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辞的使用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

以上修辞的用法及作用、定义,要求全部列出,不准抄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10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一)比喻的使用
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模糊的东西清晰可见,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有人称赞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如把少年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通过非正常手续办事的方式叫做“走后门”等。也有反其道而用之,将具体的事物抽象化,把明确东西模糊化,这种反弹琵琶式的比喻会取得更奇妙的艺术效果。宋朝秦观词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用抽象的“梦”和“愁”,比喻具体的“飞花”和“细雨”,创造出一种飘渺迷离的意境。
(二)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排比句用理、抒情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如关于“魅力”的一段话:“魅力是六弦琴上流动的音符,是时装模特轻盈的步履,是演讲者潇洒的手势,是胸襟博者宽容的微笑,是球王贝利的脚,拳王泰森的拳,是卓别林的鞋,梅兰芳的水袖,是白石老人的虾,悲鸿先生的马”,把抽象的概念全具体化了,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奔腾的激流中,去领略它那大气磅礴不可遏制的巨大力量。
(三)叙述夸张与描写夸张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不同于一般科学,它只是一般的艺术,它源于事实却不是事实,而是感情。
一般地说,表现数量和动态,通常用叙述夸张。叙述夸张是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数量和事实上不可能做到的动作表述出来,我们不会认为在瞎说,却能在感情上引起震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可上九天揽月”。描写夸张是同比喻结合起来的,李白的《将进酒》里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描绘头发颜色变化之快,用的是夸张的比喻,再如“光阴以箭”形容时间快,也是比喻夸张。
(四)学会旁征博引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章中引用诗句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春》中朱自清引用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同枊风”,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情。用名言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我们可引用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来论述不管别人的冷嘲热讽,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与挫折的决心。用俗语、谚语,增添文章趣味性,如《大自然的语言》中有段这样的话: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用谐音道出大自然好像在告诉人民开始农事活动了。
当然,修辞方法还有对比、拟人、双关、反问、设问、回环等。这里不再赘述了。总之,只要你多看、多读、多写,这些修辞技巧的使用就会达到自如、准确、贴切的境界。
没有文采的文章,就像没有血肉的骨架,读起来索然无味。我们在写文章往往想得很好,写起来却平淡无奇,我们没有很好地使用修辞方法为文章内容服务。如一篇题为“人生如棋”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有一说,生活像一杯清茶,虽没有牛奶的淳厚,却越品越香;有人说,生活像一条路,路边有盛开的野花也有丛生的荆棘。然而,我却觉得人生就像一盘棋,生活就是我们永远的对手。”从生活的比喻,引出人生是一盘棋,以棋来喻人生,把“棋趣”、“棋理”融入到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从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人生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人生的经验、人生的技巧、人生应有的态度等。结构上,以排比段展开,气势贯通、充沛,语言妙笔生花,读后让人齿颊留芳。

所有文章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大概有以下一些: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对比、排比、反语、通感 等等.例如摘录下面一些供你参考的有修辞手法及运用: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给近年的语文高考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题型,那就是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就要求考生要对修辞这一考点有一个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修辞的应用性较强,在仿写语句、扩展语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难点磁场
〔试题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试题2〕(★★★★★)依照下面句子,用“不是”和“如同”各造一个句子。
①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
承诺不是
②承诺如同珍珠,它是莹润的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承诺如同
●案例探究
〔案例1〕(★★★★)(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常见修辞用法的特征及作用等知识。
参考答案:B〔后一个“巴金”是指生活中的巴金,前一个才是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
错解分析:错选A,认为把话语比喻成“棉球”不恰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比喻由医务人员所说,并且其对象是病人,在特写的场合中是合适的。
方法技巧:首先要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语句的特定语境进行分析。
〔案例2〕(★★★★)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 ,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 , ,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语法知识等。
参考答案: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成材),内涵须深刻(立场须坚定)……人的一生像火,要燃烧(要热情),性格须热情(态度须诚恳);……
错解分析:语句在结构上不尽合理,前后内容不够连贯。
方法技巧:此题把仿写与修辞运用结合在一起,因此做题时,首先要把握好已提供语句的基本结构及表现特点,然后以联想的方式选择恰当的内容,并使整体语句符合试题要求的修辞要求。
●锦囊妙计
一、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等,把握特征才能很好地运用。结合近年命题,要着重掌握下面一些修辞手法:
1.比喻,要掌握明喻、暗喻、借喻的基本特征,然后根据试题要求等选用合适的一种。
2.排比,结构要相近,语气要一致,各分句间的内容要有相关性,并且分句在数量上不能少于三句,等等。
3.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思想和感情,这种修辞的运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的特点,恰当选用,而不宜随意滥用。
二、把握试题的基本特征,及试题对修辞的基本要求。
