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万人羡慕,我的光环引来太多关注,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抑郁了,

受到万人羡慕,我的光环引来太多关注,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抑郁了,生活好痛苦。

一、自我成长过程

70年代初,我出生在苏北的一个军人家庭,兄弟三人,我排行老二。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还不太好,每星期才能吃到一次肉,名为“改善生活”,但当时并不觉得苦,以为生活本应如此。童年就在和兄弟们的打打闹闹中快乐的度过了。

父母一直为自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遗憾。“一定要上大学”,这个理想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潜移默化的种在了我们兄弟三人的心里,成为我后来学习时的原始动力。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近视,看不清黑板,经常被老师批评不认真听讲。但当时自己不知道应该把看不清黑板的事告诉家长和老师,不知道这是“近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三年级,这一阶段,考试成绩很差,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觉得同学也看不起自己,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这成为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挫折。

直到后来和父亲的一次谈话中,他发现了原因,为我配了眼镜,并找到班主任进行了交流。当时父母眼中焦急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很快,我成绩就上来了,几乎每次考试都在前十名,老师的夸奖和家长眼中洋溢的爱,修复了我的自信,生活依然充满阳光。

初中考上了省重点,继续以好成绩成为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那时候经常会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长被请回学校做学习经验的报告,看到他们被讲台下众多崇拜的眼光包围着,心里很羡慕,“考上大学,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回母校做报告”这个纯朴的目标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

尽管当时的激励因素大多来自外在的评价,但依然为我的学习与成长,注入了很大的动力。并且,因为“目标”的激励作用与成功体验,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另外,因为成绩好,经常有耐心的帮同学解答问题,在朋辈交往方面的体验也一直比较成功。

直到高二的时候,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挫折。这一挫折的解决和修复,依靠的依然是“目标动力”和父母的爱。

高二分文理科的时候,我选了理科,原因是当时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认为我理科成绩比较好,理科大学招生人数也多,比文科好考,都认为我应该学理科。但我自己内心是非常希望报考英语专业,梦想将来能从事外交或外贸工作。但当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梦想对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从众化的选择了理科。

结果,这个选择所导致的内心冲突最终造成了严重后果:高二分科后不久,厌学情绪开始产生并逐渐加重,经常性头疼,一上理化课就睡觉或看武侠小说,理科成绩急剧下滑,做事无精打采,自信心严重受挫。父母没有一味的对我指责,而是经过细致了解后,帮我办了休学手续。休学后,所有的心理压力与症状一下子全部消失了。

在这将近一年的休学时间,开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比较深入的自我反思。一直以来,自己都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自我评价体系基本都是建立在父母的期望、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喜欢等外在因素上,缺乏的价值判断标准。

这次“休学事件”,使我开始意识到,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事要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自我概念开始反思中逐渐清晰起来。

通过这样的反思,我的学习目标越发明确,成为自觉的、内在的目标,而不再是追求外在评价因素的满足。在休学的下半年,回校读书的渴望一天比一天强烈。休学结束后,在父母的同意与支持下,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选择了文科,并最终以较为理想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不懂心理学,却用最智慧的手段,帮助我找回了自信,度过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心理难关,让我第一次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自我价值。

大学考的是英语类的财经专业,曾经的树下的“一定要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了,但没有意识到此刻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进行新的规划,确立自己新阶段的人生目标。因此,接踵而来的,是再次失去目标的彷徨与迷惑。大学四年,基本上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度过的。这种人生目标与方向的缺失状态,后来导致我在大学毕业后6年左右的时间内,事业发展很不稳定。

毕业的时候,按照一直以来所培养的心理暗示,“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一家外贸企业工作,留在了。当时并不知道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严谨的规划,在这家外贸企业工作不足半年,就跳槽进了一家级的金融信托机构,参与了这家金融机构的筹建工作,后来因良好的机遇和表现,第二年就成为部门主管,这在同届毕业生中算是发展比较快的一个。

这种似乎很轻易就得到的成功导致自己的自信心急剧膨胀,完全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根本意识不到这些成就与荣誉的得来,大都是社会角色地位光环效应的结果。因此,到97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影响到信托业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开始处处碰壁了,以往很轻松就能搞定的项目,竟然开始变得如此困难,这成为我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挫折,没能进行正确的归因,当时自己得出的结论是“这个行业已经发展到极限,该改行了”,而不是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在这个行业内坚持下来的那些同事们,现在很多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接下来,年至年,我开始频繁“跳槽”,先后从事过证券、期货、资本运营行业。

反思每一次跳槽的根本原因,基本都是因为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目标,没有学会应对挫折,不懂坚持的力量与价值,遇到挫折就会不自觉的寻求外部归因,认为换个环境将会有所改善。虽然其间经济上有所积累,也有过一些成功体验,但在自我评价方面,一直因目标缺失而无法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那种满足感与成就感。

直到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很幸运的接触到了心理学,开始追随中科院心理所的一位老教授一起进行青少年学习策略方面的推广工作,并成立了一家机构,专门进行心理学成果推广与青少年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的训练工作。

五年来,先后参加了教育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以及团体、催眠等课程的学习,并参加了一些个人成长工作坊。在这个过程中,边学习,边反思,边成长,真正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并逐步认清了自我,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了正确面对挫折,懂得了坚持的价值以及它对成功人生的意义,认识到以来困扰自己的逆境时“外归因”的心理归因模式,并能自觉的去摆脱它们。

“帮助更多的人快乐成长”已经成为我的人生使命,在实现这一使命的过程里,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快乐与满足,并让我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过去所有的体验与经历,都将成为我职业发展与人生中的宝贵财富;目标,是人生的指南针,也是动机的能量源泉,成功、快乐的人生是构建在明确、清晰的目标基础上的;正确应对人生挫折,学会坚持,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唯一“捷径”,成功者不比成功,比的是坚持!

二、职业生涯展望

根据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及业务,我希望在青少年学习策略训练与以及推进心理学的产业化发展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涉及因素很多,特别是家庭教养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等系统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系统问题方面,作为者,很难有所行为。

因此,只能把重点放在帮助青少年获取更大的内心成长能量上来,其中比较有效的就是直接从对象的学习入手,通过有效与训练,使其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从而找回自尊与自信,找回成长的快乐。因此,青少年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训练,将继续是我关注的重点。

同时,出于对金融行业的专业兴趣,最近几年开始关注行为经济学、金融心理学领域的进展,在此领域内应该有很多产业化的事情可做。

另外,我国的心理事业刚刚起步,面临快速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双重需要,在推进心理学的产业化规范发展方面,我也将保持最大的关注,并将为此付出我最大的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