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样来的地球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过多种学说。一般认为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1、地球的形成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2、地球形成初期的化学性变化
至于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说法。从古老的地球起源学说出发,大多数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个熔融体,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历程,至今地球仍保持着它的热量。现代研究的结果比较倾向地球低温起源的学说。地球的早期状态究竟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目前还存在着争论。然而无论是高温起源说还是低温起源说,地球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由于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因此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地球仍处于继续变冷的过程中。
地球在刚形成时,温度比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后来由于陨石等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最后成为粘稠的熔融状态。在炽热的火球旋转和重力作用下,地球内部的物质开始分异。较重的物质渐渐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则悬浮于地球的表层,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则构成了地幔。这样就具备了所谓的层圈结构。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都逃逸了。但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新的大气层。由于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后来随着地表温度的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又通过降雨重新落到地面,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于是在地面上形成水圈。
最原始的地壳约在40亿年前出现,而地球以其地壳出现作为界线,地壳出现之前称为天文时期,地壳出现之后则进入地质时期。
3、陆地的起源
有关大陆的起源问题,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杜托特(A. L. Du Toit)于1937年在他的《我们漂移的大陆》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两个原始大陆的模式。如果这个模式成立,那么这两个原始大陆分别被称为劳亚古陆(Lanrasia)和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这实际上就象以前魏格纳等人所主张的那样,把全球大陆只拼合为一个古大陆。杜托特认为,两个原始大陆原来是在靠近地球两极处形成的,其中劳亚古陆在北,冈瓦纳古陆在南,在它们形成以后,便逐渐发生破裂,并漂移到今天大陆块体的位置。
早在19世纪末,地质家学休斯(E. Suess)已认识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陆的地质构造非常相似,并将其合并成一个古大陆进行研究,并称其为冈瓦纳古陆,这个名称源于印度东中部的一个标准地层区名称(Gondwana)。冈瓦纳古陆包括现今的南美洲、非洲、马达加斯加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们均形成于相同的地质年代,岩层中都存在同种的植物化石,被称为冈瓦纳岩石。杜托特用以证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的存在和漂移的主要证据,是来自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方面。根据三十多年中积累起来的资料,有力地证明冈瓦纳古陆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劳亚古陆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结合体,这些陆块即使在现在还没有离散得很远。劳亚古陆有着很复杂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它主要由几个古老的陆块合并而成,其中包括古北美陆块、古欧洲陆块、古西伯利亚陆块和古中国陆块。在晚古生代(距今约3亿年前)这些古陆块逐步靠扰并碰撞,大致在石炭纪早中期至二叠纪(即2亿至2亿7千万年前)才逐步闭合。古地质、古气候和古生物资料表明,劳亚古陆在石炭~二叠纪时期位于中、低纬度带。在中生代以后(即最近的1-2亿年间)劳亚大陆又逐步破裂解体,从而导致北大西洋扩张形成。研究表明,全球新的造山地带的形成和分布,都是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破裂和漂移的构造结果。在这过程中,大陆岩块的不均匀向西运动和离极运动的规律十分明显。总的看来,劳亚古陆曾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带,冈瓦纳古陆则曾一度位于南半球的南极附近;这两个大陆之间由被称为古地中海(也称为特提斯地槽)的区域所分隔开。
4、大洋的起源与演化
有关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研究从本世纪初才开始,在此之前一般认为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上永存的形态,也即大洋盆地自从贮水形成以来,其位置和分布格局是固定的。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初以魏格纳为首的大陆漂移这一革命性的学说的提出,对自最近的2亿多年以来大洋的起源和演化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现代研究证实,大洋最初是在大陆内部孕育的,并开始于大陆岩石圈中的裂谷。大陆在裂谷处破裂并相互分离,从而开始产生新的大洋盆地。魏格纳曾把南大西洋两对岸的吻合作为阐述大陆漂移说的出发点。事实上,把南美洲与非洲两大陆拼合到一起,不仅大陆边沿地形轮廓非常吻合,而且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也可以对接起来。现已证明,大西洋在二叠纪(2亿5千万年前)时还根本不存在,据估计,形成中大西洋的大陆裂谷发生在稍后的三叠纪(约1亿6千万-1亿9千万年前)。至侏罗纪末期(约1亿2千万年前),中大西洋可能已张开达1000公里的宽度;南大西洋的张开大约开始于早白垩纪(约1亿1千万年前),而最初的裂谷发生在晚侏罗纪(约1亿3千万年前);北大西洋张开最晚,大约开始于第三纪初(约6000-7000万年前),与此同时,由北大西洋裂谷向东北延展而伸入格陵兰与欧洲之间,挪威海随之张裂开。从6千万年到2千万年前,挪威海、巴芬海和北大西洋主体都在扩张,但速率和方向均有些变化。综上所述,现今的那些广阔的大洋盆地并不是从来如此,而是长期的地球运动和演化的结果。大洋由狭窄海湾到宽阔盆地的发展,是通过持续发生的大规模海底扩张过程实现的。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的动力都是地幔对流。
由于地球原始地壳自从形成以来,从来没有停止过大规模的地质构造形态的运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地球上大洋和陆地的形态就是过去数拾亿年来大规模地壳运动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9
我们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同地球分不开了。地球作为我们诞生、劳动、生息、繁衍的地方,人类共有的家园,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那么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

