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有几种

如题所述

除草剂(herbicide)是指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地发生枯死的药剂。其中的氯酸钠、硼砂、砒酸盐、三氯醋酸对于任何种类的植物都有枯死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均具有残留影响,所以不能应用于田地中。选择性除草剂特别是硝基苯酚、氯苯酚、氨基甲酸的衍生物多数都有效。世界除草剂发展渐趋平稳,主要发展高效、低毒、广谱、低用量的品种,对环境污染小的一次性处理剂逐渐成为主流。

除草剂可按作用方式、施药部位、化合物来源等多方面分类。
1.根据作用方式分类
(1)选择性除草剂:
除草剂对不同种类的苗木,抗性程度也不同,此药剂可以杀死杂草,而对苗木无害。如盖草能、氟乐灵、扑草净、西玛津、果尔等。
(2)灭生性除草剂:
除草剂对所有植物都有毒性,只要接触绿色部分,不分苗木和杂草,都会受害或被杀死。主要在播种前、播种后出苗前、苗圃主副道上使用。如草甘膦等。
2. 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情况分类
(1)触杀型除草剂:
药剂与杂草接触时,只杀死与药剂接触的部分,起到局部的杀伤作用,植物体内不能传导。只能杀死杂草的地上部分,对杂草的地下部分或有地下茎的多年生深根性杂草,则效果较差。如除草醚、百草枯等。
(2)内吸传导型除草剂:
药剂被根系或叶片、芽鞘或茎部吸收后,传导到植物体内,使植物死亡。如草甘膦、扑草净等。
(3)内吸传导、触杀综合型除草剂:
具有内吸传导、触杀型双重功能,如杀草胺等。
3、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1)无机化合物除草剂:
由天然矿物原料组成,不含有碳素的化合物,如氯酸钾、硫酸铜等。
(2)有机化合物除草剂:
主要由苯、醇、脂肪酸、有机胺等有机化合物合成。如醚类——果尔、均三氮苯类——扑草净、取代脲类——除草剂一号、苯氧乙酸类——2甲4氯、吡啶类——盖草能、二硝基苯胺类——氟乐灵、酰胺类——拉索、有机磷类——草甘膦、酚类——五氯酚钠等。
4、按使用方法分类
(1)茎叶处理剂:
将除草剂溶液兑水,以细小的雾滴均匀的喷洒在植株上,这种喷洒法使用的除草剂叫茎叶处理剂,如盖草能、草甘膦等。
(2)土壤处理剂:
将除草剂均匀地喷洒到土壤上形在一定厚度的药层,当杂草种子的幼芽、幼苗及其根系被接触吸收而起到杀草作用,这种作用的除草剂,叫土壤处理剂,如西玛津、扑草净、氟乐灵等,可采用喷雾法、浇洒法、毒土法施用。
(3)茎叶、土壤处理剂:
可作茎叶处理,也可作土壤处理,如阿特拉津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8
(1)根据除草剂使用方法分类。
茎叶处理剂
就是将除草剂喷洒于杂草叶片上或全株,如草甘膦、百草枯、稳杀得、拿扑净等。这些除草剂可在非耕地也可在作物生育期使用。
土壤处理剂
这类除草剂喷施在土壤表面,封闭土壤,形成药液层,当萌发的种子、幼苗、幼根接触或吸收除草剂而被抑制或被杀死,如氟乐灵、拉索、乙草胺等。
茎叶兼土壤处理剂
此类除草剂既可作土壤处理剂也可作茎叶处理剂,如除草醚、莠去津、利谷隆等。
(2)根据除草剂作用方式分类。
触杀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只有局部的杀伤作用,植物接触部分受害,未接触部分不受影响,药剂不能在体内传导。如除草醚、五氯酚钠。
内吸传导型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可被植物吸收,通过根、茎、叶、芽、鞘等部位吸收后在体内传导,除草剂经根、芽等吸收,沿蒸腾流向地上部分传导,有的除草剂被茎叶吸收后沿筛管与光合作用产物一起向地下部分传导,如三氮苯类、取代脲类除草剂。
(3)根据除草剂用途分类。
选择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在一定的条件和用量下,对杂草和作物间有不同的选择性,即保护作物消灭杂草,多数有机除草剂都具有选择性,如地乐胺、除草通、杜耳等。
灭生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对杂草和作物无选择性,既能杀死杂草又能伤害作物,无机除草剂多数属于灭生性除草剂。
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化。如增加用药量或改变使用方法,选择性可变成灭生性。
(4)根据除草剂来源分类。
无机除草剂
主要来源于天然矿物,如亚砷酸钠、矿油乳剂。此类除草剂用量大,选择性差,目前很少使用。
人工合成有机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是目前种类最多,使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是除草效果最好,发展较快的一类除草剂。
微生物除草剂
这是一类利用微生物活体或代谢产物制成的除草剂,如鲁保1号等。
植物质类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是利用植物体浸出液或代谢产物,防除或抑制其他杂草生长,有的称异株克生物质,如肉桂酸衍生物香豆素、酚酸等。
(5)按化学结构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主要指有机合成除草剂,具不完全统计有近20类,指酰胺类、苯胺类、取代脲类、苯氧类、苯甲酸类、氨基甲酸酯类、二苯醚类、三氮苯类、有机磷类、杂环类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