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的争议之处

如题所述

早期落成的路线由于规划时未预料到将来会与众多线路交汇,故部分车站无作任何转乘预留。
备受批评的杨箕站和广州火车站站,均为新旧线的转乘站,旧线没有预留转乘条件。1号线与5号线交会的杨箕站只能改造原有A出口作为转乘通道,但出入口通道一般设计得比较狭窄,而且为了不影响既有车站的结构,新建5号线车站离1号线车站有一段距离。转乘路程较远而且转弯较多,中间还要上落楼梯,因此成为现时最不便的转乘站之一,早晚高峰均须实行客流管制。而2、5号线的转乘站广州火车站虽然比杨箕站的站厅、月台较宽,转乘距离较短和扶梯楼梯数目较多,但因两线需要通过站厅通道步行转乘,加上客流较多而拥挤,仍为人诟病。
曾宝贤曾就转乘问题给地铁公司写过一封信,指广州火车站、杨箕站转乘站,转乘路线过远,乘客辛苦,建议修建类似机场里的输送梯,但地铁没有向其作出任何回应。不过上述两站的转乘通道不够平直,通道狭窄还有数个转弯位,因此每段的长度也难以安装水平输送梯。
也有乘客要求杨箕站转乘通道装扶梯,地铁公司则回应:“国标规定高差六米以上要建扶梯,该处只有一两米,所以没有安装。”
预计将来新建线路与早期线路交汇时,转乘问题仍难免,但新建车站时则注意到了该问题,大多会预留转乘条件,使之在远期成为较为方便乘客的转乘站。 地铁的众多路线中,除了1、2、8号线是使用较宽敞的6卡A型列车,其余各线因客流、速度技术、路线走向和地质限制等因素,只能采用B型列车(3号线、广佛线)及采用直线电机技术的L型列车(4、5、6号线),其中除3、5号线为6卡编组列车外,其余4、6及广佛线均只以4卡编组营运。地铁列车编组短,车卡窄和运力不足问题一直为人诟病,早在三号线开通之初,地铁公司就宣传“小编组,高密度”的营运方式,当时解释为“以适应不同时间的客流。”
但因地铁公司客流预测错误,加上3号线规划之初沿线楼盘的兴建速度快于轨道交通建设,使客流量增长速度远比预期快。三号线的日客运量从刚开通时的15.5万人次上升到2008年5月底的21万人次(相当于一号线2002年的水平),5月1日甚至达到了32.52万人次。纵然地铁公司不断缩短行车间隔,但效果甚微甚至没有效果。导致在早晚高峰,节假日车卡和车站内十分拥挤而实施车站客流控制,挤迫度超过100%,加上信号未完全调试完好,经常出现临时停车甚至飞站。使网民称之为“史上最短、最慢的地铁”。地铁公司原计划3号线在远期才实行3卡编组列车两两重联,由于客流猛增,加上来自社会的压力,使在3号线开通的5年后(即2010年4月20日),地铁公司提把所有3卡编组列车两两重联,变为6卡编组营运。 2010年4月28日,两两重联列车正式于天河客运站至番禺广场段投入服务。后来亦逐渐投入6卡编组新车,但3号线运能和客流的矛盾依然比较尖锐。
而6号线在规划定位时,6号线定位为1号线的“辅助线”,以缓解1号线将来的压力,并非主要考虑沿线客流,此时1号线运力尚未饱和。但由于未考虑金沙洲的发展,且低估了传统商区人流等因素,所以建设时只采用4卡的小编组。6号线开通时,有广州市民称“被4卡车卡吓怕”而不敢乘坐。 地铁公司现时亦预测6号线的客流会超过设计运力,而4卡编组营运已难以改变,因此新列车为了多载客,每卡车卡有一半座位可在高峰时段拆除。 除此之外,今后或将通过公交接驳和未来开通的11号线等来缓解客流压力。 2011年5月5日,南方都市报率先报道16中高一学生陈逸华,身穿印有五羊石像和广州传统英文名“Canton”字样的T恤,在东山口、烈士陵园等一号线多个地铁站外举着用正体字书写的横幅,派发传单并收集市民签名。他指称1号线会在三年内完成全线16个车站的翻新工程,铲去原有墙面、改为统一灰色石板。这样既抹杀1号线“一站一景”的特色,又劳民伤财。当时已开工的车站有长寿路站、杨箕站、体育西路站、广州东站。此事引起媒体和社会广泛热议,网上有人称他为“举牌哥”。 5月6日地铁公司第一次回应称,一号线已开通14年,翻新改造皆因线路老化、装饰材料残旧破损。由于当初的装修材料已被淘汰,无法再买到,所以进行全面翻新。针对破坏“一站一景”的风格,地铁公司说:“原装修未成景观化风格,谈不上抹煞”,“翻修前后风格没有太大改变。”不过此说法马上被媒体驳斥,他们在建材市场调查时发现,其实可以轻易寻获类似颜色和材质的饰材。另外有人也发现,除了更换墙面材料外,多个站台的吊顶也被更换,新吊顶增加了不少装饰材料,也新装了一些灯具。 两天后,地铁公司派工程维修部经理约见陈逸华,称一号线的瓷片大部分采用粘贴方式安装,长时间使用后粘贴层松脱,瓷片容易掉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几个站点也发生过瓷片脱落的问题。而石板有固定件,可以“一劳永逸”,且石材容易清理,不容易出现划痕和污损。一号线的吊顶方式传统,导致天花板经常掉落,近5年已出现了多次的天花板松脱故障,而且还影响站台的照明度,加上灯具老化,使得站厅的照度满足不了设计要求。有人质疑地铁公司用专业数据和术语驳斥,明显利用信息不对称。
