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东禅寺为何改名为报恩寺?

如题所述

  安徽寿县报恩寺是一座唐朝时期的佛寺,此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玄装法师主持修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后倒塌六级,残存的三级因危及游人安全, 于1977年拆除。清基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院中有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树龄均在1300年已上,为国家一级文物。全寺总面积 147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报恩寺坐落在城内东北隅,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 147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走到西大寺巷尽头,这就是报恩寺了。进入报恩寺大院,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后倒塌六级,残存的三级因危及游人安全, 于1977年拆除。清基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再穿过二佛殿,便来到第二进深院,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6
寿县古寺庙
报恩禅寺

信步东禅寺,夕阳古塔尖。
  院深藏野竹,垣矮如远山。
  端坐佛含笑,颂经僧不闲。
  一声清磬动,明月送人还。
  这首《游东禅寺》诗中所指东禅寺,就是寿县城内的报恩寺。这座千年古刹,随着古城的开放,吸引来无数游客。
  报恩寺座落在城内东北偶,旧名崇教禅院,或名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年。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忐观年间(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一万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
  走到东大寺巷尽头,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已倒塌。残存的塔基危及游人安全,于1977年拆除时,发现塔基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再穿过二佛殿,便来到第二进深院,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物,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显威严庄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门前有长廊,立石质方形廊柱,柱面有花鸟浮雕,门东一柱础上有“石羊抵头”画面,生动逼真,此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景。大殿内东、西、北三面是省级征战保护文物泥塑十八罗汉和唐、宋、明、清四代的木雕、铜铸造像几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进入殿门,正中摆放着半人高的铜香炉,你别小看它,州人都知道这叫“城里城”,因为城里的主要名胜古迹均铸在香炉四周壁面上,所以叫“城里城”,此亦为八景中之一景。大殿东侧是僧祖堂及涤尘精舍,两侧是禅堂、维那寮。
  穿过大殿,即来到第三进院,毗庐阁居高临下,肃穆典雅。越过西侧圆门,即来到新建的“碑园”。在这里不仅可以尽情欣赏历代名人碑刻,一饱眼福,而且何以漫步在古朴典雅的长廊之中,抒发思古之幽情。
第2个回答  2015-04-12
  寿县是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六十二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的淮河南岸,八公山之阳。是安徽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城池,也是我国仅有的三座保护下来的古城之一。
  周定王二十二年(公元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因而,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寿县历史遗产异常丰富,几乎每一处遗址都有与之相伴的传说在流传,大多数传说都包含了报恩的主题意识,表达了当地民众对历史的深情缅怀和敬仰。
