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在建国初期有哪些工业成就?

如题所述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贵州,是一个极为贫困的农业省,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06亿元,其中手工业占92%,工业在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4.3%。新中国建立后,经历了1949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至1962年的国民经济全面调整等历史时期,贵州工业得到发展,工业体系初具雏形。
“一五”、“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着重发展冶金、电力、煤炭、建材、食品工业,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到196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3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58.3:41.7。我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共中央出于备战考虑,决定实行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转移,对战略后方进行大规模建设,亦称“内地建设”。内地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贵州属大三线建设地区的重点省份之一。
从1966年—1978年,贵州进行了13年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企业陆续迁入,20多万科技人员及职工进入贵州。“三线建设”期间,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但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国家对贵州“三线”项目投入的资金近100亿元,相当于1950年至1963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3.9倍。先后安排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200多个,地方配套建设小型项目1000多个。到1978年,贵州基本形成以现代工业为骨干、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机械、电子、冶金、有色、化工、煤炭、建材等一批大型企业,形成了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工业中心。同时,在此期间,川黔、贵昆、湘黔铁路相继通车,交通、电力、邮电设施大为改善。全省工业企业达到8904户,比1965年增加137.3%;全省工业总产值达41.26亿元,比1949年增长19.0倍,比1965年增长3.55倍。
“三线建设”期间,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建立了航空、航天、电子三个大型工业基地,拥有100多个生产、科研单位,基本形成从科研、设计到生产的综合制造能力,其他工业部门主要产品生产能力都有较大幅度增长。随着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内迁,带来了大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一批先进设备,迅速扩大了贵州的科技队伍,增强了科技和生产实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06
贵州历史上偏居内陆,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几乎没有现代工业。越战时期,为建立西南大后方,中国进行了三线建设,在四川、贵州建设了一大批国防工业单位,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工程师、技师支援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破天荒的有了现代工业。
贵州是中国五大航空基地之一,著名的山鹰教练机就是贵航集团设计制造的,除交付空军使用,还卖到苏丹、尼日利亚等国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