此时广州地铁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曾宝贤通过媒体公开表明:一号线总体翻新“完全没有必要”。他指完好的墙面,应该是“保养”才对;维修保养是经常性的,哪个墙面有问题,就修补哪个墙,不能拆除。有市民质疑:一号线的装修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当年的装修公司是否有义务对一号线的装修进行保修?而一号线此次的站台墙壁翻新是采用外挂花岗岩的形式,也被质疑:花岗岩含有微量放射性物质,近几年已被家居装修所淘汰,地铁装修使用是否环保?有媒体也查出广州地铁2010年9月的中标公示,其中明确显示,此次地铁整体装修的中标报价为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6726万元人民币。对此,有建筑业高级工程师提出质疑:中标报价下浮率达到了近三成,相差两千多万元,这样的招标过程是否合理?6700多万元的最终中标价,又还有多少的水分存在?缩减了两千多万元的费用后,此次的翻新装修质量能否有保障,又能使用多少年?稍后,公众又开始质疑地铁公司的翻修决策过程,其中立项、评审、预算全部是地铁公司内部消化,公众无从知晓,更无从监督。
5月10日地铁新闻发言人再次约见媒体,依然声明装修是必须进行的,但坚持原方案的态度有了缓和,表示改造工程将不再对全部材料和设施都翻修,仅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进行改造。对仍未开始改造的车站,未来动工时会咨询公众。有省政协委员指,地铁公司此举是缓兵之计。另外陈逸华曾多次通过电话、在意见箱里投卡片等方式,将一些问题和建议反馈到地铁公司,但每次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会跟进,但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对于站名的命名,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例如有人质疑芳村站的命名,其实芳村站、花地湾站、坑口站、滘口站和西朗站均属于芳村,使用“芳村”命名站点有以偏概全之嫌,尽管实际上芳村站是取名自紧邻车站旁的芳村村落,而并非指历史上的芳村区,面对不同意见,更多人认为只要方便即可。如其他地铁系统,广州地铁的一些站点名称曾经在规划时有过改动。例如中山八站,曾命名为中山八路站;潭村站曾命名为赛马场站;汉溪长隆站也多次更名,曾命名为汉溪站和长隆站。2011年12月30日,广州市民政局发布公告批准将6号线兴建中的越秀南站更名“团一大广场站” ,此举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争议。
翻译方面,广州地铁各车站的英文名称从开通至2006年11月都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例如广州火车站译为“Guang Zhou Huo Che Zhan”,中大站译为“Zhong Da”。对此当时拥有地铁英文命名权的广州市地名委员会有关部门说:“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确定了中国地名采用汉语拼音拼写,因此地铁站名的拼写方法都是按照规定使用汉语拼音拼写的,符合国际标准惯例。”不过此译法备受诟病,而当时上海、香港等城市都是拼音与英语混合使用,港铁机场快线的机场站,也是翻译为“Airport”,并非“Kei Cheung”(机场的粤语拼音)。直至2006年11月6日,地铁公司又作出决定,一至五号线所有车站中文名称按照市地名办的规定执行,而英文译名则按照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规定执行,地铁车站的完全汉语拼音英译名被全部取消。此时市地名委员会出来指称,有关规定只是规定了地名的拼写,但没有规定地名的读法。地铁站报站时使用汉语拼音,主要是为了与站名汉语拼音拼写相统一。 而且,即使按照地铁的执行标准,中山八站本因中山八路而命名,英文也应该使用“Zhongshan Balu Station”,而非“Zhongshanba”。现时体育西路站、中山八站、白云大道北站等依然使用全汉语拼音,没有按照亚运前广州市交管部门下发的《全市道路交通标志及路牌设计指引》中使用“Road”、“Avenue”的规定。
用字方面,广州地铁1号线与广佛地铁的转乘站西朗站,位于荔湾区芳村西塱,鉴于当时电脑字库中没有“塱”字,因此采用了同音字“朗”(两字粤普读法一样)。虽然字库已增补此字,但为了方便民众,“西朗”一直沿用至今。即使广州市民政局已经允许其改为西塱,但是地铁公司表示修改成本巨大,可能耗费上千万元,会在下次线网调整时再作更改, 以节约成本,至于6号线的“柯木塱”则将使用“塱”字。 2004年,地铁公司8名职员在车站大堂客服中心在充值羊城通的过程中,通过中途强行断电的方式,累计往百多张羊城通卡内反复非法充值25万余元,然后到各大超市疯狂消费,有人甚至勾吉他人销赃,将非法充值的羊城通打折出售。 2006年11月1日起,人工充值服务转移到地铁站内的“天天洗衣店”及7-Eleven,客服中心只提供售卡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9
对于一个宣称1100万人,实际超过一亿人的世界级大城市,这些地铁设计不合理,有些站太密集,每天都要限流!广州地铁每天都人山人海,没到过体育西,你不相信广州有5000万人,到了嘉禾望岗你终于相信广州有一亿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