  “报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经典的伦理心态,也是维系人类情感的一种坚固的伦理手段,与这一伦理主旨相对应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也层出不穷。这一类故事和传说通过“施惠得报”或“舍身报人”等多种故事内容强化了“报恩”的伦理思想。在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其地方传说所展示的“报恩”观念具有非常广博的内涵,这一观念在施惠动物或陌生人而得到惠及他人的长久回报,或因报答他人而牺牲自己,却得到以某物为志的精神回报的故事中有着集中充分的体现。这一类型的故事或传说既积淀着寿县民众质朴而深沉的伦理思想,也体现着寿县老百姓的伦理意识与这座古老城池相关联的历史遗风和民间理想。
  
  一
  纵观寿县地方传说,报恩的伦理主题往往呈现出独立而完整的形态,同时还构成民间文学极为繁复而稳定的情节母题,很多情节母题还与其他的故事融汇复合,使故事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学形态。
  寿县因为历史遗迹较多,很多遗迹都被赋予了优美动人的传说,使历史遗址包蕴着灵动的生命光彩。依据传说所展示的背景中的报恩对象不同如神仙、动物或人等,这些传说可以相应地归纳为不同的三类。
  第一,动物报恩
  这一类传说在全国各地流传较为普遍,而在寿县此类故事的流传则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寿县地处淮河岸边,陆路水路交通都非常便利,又曾经是楚国的国都,当时商贾云集,繁华富庶,农耕文明和商业贸易都极为发达,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民众对动植物的依赖性变弱,使得人对动植物的施惠意识淡化,或者即使有也鲜于流传。但是在寿县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即从来不打怀孕的猪牛羊等大型动物,他们认为,如果打掉了动物腹中的幼崽,人在怀孕的时候也会流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报还一报”。这种习俗其实已经蕴含了尊重动物,敬畏生命的意识,是一种较高的伦理境界。
  在寿县民众的叙述中,以“因施惠动物而报恩”为情节单元的故事,通常讲述某人因对动物有恩,动物因此在人最为困难的时候来报答恩情。有时,动物感恩的回报甚至会惠及子孙后代。寿县该类故事中的施惠对象多是蛇或者龙。寿县当地民众对蛇始终抱有敬畏之心,甚至崇拜。在寿县民众的话语体系中蛇即是龙,民众们把人的属相龙称为大龙,蛇称为小龙。如果有那种身体微泛黄色的蛇爬进农户家中,农户会认为这是一种祥瑞之气,是龙的降临,一定会好好保护。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轻易地捕蛇,更不会轻易地杀蛇。人们对蛇敬畏的态度,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有关,前者指的的是,寿县地处淮河岸边,当地谚语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所以,充足的水源,宜人的气候,适于人与动物的生存。作为水生动物“蛇”,在沟渠池塘,水田滩泽中繁殖极为众多。又加上寿县主要以水稻生产为主,蛇能吃害虫,帮助农民保护庄稼,所以蛇是民众生产生活的好朋友。2009年4月,寿县政府派人改建一座连接板桥镇和迎河镇的公路桥,当挖掘机挖开两边的桥墩时,发现水洞里挤满了难以计数的蛇,施工的工人吓得不敢动工,最后,请了当地的风水先生,敬香鸣炮,美言祷告,让成群的蛇搬离了桥窝,才敢施工。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虽然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但也充分地体现了当地的蛇确实很多。这则事例中的劝蛇行为,带有典型的蛇崇拜的特征。后者指的是,寿县曾经是楚国的都城,是君临天下的君主所处的地方,而君主就是真龙天子,因而寿县是祥龙腾跃的辉煌之地。所以人们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但是真正的龙谁也没见过,所以老百姓就依据身边熟悉的蛇来想像龙的样子,就形成了蛇崇拜的民间心理。
  寿县民间传说中的动物多为蛇,故事的叙述多附丽在具体的历史遗迹上,使历史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根据内容的不同,寿县此类传说主要包括情节、意趣相对单纯的“蛇或龙报恩”和感恩动物与忘恩之人并置、对举的“感恩的蛇或龙和忘恩的人”两类故事。这种二元对立的叙述,让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以此来照见人心善恶,也使寿县当地蛇崇拜的民俗心理显现的更为突出。先看“动物报恩”的故事,这类故事在中国源远流长,“狗报恩”、“牛报恩”、“虎报恩”等多种故事很早就见于典籍记载,随着此类故事的演化与发展,义犬、义马舍身救主或代主雪怨的故事逐渐兴起,其中的动物与人是一种主仆关系,动物往往是主人家里饲养的大型牲口,这在中原一带的汉族民众那里是一种普通常见的动物角色。