约在50亿年以前,银河系中存在着一块太阳星云,它是一团尘、气的混合物。在它的引力收缩中,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由于自转,这个包层沿着太阳的赤道方向逐渐扩展,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中较大的颗料叫做星子。在引力、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星子和尘埃物质向星云盘的中间平面沉降,在那里形成一个较薄、较密的尘层。尘层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许多小的团块,由于自身的引力又积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由尘层形成第二代星子,估计约需1万年。

第二代星子绕太阳运行时常发生碰撞。碰撞时,有的撞碎,有的合并增长。当一个星子增长到半径约几百千米时,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扰附近星子的运行而使它们靠扰。星子越大,它的引力也越大,体积的增长也越快。大星子很容易将它附近的较小星子吞并而积聚成一个行星的核心。在尘层中,只有几个星子能增长成为行星,其余都被吞并。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当地球内部开始出现熔融的物质,重力分异作用就开始,液态的铁元素逐渐流向地心,形成地核,地幔的表层也逐渐分异出一层薄薄的地壳。一个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开始形成。

地球科学家认为地球至少有46亿岁。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年龄的呢?

推算地球年龄,主要有岩层方法、化石方法,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现了元素的放射性,诞生了科学的测年方法。

放射性测年相比其他方法精度高,更加准确。它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半衰期,通过测量放射性元素衰减以后的含量来确定它们的绝对或相对地质年龄。根据测量鉴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在格陵兰岛西部戈特哈布地区发现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龄约有38亿岁。而太阳系的碎屑,年龄都在45亿年-47亿年之间。因此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成员大都在同一时期形成。地球的年龄估计约有46亿年。这是个天文数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龄大的星球还多着哩。

依照人类历史划分朝代的办法,地球自形成以来也可以划分为5个"代",从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还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纪",如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地球历史时期的最粗略的划分,我们称之为"地质年代",不同的地质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征。

距今24亿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广大,陆地上尽是些秃山。这时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

