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轶事典故

如题所述

清朝后期,梁启超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梁启超到广州后,张之洞差人将一上联送于梁启超。联文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这上联狂傲无礼,且拒人千里之外。梁启超气度不凡,坦然对了下联,请来人回送给张之洞:“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对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文字高雅,气势慑人。张之洞一看,马上出衙迎接,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名气更大,傲气也更盛。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又出联求对:“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上联既包含四水(指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春夏秋冬四季,而夏是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才思敏捷的梁启超,略加思索,巧妙地答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张之洞吟读再三,不禁叹息道:“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梁启超所对的下联非比寻常。他以自己的身份“儒人”拆开,古代儒、佛、道三教中,以儒为首,在天、地、人三才中,则以人才居末位。梁启超以“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巧对“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其含意深远,既挫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失宾主之礼,难怪张之洞为之叹服不已。 清廷在经过了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战争以后,不得不“变通政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3月,成立督办政务处,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遥为参预”。五月、六月,张之洞会同刘坤一连续上了三道奏折:《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这就是有名的《江楚三折》。第一折,是关于办学堂、废科举事,提出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奖励游学等建议。第二折,言整顿中法,提出了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课官重禄、去书吏、去差役、恤刑狱、改选法、等八旗生计、封勇、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等建议。在这个奏折中说:“近日民情,已非三十年前之旧,羡外国之富而鄙中土之贫,见外兵之强而疾官军之懦,乐海关之平允而怨厘金之刁难,夸租界之整肃而苦吏胥之骚扰,于是民从洋教,高挂洋旗,士人入洋籍,始由隔寝成涣散,乱民渐起,邪说乘之,邦基所关,不胜忧惧。 ”这里反映了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深度和毒害,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痛恨清朝政治腐败的程度和心理。第三折言采用西法,提出了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等建议。在这个奏折里,他说:“施之实政则不至于病民,至若康有为之邪说谬论,但以传康教为宗旨,乱纪纲为诡谋,其实与西政、西学之精要,全未通晓,兹所拟各条皆与之判然不同。 ”他还特地申明他采用的西法内容和实质同康有为维新派的毫不相同。
《江楚三折》仍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具体化,在不变更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虽则如此,但改革的一些项目,如废科举、兴学堂、奖励留学、设商部、学部、兴办实业等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文化传播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09
一:
张之洞长得不帅,个子很矮,初任湖广总督时,很多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的一名画家甚至拿他开涮,画了一幅“三矮奇闻”的水彩画,画上的3个矮子,分别是张之洞和他的两位同事。如此诋毁朝廷重臣,败坏总督的名声,连属下都看不下去了,要求总督大人把这个画家抓起来。以张之洞当时的权力,抓个画家当然是小菜一碟,可是,他却选择了“退一步”,居然自己掏腰包,把那幅画买了下来。此举让轻视他的画家佩服不已,从此对他毕恭毕敬,再没有诋毁之作传出。
二:
张之洞和李鸿章是死对头,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也顺理成章成为张之洞的政敌。张之洞从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时,接替他位置的人恰巧就是李瀚章。一路上,李瀚章的心里都在打鼓,两广本来就贫穷,张之洞在任时又做了不少大事,粗略算一下,财政亏空应该有2000万两银子,这个烂摊子,让人如何收拾?出人意料的是,在交接财务时,张之洞却说:“省库还有200万两银子,都留给你用吧。”李瀚章惊得张大了嘴巴,按说,他如此敌视张之洞,就算有盈余,张之洞也应该挥霍一空,不给他留分文,没想到,张之洞却如此义气,为他的上任铺平了道路。至此,李瀚章对张之洞再也恨不起来,日后还帮张之洞躲过了一次弹劾。
