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为啥喜欢勾搭武松,而武松却不理潘金莲

如题所述

对潘金莲来说,她一个被卖身的丫头,根本就没有自己选择夫婿的自由,当然只能任人摆布,不可能有“反抗”行为。但是一个妙龄少女,她之所以不顺从大户的奸污,不就是不想当“情妇”、不想当“二奶”或“偏房”,一心想将来嫁一个满意的郎君么?身为丫头,一般人处在这样的地位,大都是委曲求全,不得不违心地答应男主人的性要求,然后以此为资本,达到嫁一个“好一点儿”的男人这样的目的。或者就进一步,和主母争宠,达到当“专房偏房”的目的。但是潘金莲不以当偏房为满足,甚至倔犟地要为自己未来的丈夫“守住清白身子”。

  就凭这一条,这个潘金莲堪称“奇女子”一个,绝非庸庸碌碌者可比。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潘金莲泼辣的性格和十分江湖气的语言:

  武松再筛第二杯酒,对那妇人说:“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顾他。常言说:‘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还烦恼什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那妇人被武松说了这一篇,一点红晕从耳朵边升起,紫涨了面皮,指着武大就骂:“你这个腌臜混沌!有什么言语在外人面前说了,欺负老娘!我是一个不戴头巾的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站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不是那种压不出一个屁来的鳖老婆!自从嫁了武大,真个是蝼蚁也不敢进屋里来!有什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得进来?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有下落!丢下个砖头瓦片儿,一个个都要着地!”

  看这一篇言语,可不是一般的“良家女子”所能说得出来的。潘金莲当过丫头,接近下层社会,即便她不是泼妇,“泼妇骂街”,至少是听见过的,所以这时候张嘴就说出来了。——一个说得出这种“江湖”语言的“泼辣女人”,才有可能、有那胆量敢于亲手毒死丈夫。这是潘金莲“可怜复又可恨”的两面。

  尽管潘金莲性格坚强,但是她的理想不但不能如愿,而且遭到了主人报复:把他嫁给了一个外号叫做“三寸丁谷树皮”①的武大郎,那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心里肯定是不满意的。《水浒传》对潘金莲前期的定位,虽然不是贞节烈女,但至少是个规规矩矩、不肯乱来的女人。当然,在强大的压力之下,虽然表面上顺从了,但也不排斥对自己的婚姻仍存有幻想。
武松的出现,勾起了她的爱情欲望,也是情理中事。在这种情况下,武松应该“晓之以理”。

  但武松是个粗人,不善于做安抚工作,引起了潘金莲的逆反心理,于是西门庆这个淫棍兼恶棍趁虚而入了。她和风流倜傥的西门庆勾搭成奸,也不是她主动投怀送抱,而是经过王婆的精心策划、苦心安排,只能算是潘金莲“中计”或“失足”。后面的故事,责任主要在西门庆和王婆,不能全怪潘金莲。

  但是她看见武松一表人才,又是打虎英雄,居然敢冒着“乱伦”的恶名,主动对武松进行挑逗,就不是一般情理中的事情了。如果潘金莲仅仅以找一个美貌少年做情人就满足,她不是没有机会:武大郎婚后住在清河县,就有许多青皮、地痞来勾搭她。青皮、地痞不都是舞台上的小丑,其中应该也有几个平头整脸的风流少年。但是她在清河县并没有红杏出墙,而是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措施,搬到另一个郡的阳谷县来居住。而且在武松出现之前,潘金莲一直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女人,每天安排武大郎上街卖炊饼之后,基本上是“关着门”过日子,不和外人来往的。所以她才敢说:“自从嫁了武大,真个是蝼蚁也不敢进屋里来!有什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得进来?”——这可不是说大话,而是真真实实的当时情况。

  那么为什么武松一出现,她就动了心呢?潘金莲有一百个理由寻找情人,也可以寻找任何一个少年郎做情人,但是也有一千个理由绝不应该找武松做情人。因为武松是武大郎的弟弟。这不是“封建伦理”,而是中国人的“传统人伦”。只要是个“正经女人”,都不会这样想、这样做的。

  但是潘金莲居然这样想了,居然这样办了。这就是“个例”,不是用常情可以解释的。也就是说:这其中一定有一个“之所以不合常情”的道理。

  2002年,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约我改写《水浒传(少年版)》,我就觉得这个地方不合情理,一定有“脱榫”之处,必须进行补充。经参考许多“水浒外传”,我就冒昧地编了一个故事:说武松从少林寺学习武艺回来,在张大户家当保镖看家护院儿;小丫头潘金莲对他很有好感,时常在吃饭穿衣洗洗涮涮等方面照应他,两个人实际上已经“你有情来我有意”了。有一次张大户把潘金莲堵在空房间里要强奸她,被武松打晕。武松以为自己打死人了,这才逃到柴进庄上去躲避。这件事情闹大了,张大户的老婆为了报复,这才故意把潘金莲嫁给形象猥琐的武大郎。这样一改,第一,武松为什么逃到柴进庄上解释清楚了;第二,潘金莲和武松之间旧情未断,有些情绵绵意切切,还想重叙旧情,就比较合乎情理。

  但是,这样写,虽然合乎情理,却不是《水浒传》的原文,也只能算是“水浒外传”,不能拿来作为评论潘金莲这个“水浒人物”的依据。

  《金瓶梅》第一回,是这样介绍潘金莲的出身的:阳谷县遭遇荒年,武大郎的老婆死了,只好带着女儿迎儿搬迁到清河县,租了张大户的房屋居住。当时张大户就已经和丫头身份的潘金莲私通,但为老婆子所不容,所以张大户故意把她嫁给自己的房客武大郎,目的就是因为武大郎“老实可欺”,他到武大郎家里和潘金莲幽会,也可以更方便。这样的定位,是说潘金莲本来就是一个淫妇——至少也是一个“不规矩的女人”。下面描写:张大户死了,武大郎被赶出张家,搬到紫石街来住;潘金莲想勾搭武松不成,接着就和西门庆勾搭成奸。这样写,自然顺理成章,潘金莲本来是一个“淫妇”。——即便她的丈夫不是武大郎,她也还是要“红杏出墙”的。