距今24亿年-6亿年的元古代。这时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现了大片陆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时代,这时出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距今6亿年-2.5亿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时代。这时,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以后出现了鱼形动物,鱼类大批繁殖起来。一种用鳍爬行的鱼出现了,并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两栖类也出现了。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亿年-0.7亿年的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这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曾经称霸一时,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这时,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人类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9-16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大约46亿年前,由于太阳周围的稀疏质点的相互碰撞,并逐渐向太阳赤道面集中,形成了围绕太阳转的各个行星,其中一颗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刚刚形成只时温度较低,尽管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却能和平相处。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引起火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逐步行成高山、丘陵、平原等。由于地球的照射,使地球温度慢慢升高,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作用,地壳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这些气体上升到地球外部,形成大气层。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气后,使其形成降雨。地球受大量雨水冲击,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形成海洋、湖泊、河流,于是随之就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地球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
地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上下求索,力图圆满回答这些问题。直到19世纪末,放射性物质发现以后,物理学家卢瑟福开创了利用物质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测定其形成年代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研究才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利用这些方法,科学家测定的格陵兰一地方发现的沉积岩,其年龄约39亿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矿物,其年龄约43亿年;测出一些陨石或矿物约46亿年,在地球上至今尚未发现具有46亿年的岩石或矿物。由于一般认为太阳和其他行星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因此人们认为地球是距今46亿年前形成的。

46亿年前,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1755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星云学说算起,至今已有40多种学说。从探计行星物质的来源来看,各种学说可分为三类:一是灾变说,认为行星是在某一偶然的巨变事件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例如1745年法国动物学家布丰提出:曾有一颗慧星撞到太阳上,撞出来一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二是俘获说,认为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 形成原始星云,后来星云凝聚成地球和行星。例如,1944年原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施米特提出:太阳俘获的旋转的气体――尘埃中的固体粒子,最终凝聚形成地球和行星。三是共成说,认为整个太阳系所有的天体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物质形成太阳,外围部分的物质形成地球和行星等天体。例如,1966年英国天文学家麦克雷提出:星际云在银河系邻近恒星和星云的“潮汐”作用下,瓦解为许多“云絮”,大部分“云絮”聚成太阳,留在处边的“云絮”绕太阳转动,碰撞结合成地球和行星。

各种学说,各有论据。但是,无论哪种学说,都必然以宇宙运动规律为基础,并经受观测事实的检验。此外,还必须能圆满解释和说明太阳系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现象。目前,人们一般认为,地球是由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吸积、凝聚、碰撞这一过程,先形成地球胎,然后再不断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里,开始了神奇的演化和发育过程。地球首先实现了层次的构造。地球形成伊始,温度较低,但在许多陨石不断地轰击下,在放射性物质衰变作用下,在地球外部重量增加引起内部受压缩效应的作用下,致使地球温度逐渐上升,其内部逐渐变热并局部熔融。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一些较轻的元素逐渐上升,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又向下沉。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运动,使原始地球产生了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为分层结构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地壳。地壳与地核之间为地幔。地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民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今日地球的内部结构情况,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测定。经地震波测定,地球的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公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地壳主要是由岩石组成,成为岩石圈。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上层部分是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生地。其下层部分由于压力和密度增大,物质可能呈固态。地核在地下2900公里以下至地心地核中心部分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固态。这样说来,地球的分层结构,确实如同一个鸡蛋,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层次。
回答者:广广哥 - 副总裁 十一级 9-16 07:27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著碰撞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约在47亿年前,宇宙中尘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当时的空气中不含有氧气,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气体)、氮气。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断有宇宙中的尘埃及小的星体撞击,体积不断增大。而且撞击时能量聚集,温度不断上升,最终融化为液体。
不久,星体撞击的次数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形成地壳。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不断喷涌,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为水,从而形成海洋。

球的形成
2003-3-20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
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
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
随著碰撞渐渐减少,
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
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
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
大气与海洋的形成
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
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
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
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
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第3个回答  2007-09-16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大约46亿年前,由于太阳周围的稀疏质点的相互碰撞,并逐渐向太阳赤道面集中,形成了围绕太阳转的各个行星,其中一颗行星就是地球。