寿县虽以汉族民众居多,但对蛇或龙情有独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纵观寿县“动物报恩”型的故事,其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于其他汉族同类故事的差异。其一,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动物报恩”故事中的动物通常是与人自身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能够帮助人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的动物,如汉族地区的牛、狗,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象、蜈蚣、老虎等。寿县该类民间传说中的动物形象则多为蛇或龙。蛇或龙并不能帮助老百姓犁田耕地,解决实际困难,但它始终作为一种崇拜对象,活在当地民众的心里。其二,寿县“动物报恩”故事的结果常常惠及人类群体,带有普世的意味。其三,其他地方“义畜救主”这一亚型的故事较为繁多,而寿县民间传说中的该亚型故事相对较少,只有“小狗耕田”和“王小救虎”的故事流传较广。
  寿县“动物报恩”的传说在当地俯拾即是,最典型的莫过于《报恩寺的来历》: 寿县城内东北隅的报恩寺,原名是东禅寺。传说以前东禅寺有一个老和尚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花蛇,花蛇养好伤,长到很大后,被老和尚放回到大自然中去了。后来,老和尚病重将亡之时,花蛇回到寺里用舌头舔遍老和尚的全身,老和尚的病痊愈了,和尚为感花蛇的救命之恩,就把东禅寺改名为报恩寺了。
  这是一则情趣深浓的关于报恩的伦理故事。故事沿着施惠——得报——回报的线索叙述,将这种善善相待的伦理思想无限循环,使故事“善有善报”的民间理想得到不断的传承。
  再说“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传说。此类型的故事源于佛经故事中的因果轮回或感恩思报的思想,其基本意图在于将报恩的动物和忘恩的人置于同一篇故事之中,通过人与动物的对照来彰显人性的贪婪、自私和恩将仇报的卑劣根性。这类故事多以施惠得报者忘恩行径的可恶与卑劣为极力铺陈渲染的情节,将人心险恶暴露无遗。寿县“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主要附丽在寿县东城门瓮壁上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石刻上。这则故事和全国各地普遍流传的“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情节类型基本相同,都是讲述某个人因救了一条大蛇,大蛇后来回报人,而人却贪心不足,为了自己的私利要置大蛇于死地,后被大蛇吞食。寿县这则传说的蛇在民间有时也被描述成受伤的龙,充分题体现出寿县民众龙蛇不分家的思想主题。这类故事与洪水故事融汇复合,形成一些新颖独特的故事,如江苏《宝船》,福建《只可救虫不可救人》,陕西《蒋恩不报反为愁》等。此类故事多讲述人施惠动物,动物在洪灾来临之前赠人以逃生的工具,并告诫受惠者除了人其他的都可以救。受惠者见洪水中某个人很可怜,就善心大发,救了人,后来被救的人恩将仇报。刘守华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对此一类型的故事有专门的研究。刘先生认为“动物报恩型的故事表现了在古朴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亲密关系”。而“感恩的动物忘恩的人”则“巧妙地把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特征的人和动物串联在一起,以被救动物的感恩图报来反衬人类中忘恩负义者的险恶卑劣,正如王小的悲愤呼号:‘这狠毒的张三,还不如这蛇哩!’”此外还有寿县双庙集莲花塘传说,这则传说讲述了一个风水先生因发现一条大龙盘旋的宝地,想占为己有,跛子花匠帮助风水先生度过生活上的难关,后为得到宝地想把跛子花匠勒死,结果整个地方陷落为塘,风水先生被淹死。这个传说虽没有讲述人与大龙之间的恩怨纠葛,但龙是作为祥瑞之意象出现的,大龙作为一个背景性的意象也同样照见了人心的险恶。
  第二,神灵报恩
  最能彰显这一情节意旨的故事在寿县民间传说中尤为丰富,多以“神仙试探人心”和“感恩的龙”两类模式最为突出。“神仙试探人心”是民间文学中极为常见的传统类型,这类故事多讲述神仙下凡借助生活小事考验人心善恶。顾希佳将它归为“神仙考验”故事的亚型。寿县此类传说中接受试探或考验的人往往是处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主人公因心善而得到神仙的回报。“神灵报恩”型故事虽然有着久远的民间文化传统,但其兴起、繁盛的主要原因在于宗教文学对这一题材的利用,很多的道教经典和佛教故事中都有对该类型故事的记载。汉代是道教盛行的时期,刘邦之孙刘安统治淮南国时仍都寿春,当年刘安因在八公山下炼丹以求长生不老,最后炼成豆腐,使八公山豆腐闻名天下。茅仙洞是道家当年修道求仙的重要场所。所以受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寿县“神灵报恩”的故事非常丰富。但是寿县此类型的传说有自己独特的伦理思考,首先,寿县“神仙试探人心”的故事多与当地盛行的道教有关,很多神仙多化身太白金星或道士等形象。其次,寿县“神仙试探人心”故事中神仙多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在民众眼前,以此考验人心善恶,往往是那些心地善良,同情并帮助弱者的人最后得到了神仙的恩报。故事也由此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最后,寿县“神仙试探人心”故事与“洪水神话”中某些情节母题融合,形成如“洪水神话”的一个亚型“地陷型”传说,如《寿县安丰塘的传说》:
  天上的一条幼龙受伤掉在了地上,当地的老百姓把幼龙的肉分割吃了,只有那个叫李直的年轻人没有吃龙肉,天上的老龙王派太白金星化身乞丐寻找龙子,发现龙子被人吃了,就告诉李直等到石狮子的眼睛变红了,这个地方将要塌陷为湖,你赶快背着老母逃走吧。李直前脚刚跨出去,身后就沦陷为湖了,李直吓得打碎了随身带着的锅,所以现在的安丰塘镇,又称“戈店”,即锅砸店的意思。
  一直到现在,戈店李姓人口特别多。这个故事发展到后来是,神仙念李直家境贫困,就赠给他一棵仙草,也就是现在的席草。实际上,寿县确实因广泛种植席草而成为全国第二大草席生产基地。李直不食龙肉的善行得以惠及子孙后代。万建中先生认为此类故事还包含了禁忌的主题,杀猪的固然有足够的猪肉可吃,但要想获得延长生与死间的距离,就要进行精神上的修炼,行善事则是修炼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因而李直获得了惠及子孙后代繁衍众多的回报。“感恩的龙子或龙女”故事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一个经典母题,流传甚广,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收录了此类故事数十例。在寿县,此类故事异常丰富,如寿县古城墙传说中说城墙是由一条黑龙变的,八公山下白龙潭的传说中说一条白龙喜怒无常被太白金星化水为冰封住了,医生陈济元救了白龙,白龙为答谢陈济元赠他一块龙脑,陈用龙脑给百姓治病,成为江淮名医,白龙从此修身养性,诵经论道,不再作恶。一只金龟祸害一户人家,白龙便化身道士,在仙人吕洞宾的帮助下救出了那户人家,白龙生活的那片水塘便被称作“白龙潭”。黑龙潭的传说中说八公山下的淝水河边有一位打渔姑娘,因吃了一条红鳞金腮的鲤鱼而受孕,生下一男孩取名龙儿,龙儿长大后化作一条黑龙来到玉皇大帝的紫霄宫,偷了一块紫砂砖,被打入黑龙潭。黑龙知道自己犯了天条,就将偷来的紫砂砖变成紫金石,将身体变成了乌金,也就是八公山著名的物产紫金砚和煤这两种矿产。这些传说还带有鲜明的动物报恩的彩色,但是这些传说中龙和前面所说的蛇有很大的区别,前面的蛇是民众生活非常常见的动物,是真实存在的。而这里的龙则是民众臆想出来的,是中华民族龙崇拜这一民族心理的具体体现,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是作为神灵意象而出现的。因而我将龙报恩的故事归于神灵报恩中。
  第三,凡人报恩
  因主人公偶遇陌生人并施惠及人而得到厚报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中国此类故事的典型代表是“找好运”故事,主人公为摆脱自己的困境而外出找好运,但在寻找的路途中帮助别人解决难题,最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刘守华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中将该类故事分为“问活佛型”、“找聘礼型”、“幸运儿”型三个亚型。这些故事回报的对象多是主人公自身,而寿县此类故事多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关如楚国将士、赵匡胤,或传说中的珍珠姑娘。寿春是楚国最后的都城,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春到公元前223年楚亡于秦,历经19年。楚国最后遭遇劲敌秦国,将士们奋勇抗战,但最后战败,他们的鲜血洒在报恩寺门口的一块土地上,他们的忠魂化作一棵棵香草,被将士鲜血滋养的草儿,香气四溢,传说这种香草如果移地种植就会变得毫无香味,因而这种草又被称作“离乡草”或“离香草”,寿县民众认为这是楚国将士感念楚国的一种奇特方式。每年的端午节会采摘香草做成香荷包佩戴在孩子的身上。这则传说在附会历史的同时还添加美丽而庄严的幻想情节,使传说充满了诗情画意。《寿县名点大救驾的传说》中讲到:公元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命大将赵匡胤率兵攻打与己对峙的南唐,南唐命刘仁赡为清淮节度使,驻守寿州。周军取得寿县正阳后,挥师淝水之阳,包围寿春。赵匡胤被南唐大将于洪围困八公山的一块盆地之中,因人困马乏,粮草短缺,当地老百姓就用面粉和糖做成饼子送给赵匡胤吃。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想到当年救了自己的这种糕点,心中万分感激,遂给这种糕点赐名“大救驾”。此外,寿县人称山芋为“百芋”也与赵匡胤困寿州有关,传说赵匡胤被困寿州,因没有粮食吃,当地的老百姓就从地里扒出一种像地瓜一样的东西给赵匡胤吃,赵匡胤一吃觉得又甜又脆,遂赐名为“百遇”,即得到了老百姓的恩遇。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就变成了“百芋”。在这两则历史故事中,寿县民众跨越了敌我之间的界限,对处于困境之人的崇高关怀。