三:
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为整顿南京市容,拟修建南京马路,但财政拮据,无可筹划。得知李鸿章在南京某钱庄存有一笔二十万两的款项,于是打起了李的主意。钱庄主事人说,这是李中堂的私人存款,不是公款。如要动用,必须李中堂本人同意。张之洞写信给李鸿章,指出这笔款项闲着无用,不如借用一下,将来筹款奉还。张既然揭露了李的秘密存款,李也不好再掩盖,况且又是为修建马路,只好回信,同意把钱拿出来。修路时,张为表示为南京人民谋幸福,而不是为自己,故意留下制台衙门附近街道不修。李鸿章被张之洞搞得没办法,索性把这笔款赠给南京地方。自认破财,啼笑皆非。
四:
张之洞因自己靠硬本事起家,为官后十分看重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用人、看人,从不以貌取人,更不以亲例外。1889年他被朝廷调任湖广总督,不久便广招天下贤才精英。翰林院编修梁鼎芬,是个才华横溢的怪人,生性强硬,从不信邪,更不媚上,人称“梁疯子”。他一生喜食鱼翅,按他的说法是敢碰硬刺,故又叫“鱼翅梁”。在中法战争后,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弹劾李鸿章卖国求荣的可耻行为,结果李鸿章未被劾倒,自己却背了个“妄劾”的罪名,被慈禧降级调用。梁鼎芬一气之下,辞官回乡。张之洞倒认为梁鼎芬是个人才,让他闲逸可惜,应为国尽力。他不顾别人闲言碎语,也不怕担当风险,亲自派人上门将梁鼎芬请到武昌,委以重任。开始命他为武昌知府,后拟提为学使。张之洞想方设法满足他的嗜好,每次举行招待宴会时,必给梁鼎芬备一盘鱼翅,观其狼吞虎咽的馋样,在一旁乐之。
五:
孙文早闻张之洞大名,久有拜会之意,决定前去一试。那年他从日本留学返国,途经武昌,特意面晤张之洞。当他走到总督府时,却被卫士拦住不让进去。孙文心中有些不悦,便递上名片,在外面候着。张之洞接过名片一看,只见上面用楷书写着“孙文求见之洞兄”七个蝇头小字。张之洞见孙文与自己兄弟相称,甚为不满:“好大的口气,一个布衣青年,竟敢与朝廷命官平起平坐!”鄙视一笑,即在名片上用草书写了一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文看罢,冷冷一笑,不假思索地信手写了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一看,幡然震惊,拍案叫绝:“此人不仅能写一手好字,而且对联也恰到好处,真乃天下奇才也。”赶忙吩咐人将孙文请进大堂,并亲自为他敬茶。二人谈了很久,从读书扯到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从谈话中,他发觉孙文的才气与胆略远在自己之上,决非等闲之辈。送别后他对身边的人说:“孙文必将是国之大才也。”果然被他言中,这个孙文就是一举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六:
张之洞爱讲排场,然而他用钱虽多,但从不贪敛民财。他常对家人说,民众是衣食父母,作为儿子岂能用父母的血汗钱!因而他每年的俸禄全部花在开销上还不够用,入不敷出之事时常发生。张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之时,就派幕僚暗暗将自己的皮箱等值钱之物,送到当铺里换钱以解燃眉之急。每只箱子当二百两银子,不看箱内东西,照箱数付银。开春后银根松动,督署再用银两赎回,当铺也得一笔利息。由于年年如此,终于难掩人耳目,于是出现一句歇后语:“张总督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当时成了一大笑柄。久而久之,这话传到光绪皇帝耳中。光绪在召见时问他:“爱卿,是否确有此情?”张之洞不想让皇上为他追加俸禄,一口否定:“此系谣传,绝无此事。”
七:
1890年,张之洞带着随从,自武昌乘轮船到荆州检查堤防,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趁机大办宴席,意欲讨好。可他却在船上食宿,并将那些官员狠狠责骂一顿。张之洞每到一地,不仅自己不敛民财,而且禁止手下人假他之名胡作非为,一旦发现,严惩不饶。一次,一个名叫李元的下属替人办事后,暗中收了人家50两银子,被人告发。张之洞大怒,问明情况,叫人将李元重打40大板,责令退赔原物,然后赶出府门。
八:
张之洞珍爱人才,特别优礼留学生。曾遣大批学生到日本及欧美各国学习。对出洋的学生非常优礼,出国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当时,总督衙门有一挑水夫,人们说今天总督设宴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夫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
九:
1898年前,武汉处在暮鼓晨钟,通宵敲梆巡夜的时代,巡夜的更夫手持大竹梆、小锣、小灯笼、以锣梆叫更。更夫多为吸食鸦片如命的烟鬼,对贼人毫无办法,因此,夜深人静家家关门闭户,贼人尚趁夜晚撬门挖墙窃取财物,市民对此深恶痛绝。1898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效法日本,创办警察学校于武昌,并增设巡警道衙门,省城设东西南北四警察局。此后,武昌、汉口的大街小巷都设警察岗位,岗棚似一小亭子间,日夜有警察轮流站岗,入夜有巡官查岗。警察持铁皮安全放大镜油灯,配高音铁口哨,有警便于联络。流氓自此敛迹,盗贼另谋生路,民心安定。
十:
张之洞一生中最忌讳进洞,他认为“之洞”进洞,是一种不吉祥的事。因此,张之洞任清朝封疆大臣20多年没钻过一回山洞。一次在广东下去巡视,途经一山洞,如绕道走,要多走l0多公里路,且山路崎岖,一下属大着胆向他建议:“大人,绕路实在太远,就穿过这山洞吧”。张之洞听了大怒,狠狠喝斥那人,其他人不敢再言,只好爬山而过。1889年,张之洞创修的芦汉铁路建成通车。张之洞上北京所乘专车行至武胜关南口,他改坐大轿翻过武胜关的高山,到达北口再上火车北上。看来,张之洞也是个很迷信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