  高元钧的山东快书《武松传》,说潘金莲本是清河县张员外家的丫头。张员外先把潘金莲卖给一个年近五十的老财主,潘金莲死活不肯(这是一个“现代化”了的潘金莲,不合乎那个时代“丫头”的身份:就是把她卖给八十岁的老头儿,她也无权反抗),这才故意给她找个“年轻些”的武大郎,也是想气一气她的意思。

  王丽堂的扬州评话,是按照《水浒传》的原文而有所发挥的:清河县的潘大户,买了个五岁的小丫头。长大以后和大户有了私情,被老婆子知道了,就故意找一个相貌丑陋的武大郎把她嫁了出去。

  所有这些情节的增加和改动,都是因为《水浒传》在这一回书中的确说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出现了情理上的漏洞。于是各人都来想办法弥补,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水浒外传”。

  虽然这些“水浒外传”对潘金莲这个人物各有不同的定位,但基本上都没有离开一个大前提:潘金莲是个任人摆布的弱者,她的婚姻是不美满的,是她所不愿意的。婚姻的挫折,导致她的逆反心理。为了追求美满的婚姻,于是她要反抗封建礼教,于是她要背叛社会习俗,于是演出了一场红杏出墙、谋杀亲夫、灵前被杀等等有声有色的连台好戏,也给中国人留下了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2007年9月20日,我参加香港凤凰卫视在山东梁山县梁山山寨上举行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是英雄豪杰还是土匪强盗”的电视大PK,听到了同情潘金莲的女作家陈岚小姐的精彩发言。她说:处在那样的情况之下,武大郎和武二郎完全可以实行“兄弟共一妻”制度。此言一出,语惊四座!

  不错,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民族中,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兄弟共妻”的现象和习俗。但那是当时当地迫于经济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是人伦理念和习俗的例外。如果兄弟二人都有娶老婆的经济实力,谁愿意把自己的老婆和别人共享?

  假设潘金莲本来就和武松有情,或者假设潘金莲是个“人尽可夫”的淫妇,在潘金莲频频主动勾搭武松这种情况下,即便武松的确是个浑人,但是他的心中有一种坚定的伦理观念:既然潘金莲已经嫁给了我哥哥,我和嫂嫂之间,就必须保持严格距离。这是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也是人性底线,是不能改变的“做人原则”。这说明武松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绝不是那种鼠窃狗偷的无耻小人。他不但自己要顾全人格,还要顾全哥哥的面子。所以发现嫂嫂对自己有意以后,他只能闷在肚子里,直到他搬出紫石街,也没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这是武松性格中具有极强的伦理观念的一面。

  扬州评话《武松》和电视剧《水浒传》都说武松从小父母双亡,是哥哥武大郎一手带大的。其原因,就是为了加强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在伦理观念之上,再渲染手足情深。其目的,也就是为武松不理嫂嫂的挑逗寻找更加充足的理由。

  潘金莲勾搭武松,可以假设她有十分充足的理由;但是武松拒绝嫂嫂的“情挑”,也有他更加充足的理由。两者发生矛盾,甚至矛盾激化,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水浒传》历代多次被禁,原因就是说它“诲淫诲盗”,有负面影响,不适合青少年阅读。《水浒传》写得最多的就是杀人,而且往往是滥杀无辜,更不问杀人动机是善是恶;《水浒传》还特别善于写暧昧的奸情,却不善于写纯洁的爱情。——整部书中,除了赤裸裸的通奸和强奸,几乎就没有卿卿我我、儿女情长的描写。“王婆说风情”这一回书,什么“潘驴邓小闲”,什么一分、两分……直到十分,的的确确是一本“偷情教科书”。在王婆设计的这种“强大攻势”面前,潘金莲就是一个知书识礼的贞节烈女,也难免要入其彀中,何况她正是一个对自己婚姻不满的闺中怨女呢。

武松这样的男人,很容易让女人喜欢,也很容易让女人恨。
潘金莲爱武松,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代,潘金莲可以百分之百地好梦成真,只能说她是生不逢时啊。
武松也是懂风情的人,其实也抵挡不住潘金莲的诱惑,但毕竟是他的嫂子,反复权衡之下,武松心里的感情天平,终于倒向了亲情一方,断然拒绝了嫂子的爱意。也因此种下了一场弥天大祸,按照江湖人的游戏规则,武松不得不杀了潘金莲,为兄长报仇。一般来说,心理正常的男人,是一种容易感动的动物。对女人的好,不但难以忘记,还会时时地在心中把玩。只是不轻易表露罢了。
武松虽然杀了潘金莲,却把潘金莲的爱,留在了心里,以至于终生不娶,牢牢地守护着这份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9
若舞飘逸写的很好。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舆论决定了武松永远不能娶潘金莲。武大郎一天不死,潘金莲永远是武松嫂子,法律约束,伦理道德,社会舆论都不允许。武大郎不死,却和潘金莲离婚了,虽然绕开了法律约束,但武松也不能娶,伦理道德和社会舆论不允许。武大郎死了,武松还是不能娶。嫂子变成了守寡的嫂子,嫂子的身份没有任何改变,社会舆论不允许。这场不可能的婚姻是武松和潘金莲两个人看似触手可得但是永远得不到的一场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