  而寿县境内《珍珠姑娘与珍珠泉》的传说,主人公被赋予了大善的品德。八公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因干旱缺水而导致很多人渴死,或逃亡他乡。珍珠姑娘在埋葬自己的母亲后,就开始四处找水,她受到神仙老人的指点,找到一棵生长茂盛的紫荆树,在树根下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挖出了一眼泉水,出水的那天,珍珠姑娘就累死了。当地的村民知道家里有水了,纷纷从外地赶回,当他们看到珍珠姑娘为挖泉水累死时,非常伤心,为了答谢珍珠姑娘,就给此泉称作“珍珠泉”。直到现在,珍珠泉还在汩汩地流淌着,为当地居民吐露甘泉。
  寿县这类传说的报恩主题,表现的多是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物产之间的大回报,有惠及群体的开阔胸襟,蕴涵着人当感念一草一物的人文关怀。
  
  二
  报恩主题的地方传说负载着民众丰富的伦理诉求,当学校教育还没能完全普及的时候,老百姓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主要依靠口头流传的故事,伦理的道德诉求和精神修炼的追求,就通过地方传说和故事得以表达,民众在反反复复的讲述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以报恩为主题的地方传说,往往赋予行善积德这一伦理观念丰富的内涵。其本质是,行善行为是人对他人利益和生命的高度关怀,对自然的仁爱之心与人道情怀的具体显现。善待自然即是善待人类自身,人是大自然孕育的生命精华,对自然保持敬畏的感情,是仁爱自然的高尚情怀,人也理所当然会得到自然的回报,如供给人类丰富的物产,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等。将这种关系推及到人与人之中便是以仁爱之心获得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仁”是儒家推崇的最高道德准则,儒家极力倡导以仁爱治国治家,协调人际。报恩故事是民众对“仁”的思想的自觉而形象的传承。与仁爱思想相一致,寿县地方传说中的报恩故事将故事的主旨凝聚在对他人行善,折射出当地民众对行善行为的高度赞扬,也表达了善有善报的伦理希望。寿县报恩型传说的结果常常惠及所处地方的民众群体,如《安丰塘的传说》等,故事的人文关怀超越了个体的视野,将行善者与子孙后代的生存繁衍联系起来,传递了寿县民众对施善行这一行为的高度推崇。而“神仙试探人心”故事与“洪水神话”中“逃难、重新繁衍”等母题融合,将行善事积善德的伦理观念推崇到了决定人类存在与延续的关键。
  行善得报系列故事蕴涵着民众对“行善”这一伦理行为的评价标准和道德要求。首先,行善得善报的结果并非是行善者行善的动机,行善者的“善”是一种出自内心的仁爱之心,报恩的动物、神灵和人因受到感化而生出感恩情怀,这与中国民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无私忘我的行善观是一脉相承的。寿县地方传说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为了得到某种既定的目的而有意识地行善,而是将行善的思想践行于生活的点滴之中,然后积善成德。这种纯朴善良的行善动机,渗透着寿县民众对行善的内在精神与崇高意义的不懈追求。其次,报恩故事的行善行为的过程之艰难复杂,突显了行善行为的价值,也突出了行善者高贵的品格。这些故事多将行善的手段与特定的背景密切联系,以突出主人公可贵的精神品质。如《珍珠姑娘与珍珠泉》的传说,珍珠姑娘不顾个人艰辛,一路辛苦地寻找水源,随后献出自己的生命。费尽周折地善待受伤的小蛇或天上摔伤的小龙等,都投射出当地民众先人后己的道德境界。
  报恩主题的传说在施恩与报恩的轮回叙述模式中潜隐着民众关于公平正义的伦理思考和理想寄托。公平正义是社会对待社会成员的一个基本准则,社会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应该有一个评判善恶,感知良心的秩序,当公平正义发生偏颇的时候,民众通过民间叙事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当人以一种积极乐观,善良淳朴的精神对待一切时,善报是人理所当然得到的结果,当人的恶行暴露时,公平正义的大锤就要轮向恶者,不然就难以满足老百姓朴素的伦理希望。寿县报恩寺的门上有这样一幅对联: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浩大难度不善之人。城隍庙里有这样一幅对联:为善不昌,祖上必有余殃,殃及必昌。为恶不减,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灭。为恶不仅难得佛祖超度,更会殃及子孙后代。民众对公平正义的理想诉求到善恶对等的伦理道德中,既是对善恶有报的希冀,也是对天行其道的伦理秩序的构想。报恩主题的传说一方面强调行善者本身有着善良的天性,因而向他人行善是故事得以发生的重要背景,另一方面又借助神异的动物或神灵或上天的冥冥之意等超自然的力量,使行善者能够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得到意外的恩惠。而行善者面对回报,不贪婪是这类故事最朴实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三
