺园现场考证,发现此宅半数都是清光绪年间之后的建筑,特别是中组三、四两进、东组一、三(后焚毁)、四三进都是清末民初近代徽派建筑;甚至连中组首进门楼,至少也是后期改建过的,惟独中组与东组二进还是清中期建筑,其中发现的太平天国壁画正是出现在东组二进墙壁上。
如此看来,说此宅是“故城第一巨宅”可以说太过牵强;先不说清节堂这组府邸,就谈安庆古城当时至少拥有五万以上军民,城内规模相似或超过屺园的大屋还有不少,如:大二郎巷湖南会馆、四方城公馆、天台里世太史第、荣升街大屋、孝子坊濮家老屋、忠孝街探花第等等。特别是湖南会馆,这组房屋规模不小,主体建筑分三组,并且占据大半个大二郎巷,核心建筑也是太平天国之前清中期建筑,《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对湖南会馆有多处清晰的记载:
“旋至湖南会馆一看,将收拾为季弟停柩之所。”
“用六十四人大舆舁入西门,至湖南会馆暂为安置。各官绅皆来行礼。余于申刻行家奠礼。”
“在季弟灵榇公馆内三宿。”
“是日辰刻至季弟公馆,指示漆棺之法。”
“旋至季弟公馆,看漆棺之当否”
“傍夕至季弟灵榇公馆”等等。
还有天台里世太史第,他的主人赵畇在《遂翁自订年谱》也有记载:“十二月购天台里宅宅故怀宁都御史杨勤恪公汝谷旧第乱后仅存时为外江军需局”,“军需局交还天台里屋略为修葺移居之”,可见安学提出天台里世太史第是后建房屋,也是没有很好的去调研此屋,显得不够专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