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一学生,分析一下如何做好就业准备,为就业打下基础。

1000字

论新时期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准备

摘要:新时期,工科大学生面对着激烈而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就工科大学生如何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走出择业误区
进行了认识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准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的
工程技术人才有了长足的改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
不断的活力。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1997年我国普
通工科院校仅286所,其中大学、专门学院213所,专科学校
73所。当时的工程教育规模,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事业单位对工科毕
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许多工科毕业生拥有众多的职业
选择机会。如1992年浙江大学毕业生的供需比高达1:5.5以
上。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
幅度扩招。但是,由于投入跟不上及大学生择业的误区,高校
扩招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和隐患,造成了新的失业群体。
新时期大学生毕业后难于找到工作,出现了所谓的“考研热”、
“公务员热”,出现失业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大学生包括工科大
学生在内,遭遇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就业寒流”。面对激烈而
严峻的就业形势,工科大学生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去争取和创造机遇。
一、工科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素质”是指“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
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
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教育必
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
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
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21世纪的竞争是
人才的竞争。素质准备既是未来从事职业应有的,也是在求职
过程中应具备的。工科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包括:
1、具备“全面素质”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
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失去一种精神。科技与文
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支柱。工科大学生应具有符合现代社
会文明的全面素质,即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
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表现出现代高科技知识和人文
社会科学文化的不相融合,或是对现代高科技的认识肤浅、幼
稚,或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认识欠缺、贫乏。在校学习应
试化,工作之后也很难将二者相互运用。这样,就难以适应当
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承担起发展我国高新技术所赋予的重
任。钱学森曾说,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
的交叉渗透中产生,他自己就广泛涉猎于哲学、艺术。因此,
工科大学生要全面发展,不但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还要培养
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高贵品质,使自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2、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工科大学生应具
有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具有宽厚扎实的
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工
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关
领域的基础知识。(2)具有管、贸、经、法及其它社会科学的
知识。(3)大容量的新知识信息贮备。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
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
知识。
为此,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工程人才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发展需要及未来世界的变化出发,以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为
依据,努力培养高级工程科学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高级
工程管理人才。特别是由于许多工程项目都存在内部管理问
题,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同样是经济和管理
问题。毕业生在求职中,懂市场经济和管理是一个很大优势。
3、锻炼较强的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工
类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最受用的一种能力。恩格斯有句名
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然而,思维活动
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不仅以知识和其他智力因素为基础,还
需要非智力因素(兴趣、性格、意志等)的支撑,是综合因素
的体现,只有强化思维训练,挖掘思维浅能,才能培养起工科
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工科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易犯的思维
问题有:不完整思维、惯性思维、主观思维和一次性思维。在
学习中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经常思考,学会把握本质、适应变
化,养成反复深入思维的习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主动进行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0
 每年秋季,高校都要展示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有一项关于“就业难”的调查受到校方高度评价,这是由刚升入大二的陈建明在大一暑假中率队完成的。对这一“居安思危”之举,学生
处陈卫平副处长表示,让学生早一些了解就业状况,知道求职的艰难与面对的挑战,就能够调整好心态,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将来找工作会相对从容了。

  打工碰壁引发的调查

  陈建明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暑假前一个半月,他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常州大大小小的人才市场转悠了。“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想趁着暑期找个活儿干。”陈建明当初的想法很简单。

  可是,直到放假他还没找到一份暑期工作。班里有打工念头的同学挺多,但后来还是都回家了。“那么多毕业生都还找不到工作呢,你一个大一学生瞎搀和什么啊?”有人这样打击他。

  “报纸上说,今年大学毕业生有413万人呢。我当时看到这个数字都吓坏了。等到我们毕业时,那得有多少人啊。”原本离“就业”还远着的陈建明,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把就业的事儿放在了心上:何不做个调查呢,大学生找工作到底难在哪儿?

  小陈以《常州市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为题,向团委提交了一份策划书。在辅导员的帮助下,陈建明选出7名同学和他一起去完成这项调查。

  调查难,不亚于找工作

  调查正式进行的时候,天气很热。“4个女同学,脸都晒得通红,可是没有人退出。”陈建明感动地说。

  他乐呵呵地描述了一次狼狈的调查经历:“我们走访的企业,有些在远郊的工业园区,那里竟然连买饭的地方都没有。有一次,为了等一个人力资源部的主任,我们几个同学从上午等到下午两点多,又饿又渴。结果,那位主任见到我们时,竟然摇头感叹说,现在的大学生啊,一点精神都没有。他哪里知道我们的无精打采是因为饿的呀。”

  刚开始,给企业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联系访谈事宜,他们还有些羞怯。可是后来,“脸皮越练越厚,就算被拒绝,也不觉得难为情了。到最后,干脆直接往企业里闯。”

  就这样,几个大学生完成了35家企业用工调查,发放给大学生的500份调查问卷,实际收回492份。

  每天晚上,完成问卷和访谈之后,他们还要整理记录,统计数据,“很累”。不过,“通过调查,特别是和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我知道了企业是怎么招聘的,了解了用人机制、工资福利制度、企业文化等,这对我们以后找工作肯定有好处。”说到这儿,陈建明很开心。

  大学生自身确有不足

  谈到此次调查的最大收获,陈建明说,用人单位更看重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死读书,分数考得再高,将来也是很难就业的。”企业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有时候可能超过专业对口的要求,像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

  调查还显示,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外,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陈建明说,企业在初审应聘者时,看重社会实践的占41%,专业对口的占32%。可是,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有过打工经历的仅占18%。

  “在企业看来,有过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的,哪怕你有兼职的经历,招聘时就会被高看一眼。所以,在校大学生应该利用假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条件的话,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如果再算上大四的实习期,差不多也就可以积累一些经验了。”

  陈建明所在财经学院团委的刘金芝老师说:“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什么事情都是被安排好了去做,一进大学很茫然。所以,他们最需要的是亲自到具体工作岗位体验一下,这样才能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陈建明说:“身边一些同学日子过得很逍遥,逃逃课,打打游戏,陪女朋友逛逛街,不知不觉就把时间荒废了。以这种状态应对就业,真的是不行的。要想找到工作,专业知识一定要学好。没有一技之长,定位不明确,像碰运气一样盲目乱投简历,想找到工作是很难的。”

  “我准备进入学生会或者学生社团,好好锻炼一下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前我还认为参加社团活动是费力不讨好,影响学习呢。”陈建明感慨道。
第2个回答  2013-11-20
去酒吧体验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