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为何不笑 褒姒不爱笑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正史中对于褒姒不爱笑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结合历史,褒姒之所以不爱笑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点:褒姒的家园被周幽王灭国,自己作为俘虏被献给了周幽王。第二点:褒姒出身凄苦,并不想服侍这个暴君。第三点:褒姒因为太美,被女人嫉妒,被男人惦记。所以没有什么朋友,慢慢形成了不爱笑的性格!
据记载,褒姒出生于褒国,这只是西周的一个诸侯国。周幽王为何要派兵攻打褒国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女子来说,都不能忍受自己天天对着毁坏自己家园和幸福生活的人微笑。所以,褒姒自打进宫之后不爱笑也解释的通了。
据野史记载,褒姒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所以从小见识了农民的贫苦生活。现如今自己成为周幽王最宠爱的人,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是心中却并不快乐,她看不惯周幽王的行事作风!自己虽然不喜欢周幽王却还要夜以继日的服侍照顾他,与他朝夕相处。心中自是不愿,所以也就不会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0
在古代的漫长历史上,人们往往喜欢把“亡国”的原因归结在女人的身上,说她们是红颜祸水,贻误国家,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皆是如此,而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就当数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了。


褒姒是周幽王的宠妃,她天生丽质、倾国倾城,可惜就是不爱笑,于是昏庸的周幽王,竟不惜点燃战时的烽火戏耍诸侯,以博得褒姒的一笑;褒姒是笑了,可是西周也走向了终点。

我们且不言“烽火戏诸侯”到底是真是假,也不必去深究把西周灭亡的原因归结在褒姒的身上究竟对不对,我们只来看一看这里面隐藏着的一个细节,那就是“褒姒不爱笑”。

那么,褒姒为什么不爱笑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并不着急去回答,我们只需去看一看褒姒的身世,等我们了解到褒姒的身世之后,那么褒姒为什么不爱笑,也就不言而喻了。


据《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说在周厉王末年,厉王命人打开装有龙的唾液的匣子,那只匣子千百年来都没有人敢于打开观看,可是周厉王却打开了它。匣子一经打开,里面的龙的唾液也就流到了皇宫,可奇怪的是,无论怎么去擦拭,那唾液都无法除去。

于是周厉王就下令,让一群宫女赤着身子对唾液大声呼喊,结果唾液变成一只黑色的蜥蜴,窜到周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个侍女,才有七八岁年纪,那位年幼的小侍女就碰看到了蜥蜴。


后来,那个曾经看到蜥蜴的侍女成年之后,她没有丈夫却依然怀了身孕,并生下了一名女婴,侍女很害怕,就将那个女婴丢弃了。再后来,曾有小女孩唱了这样一首歌谣:“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当时的天子是周宣王,宣王听到这首歌谣后十分震怒,而此时正好有一对夫妇在叫卖桑弓和箕箭袋,于是周宣王就派人去杀掉那对夫妇。

叫卖桑弓和箕箭袋的那对夫妇俩在逃跑的路上,正好就遇到了皇宫中那个侍女丢弃在路旁的女婴,女婴啼哭不止,十分可怜,于是那对夫妇就将女婴收养起来。最后,夫妇俩携带女婴逃过了周厉王的追杀,来到了褒国。


女婴成年之后,褒国人获罪于西周,于是就有人请求献上那位曾被宫中侍女丢弃的女孩给周幽王,以便来赎罪;由于此女从褒国而来,且褒国国君为褒氏、姒姓,所以她也就被叫作“褒姒”。

以上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有关褒姒的身世,和褒姒的名字的来历,当我们了解到了这些情况之后,是不是对褒姒为什么不爱笑,就不言而喻了呢?
第2个回答  2020-12-05
褒姒因为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之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于因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第3个回答  2017-06-04
因为褒姒是一个战俘,她所在的部落被周幽王打败侵略了,而褒姒是作为礼物呈送给周幽王的
换做是任何一个女子,要拿去做礼物,跟自己的亲人,或者说是心爱的郎君分别,都会心如死灰。再者就是,可能这个女子本来就性格如此,比较冷眼内敛,不然周幽王怎么那么迷她
男人都是一个样,越是得不到越是想尽办法得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6-04
因为褒姒是一个战俘,她所在的部落被周幽王打败侵略了,而褒姒是作为礼物呈送给周幽王的
换做是任何一个女子,要拿去做政治礼物,跟自己的亲人,或者说是心爱的郎君分别,都会心如死灰。再者就是,可能这个女子本来就性格如此,比较冷眼内敛,不然周幽王怎么那么迷她
男人都是一个样,越是得不到越是想尽办法得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