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兴废的主要历程 【分朝代说明】

如题所述

我说说,
丞相制度是在先秦就存在的,但是之前制度不完善,到秦汉基本就开始明确了。
秦,西汉: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治,军事,监察;九卿管理各项具体事务,由皇帝直接任命,各个官员的属官可以由自己任命。这样丞相就有很大的权利了,皇权和相权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这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的权臣,比如霍光,王莽。
东汉:鉴于丞相权利过大,这时候开始对丞相制度进行了冲击,东汉一度废黜了丞相,设立三公分散相权,又设置了尚书台,由尚书管理事务,弱化了相权。
魏晋南北朝:这是个特俗的时期(以南方为例),士族集团开始掌控天下,于是士族势力开始强大,相权曾一度相当膨胀,曾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谋朝篡位的事情很频繁。但是相权也是一直在弱化,北方政府越来越把丞相(大冢宰)当作一个荣誉职位。而南方政府相对就变迁少一点。
隋唐:隋唐开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及设立三省这三个丞相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将相权又个人转嫁到机构上,及将原先的先有丞相再有属员的制度变为,现有机构再有丞相。三省长官副长官同为宰相,在机构上相互掣肘,并且提高六部的地位,弱化相权。
宋元:宋朝基本研习了隋唐的制度,简化了行政单位,在设立丞相机构(只有中书省)的时候,弱化丞相权利,采取在机构内部分权的方法管理。
明朝:明初沿袭宋元制度,但是不久朱元璋就废除了丞相制度,改为又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御史监察制度监察百官,又设置六科监察御史。后来逐渐形成内阁制度。由内阁对皇帝负责,成为一个团体制度。
清朝:清朝早期和明朝一致,由内阁大学士执行宰相权利,同时由议政王大臣并行。后来改为军机处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7
宰相制度,也称丞相制度。
秦朝时候设置。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并称秦朝三制。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正常情况下,权力很大,分左右丞相。
汉朝时,汉初,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萧规曹随。汉武帝时,为强化皇权,汉武帝,1、频繁更换丞相,丞相成为高危职业;2、设置内朝,剥夺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权力。丞相决策权力下降。
唐,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最高长官都是丞相,丞相数目增多,权力分散。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丞相,进一步分散。
宋,丞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宋太祖创设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相权。
明,太祖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丞相制度亡。明成祖设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后来权力很大,但不是正式机构,不能统帅百官。
清雍正创建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权力全部在皇帝手中。
第2个回答  2013-09-27
兴起于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第一任宰相李斯,那时候宰相是可以在皇帝面前坐着议事的,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宰相制度是明朝被废除的,洪武十三年。
在宰相制度设立之初,宰相的权力是很大的,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君主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所以逐步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后来出现的所谓宰相,权力被分散,地位已经大大不如秦朝时的宰相了。
明朝时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军机大臣,其实就算是宰相。
第3个回答  2013-09-27
春秋战国 名为相邦,汉讳刘邦的名“邦”,改为相国,刘邦分封刘姓后,各诸侯国也有各自的相国,唐宰相权力分之三省,明,朱元璋废丞相,但明中后期内阁首辅无宰相名,行宰相实,甚至超过了皇权,清基本沿用了明制度,但首辅已然只能自称奴才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