地球刚刚形成只时温度较低,尽管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却能和平相处。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镭、铀等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引起火山爆发与强烈地震,逐步行成高山、丘陵、平原等。由于地球的照射,使地球温度慢慢升高,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作用,地壳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这些气体上升到地球外部,形成大气层。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气后,使其形成降雨。地球受大量雨水冲击,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形成海洋、湖泊、河流,于是随之就有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地球就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了。
地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上下求索,力图圆满回答这些问题。直到19世纪末,放射性物质发现以后,物理学家卢瑟福开创了利用物质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测定其形成年代的方法,这些问题的研究才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利用这些方法,科学家测定的格陵兰一地方发现的沉积岩,其年龄约39亿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矿物,其年龄约43亿年;测出一些陨石或矿物约46亿年,在地球上至今尚未发现具有46亿年的岩石或矿物。由于一般认为太阳和其他行星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因此人们认为地球是距今46亿年前形成的。

46亿年前,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从1755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星云学说算起,至今已有40多种学说。从探计行星物质的来源来看,各种学说可分为三类:一是灾变说,认为行星是在某一偶然的巨变事件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例如1745年法国动物学家布丰提出:曾有一颗慧星撞到太阳上,撞出来一部分物质形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二是俘获说,认为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 形成原始星云,后来星云凝聚成地球和行星。例如,1944年原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施米特提出:太阳俘获的旋转的气体――尘埃中的固体粒子,最终凝聚形成地球和行星。三是共成说,认为整个太阳系所有的天体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星云的中心部分物质形成太阳,外围部分的物质形成地球和行星等天体。例如,1966年英国天文学家麦克雷提出:星际云在银河系邻近恒星和星云的“潮汐”作用下,瓦解为许多“云絮”,大部分“云絮”聚成太阳,留在处边的“云絮”绕太阳转动,碰撞结合成地球和行星。

各种学说,各有论据。但是,无论哪种学说,都必然以宇宙运动规律为基础,并经受观测事实的检验。此外,还必须能圆满解释和说明太阳系表现出来的特征和现象。目前,人们一般认为,地球是由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吸积、凝聚、碰撞这一过程,先形成地球胎,然后再不断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里,开始了神奇的演化和发育过程。地球首先实现了层次的构造。地球形成伊始,温度较低,但在许多陨石不断地轰击下,在放射性物质衰变作用下,在地球外部重量增加引起内部受压缩效应的作用下,致使地球温度逐渐上升,其内部逐渐变热并局部熔融。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一些较轻的元素逐渐上升,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又向下沉。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运动,使原始地球产生了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为分层结构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地壳。地壳与地核之间为地幔。地球的层次结构的形成,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它民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今日地球的内部结构情况,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测定。经地震波测定,地球的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公里,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地壳主要是由岩石组成,成为岩石圈。

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公里的范围内,其上层部分是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生地。其下层部分由于压力和密度增大,物质可能呈固态。地核在地下2900公里以下至地心地核中心部分可能是以铁、镍为主的固态。这样说来,地球的分层结构,确实如同一个鸡蛋,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层次。
第4个回答  2007-09-16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著碰撞渐渐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大约在47亿年前,宇宙中尘埃聚集,形成了地球及其所在的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当时的空气中不含有氧气,而含有很多二氧化碳(碳酸气体)、氮气。
最初的地球很小,但不断有宇宙中的尘埃及小的星体撞击,体积不断增大。而且撞击时能量聚集,温度不断上升,最终融化为液体。
不久,星体撞击的次数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降低,形成地壳。这就是今天的地表。但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不断喷涌,形成大量的火山。火山灰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为水,从而形成海洋。

球的形成
2003-3-20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在地球形成之前,
宇宙中有许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转,
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
当时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
随著碰撞渐渐减少,
地球开始由外往内慢慢冷却,
产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
这时候地球内部还是呈现炽热的状态。
大气与海洋的形成
地球内部喷出大量气体,
其中带著大量的水蒸气,
这些水蒸气就形成了一圈包围在地球外围的大气层,
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不会太近而致使水蒸气被太阳蒸干,
地球本身的大小又有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层拉住,
所以地球才会有得天独厚的大气环境,
大气层形成之后就开始降雨,
而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