  寿县地方传说的报恩主题,既沉淀着民众普遍的伦理思考,也投射出寿县民众独特而鲜明的民间生活的伦理色彩。
  在寿县民众的思想观念中,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孕育了人类,并给人类提供无限丰富的物产,所以尊重自然,关爱有生命的物种是人理应做到的。大自然既负载着人类的情感和意识,也拥有超越人类的灵性与神异,因此,人与自然之间,不但有类似于人与人的亲情关系、伦理关系,而且包涵着人对自然的感恩与敬仰的情怀。在寿县民众那里,他们一直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习俗行为:不准朝池塘和水井里撒尿、吐口水,扔脏东西,不准摘食没有成熟的瓜果,不准将常绿植物的叶片摘光,不准在剩饭剩菜里吐痰,擤鼻涕或吐口水,更不准将它们扔到厕所里,不杀刚刚给小牛断奶的母牛,老牛帮助农民辛苦耕田,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让老牛饱吃一顿米饭……,此外,很多寿县民众还保留着这样的禁忌即“人不吃人,猪不吃猪。”人吃过的猪肉骨头和汤,不能倒进猪槽给猪吃。这些生活中的禁忌实际体现的是民众对自然的深厚关切,渗透着当地民众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深广情怀。蛇是龙的化身,也是帮助人们消灭害虫的益虫,对蛇的崇拜贯穿于寿县民众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打怀孕的动物,则将人的切身感情对等地运用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动物身上,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命伦理的具体生动的践行。寿县地方传说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反复讲述使人与自然内在的生命联系得以形象而鲜活的表达。寿县地方传说的报恩主题,表达的是人对自然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仁爱关切,潜藏着深广博大的仁爱情怀。
  寿县地方传说中报恩主题的系列故事,繁复多样,人物各异,而叙事情节和故事的重心基本相同,形成传说模式化的特征。这些模式化的故事却在当地民众那里得以代代相传,,除了有鲜明的教人行善的道德教化的价值外,这些故事还昭示着民间生活伦理的功利性意旨。首先,报恩的传说呈现出“施恩”与“报恩”必然统一的叙述模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无功利目的的行善,一定会得到功利性的丰厚回报,是这类故事极力渲染的重心。贫穷老百姓要想获得尘世的幸福,行善即可得到相应的回报,善心和善行便是获取幸福的有效途径,因而,寿县地方传说的报恩主题在表达民众关于社会公正这一伦理希望的同时,更展示了民间文化的伦理思想与实际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功利性意趣。其次,寿县地方传说的报恩主题,还强化了行善者得到回报的直接性和快捷性,既表达了当地民众对施善行而得现报、速报的伦理精神的朴素愿望,也凸显了行善者善心善行的自觉性,教育人们要修养生性,积善成德。如《安丰塘的传说》中,李直孝顺自己的老母,同情受伤的小龙不食龙肉,即有了地陷后迅速逃生的幸运。《寿县白龙潭的传说》中,一声陈济元因帮助白龙,而得到一块龙脑,用于治病,既帮助更多的老百姓摆脱疾困,也成就了自己江淮名医的美名。最后,寿县地方传说的报恩主题,寄托着当地民众恩泽后世的理想。如《安丰塘传说》中,李直不仅得到了李姓子孙兴旺繁衍的回报,还得到了神仙赠送的仙草即席草,席草后来成为寿县农业生产中的支柱性产业。《黑龙潭的传说》中黑龙留给后世人们紫金石和煤等丰富的物产,煤成为目前华东最大的煤炭基地等等,不一而足。在寿县民众的伦理思想中,报恩是一个世代延续的仁爱之旅,人在接受大自然给予的回报或馈赠时,如果不加以保护,贪婪索取,人就会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而,这类传说对于乐生重死的老百姓来说有着震聋发聩的作用。
  寿县地方传说承载着寿县民众积淀长久的习俗行为和伦理希望,其鲜明的报恩主题蕴涵了复杂而深刻的伦理内涵。通过形象化的地方传说来表达善恶有报这一传统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和伦理理想,是寿县地方传说的报恩主题所彰显的美好愿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