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瓷器一次烧成与青瓷二次烧成有何区别

如题所述

一次烧成就是将陶瓷生坯施釉入窑高温煅烧一次而成制品的烧成方法。经过成型、干燥和施釉后的生坯,在烧成窑内一次烧成陶瓷产品的工艺路线。 二次烧成是指陶瓷坯体在施釉前后各进行一次高温处理的烧成方法。未上釉的生坯烧成称素烧,素烧后的坯称素坯。低温素烧(600-900℃)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强度,施釉减少破损,并具有良好的吸附釉层的能力,此外部分氧化分解反应,减少了釉烧时的物质交换数量。一般精陶制品进行二次烧成时多是素烧温度比釉烧温度高,这种情况下以素烧为主,素烧的最终温度即是该种陶瓷的烧成温度,釉烧作用是将熔融温度较低的釉料熔化,均匀分布于坯体表面,形成紧密釉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03
普通瓷器一次烧成和青瓷二次烧成是陶瓷制造中的两种不同工艺步骤。
普通瓷器一次烧成是指将生坯施釉,干燥后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制品。这是一种常见的陶瓷烧成方法,工艺相对简单,可以减少热损失。
青瓷二次烧成是指将未上釉的坯体,经干燥后先进行一次素烧,然后施釉,再第二次烧成制品。这种烧成方法包括两个阶段:第一次是素烧,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强度,并减少破损;第二次是釉烧,将熔融温度较低的釉料熔化,均匀分布于坯体表面,形成紧密釉面。
总的来说,这两种烧成步骤在陶瓷制造中有所不同。
第2个回答  2017-05-24
青瓷是我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

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

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花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