1.注意形式要求。如写一个比喻句,语句整体上要构成排比句、对偶句等,
2.注意内容要求。所写内容要与已经提供的语句相关,或直接根据试题要求的话题内容进行做题。
三、结合修辞手法选取恰当角度组织内容做题。
一般来说,仿写语句、完成排比句及对偶句等,都要注意到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时,既要注意到与原句的配合,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合理的内容来完成语句。
●歼灭难点训练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用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而又不可触摸的抽象的精神,给人形象而深刻的感受。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用多个比喻表现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2.(★★★★★)请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山”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长江,又好比慈祥的母亲,点点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

3.(★★★★★)参考下面拟人化的句子,以“玫瑰花和玉兰花”为内容,写两个拟人句。(不超过60字)
梨有五月鲜,苹果有老花甜,阳光斑斑点点筛落枝叶间,映照着累累果实,五月鲜已经羞红了脸,老花甜已经笑脸迎人。

4.(★★★★)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
;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5.(★★★★)根据下列画线句子的句式、修辞和境界仿造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 ;
,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6.(★★★★)请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扩展下面的句子,50字左右。
草地上的雾特浓而且湿。

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要记住: ,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生长的就会成为空壳;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焕发光彩, 。
8.(★★★★★)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1)
(2)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C〔此项是夸张手法,给人以强烈突出的印象。〕
2.(参考一)①承诺不是湖面上的小船,自由,飘荡。②承诺如同高山,它是生生不息的地球内心剧烈运动的结果,也是地球的骄傲。
(参考二)①承诺不是田野上的小草,晃荡,摇摆。②承诺如同鲜花,它是浑圆的籽分裂的代价,也是籽的骄傲。
歼灭难点训练
1.B〔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2.(参考)昆仑山,好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生沐雨经风,默默地阅尽春秋;昆仑山,又好像顶天立地的男儿,铮铮铁骨,激励着一批批英雄志士奋勇前行。
3.(参考)春风吹拂,艳阳高照,娇艳的玫瑰花羞红了脸,素雅的玉兰花轻吐着迷人的芬芳。
4.(参考)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座雕像,让你明白雄健。
5.(参考)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你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但是你可以做执著的绿洲。
6.略
7.(参考)不是每一道河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流动的就会变成死湖不燃烧的就会变成庸人
8.(参考)①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②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够全的吧
第2个回答  2009-10-12
  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的修辞方法,能在文中辨认这些修辞方法。
  了解常见的几种句式(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会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学习语法是为了把话说得简明、通顺;学习修辞方法则是为了把话说得好。例如:“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和“你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前句是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两句话从内容看是一样的,从语法上看也都对,但联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呢?再比如说,“他的泪很快流下来”和“他的泪如泉涌”,前句显得比较平淡,后一句是夸张,虽然泪水不可能像泉水般涌出来,但它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们在表达思想时,不仅要求语言准确、明白、通顺,而且要求语言形象、生动,有表现力,有美感,所以我们在初中阶段要掌握八种修辞方法,注意理解其含义,掌握其特点,在说话、阅读和写作中以求准确掌握。�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要求,要掌握八种修辞方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它有三种形式:①明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很明显,常用的有“像”、“像……似的”、“好像”、“像……一样”等。②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了”、“变为”等。③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如(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2)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如“春天的脚步近了”。�
  (3)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能起到更鲜明、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的作用。如“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4)排比,就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
  (5)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关联的词组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偶可以使语言的句式整齐,形式美,音韵和谐,意义严谨。�
  (6)反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中没有其他语句相隔,相同的语句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叫做“连续反复,另一种是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入其他语句,叫做“间隔反复”。如:“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居十日,扁鹊复见。”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复习排比、对偶、反复三种修辞方法时,只要抓住句数、每句字数、句子结构这几方面明显的形式特征,是能对这几种修辞方法加以区别的。�
  (7)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寓于问话之中了。而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不属于修辞方法。
  (二)例题解析�
  〔例1〕①刚才的铃声好像谁也没有听见。②她的相貌好像她的妈妈。�
  从上面两例来看,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句子用了“像”、“好像”一类的词,并不表示打比方,而是表示估量或者比较的意思,这类句子就不是比喻句。�
  �
  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此句中作者将《枣核》中的老华侨用世间贵重的珍珠玛瑙来比喻从家乡带来的枣核,表现了侨居海外的华人思念家乡、依恋故土的热切感情。
  〔例2〕对下面句子所含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人民英雄纪念碑,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对比�
  (1997年湖南省试题)�
  〔答案〕A�
  〔简析〕本题是考查学生辨别修辞方法的能力。此题备选答案中涉及四种修辞方法,要依据四种修辞方法的含义、特点来判断四个选项的正误。“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是比喻,A判断正确。“人民英雄纪念碑”犹如(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这两个分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没有使用拟人的方法,B判断是错误的。所给的句子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此句既不是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又不是三个以上的句子,而此句只有两个分句,不是排比,C判断不正确。“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这两个分句,不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不是对比。D项判断也不正确。由此,即可知道本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
  〔例3〕选出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A.①排比②拟人 B.①比喻②拟人�
  C.①夸张②拟人 D.①比喻②夸张�
  (1997年广东省试题)�
  〔答案〕B�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区别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备选答案中涉及以上四种方法。但考查的内容集中在是排比还是比喻、夸张,是拟人还是夸张。根据四种修辞方法的含义、特点,可知第①句是比喻不是排比,也不是夸张。——至此,A、C两项就被排除了。再看第②句,是拟人,没有夸张,——D项又被排除了。再次确认第①句是比喻,第②句是拟人,所以本题答案应该是B。
  〔例4〕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天高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青山的动态美。�
  (1997年南京市试题)�
  〔答案〕D�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别题目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使用修辞方法的作用的能力。A项中“争渡、争渡”运用连续反复,分析作用也是正确的,B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也是正确的。C项分析也是正确的。那么我们认真分析D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出”字给静止事物赋予动态美,使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而不是夸张,所以D项分析是不正确的。
  〔例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比喻)�
  B.老城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排比)�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对偶)�
  D.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设问)�
  (1997年成都市试题)�
  〔答案〕D�
  〔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辨别句子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此题备选答案中涉及了四种修辞方法。依据已掌握的有关修辞方法的含义和特点的知识,看A项,不难看出“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两个分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特点是都有比喻词),A判断正确。B所给的句子是由三个分句排列组成,三个分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是排比;如果熟悉此句的出处,就知道它在说老城的天气炎热的程度。B项判断正确。C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与“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对偶,C判断正确。“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是反问而不是设问,D判断是有误的。依据修辞方法的知识和特点,选项有误的应是D。
  〔例6〕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B.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C.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答案〕B�
  〔简析〕完成这道试题,要运用比喻的修辞知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要点是:必须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有相似之处,作比方的事物(喻体)能够说明和描写被比的事物(本体)。不是凡有“好像”这个词语的句子就都是比喻句。A句是明喻,B句中虽有“好像”一词但属同一类,都指人,不能构成比喻。C句是暗喻,D句是借喻。那么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B。
  〔例7〕下列各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出与例句类型相同的一句是()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
  一条大毡子。
  D.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
  本看护妇。�
  〔答案〕C�
  〔简析〕这道题是考查学生区分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的能力。要求找出与例句所使用相同类型的比喻句,在判定谁与例句使用比喻中相同类型时,就要先判断例句是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然后再分析选项中哪句是使用了暗喻这种修辞方法的。经过分析得知:A项和B项有比喻词“像”,是明喻;C项用“是”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是暗喻;D项无比喻词,是借喻;最后的结论是: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例8〕下面的句子都使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最能增强气势,突出“这种作风”的危害的一句是()�
  A.这种作风怎么样呢?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已。�
  B.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C.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都是一种腐蚀剂。�
  D.这种作风,难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
  〔答案〕B�
  〔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使用修辞方法,都是为了使文章表达的效果更好,但各种修辞方法使文章表达更好的作用又不完全相同。要想正确回答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先要理解所运用的具体修辞方法,结合文意来分析它的表达作用,不可脱离句意,泛泛加以论述。本题中的A项,使用的是设问,其作用是引起人们的思考。B项用了排比,其作用是突出强调“这种作风”的危害,增强论证的气势。C项使用的是比喻,其作用是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的危害。D项运用的是反问,答案已在问话之中了。经过以上分析,正确答案应是B。根据表达需要变换、选择句式。
  文章能否准确地表情达意,不仅要恰当地选用词语,而且还要选择最恰当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语文试题中常有变换和选择句式的题。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句式的变换和选择是为了表达相同或相近意思的需要。由于选用的句式不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选择什么样的句式,要根据句子的明确度、语意的轻重以及感情的表达和语体的需要而定。我们要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句式。�
  句式的类型很多,要着重复习好下列几种句式:
  (1)主动句和被动句
  ①郭全海把玉石眼追了回来。 ②玉石眼被郭全海追了回来。�
  句子的主动与被动要看主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主语是施动者的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的句子是被动句。例①是主动句,例②是被动句。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但由于句式不同,表达重点就不一样。主动句着重说明施动者发出什么动作、行为,而被动句则着重说明受动者遭受到什么或什么样的动作、行为。在一个句子里,如果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用主动句式来表达,还是用被动句式来表达,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把主动句式变为被动句式,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被”在口语里常用“让”、“叫”来代替。有的被动句式也可不用介词。在复习主动句和被动句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用“把”字的主动句和用“被”字的被动句中主动者和被动者的位置变化。例①中用了“把”字,把被动者从“宾语”位置提到了动词之前。对被动者有处置的意思。例②是被动者提到了主语位置,句中用了“被”字,说明被动者受到了什么。�(2)肯定句和否定句�
  ①今天天气好。�
  ②今天天气不坏。�
  ③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都使用过纺车。�
  ④那个时候在延安,无论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练兵的间隙里,没有一个没使用过纺车。�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一般说来,肯定句的语意重,语气果断;而否定句的语意轻,语气比较委婉、缓和。①和③是肯定句式,②是否定句式,④是双重否定句式。①和②、③和④的意思大致是相同的,但由于句式不同,语意就有轻有重了。因此,在判断事物时,一般地说,语意轻的可用否定句式来表达,语意重的可用肯定句式或双重否定句式来表达。
  把肯定句式变为否定句式,常用副词“不”、“没有”、“没”、“无”等;变肯定句式为双重否定句式,常用“无不”、“不能不”、“不得不”、“没有不”或“非……不可”等。�
  注意:使用双重否定句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时要特别当心。如果运用不当,会把意思说反了,成为病句。�
  (3)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① 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② 她是一个多么温柔和美丽的人啊!�
  ③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④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能不万分难过吗?�
  ⑤ 不要说话了!
  ⑥ 不要说话好吗?�
  句子的语气大致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这四种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语气不一样,表达效果也不同。如表疑问语气的反问句比表陈述语气的否定句,语气更强烈。又如感叹句表达的感情要比陈述句强烈些。再如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祈使的内容,带有商量的口气,语气要比对人直接提出要求的祈使句更委婉、更客气一些。上面第①是陈述句,语气平稳;第②是感叹句,比第①的语气强一些;第③是陈述句,第④是反诘疑问句,语气比陈述句更加强烈,更加肯定;第⑤是祈使句,是对人直接提出要求;第⑥是用疑问句式,语气委婉,含有商量的口气。
  综上所述,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各有各的结构和语气。相近的意思,用这些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就有语气轻重、感情强弱的区别。因此,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对于相同和相近的意思,要运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例9〕下面句式变换后改变了原意的一项是()�
  A.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
  改为主动句:一阵哭声惊醒了他。�
  B.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改为反问句:难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吗?�
  C.这篇作文不难写。�
  改为肯定句:这篇作文容易写。�
  D.这个班的同学都会游泳。�
  改为双重否定句:这个班的同学没有一个不会游泳。�
  (1997年河北省试题)�
  〔答案〕B�
  〔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是将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相同意思而不同语气等句式的变换。上面这道题的A句,被动句变成主动句,其方法:把“他”变成“受动者”,A对了。B要求把原来的肯定句变换成反问句,人家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肯定的,你说“难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吗?”是反问,改变了原意。——B符合题意要求。C要求把否定句改为肯定句。“不难写”是否定的,“容易写”是肯定的,变换后没改变原意,C对了。D要求把肯定句变换成双重否定句。有否定副词“没有不”没改变原意,D对了。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B。
  〔例10〕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的一项是()�
  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
  A.变换成被动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我总被一些事物感动着。�
  B.变换成否定句:在鲜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
  C.变换成反问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吗?�
  D.变换成感叹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啊!�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前面说过的三组句式,都涉及了。要牢记:变换句式的目的是使表达原句意思有更好的效果。要认清:例句是一个陈述句,需要改动的是“一些事情感动着我”这一主谓短语。要注意:按要求变换句式时,稍不留意就会出问题。变换成被动句的方法是:将宾语“我”变成主语,用“被”字将主语变成介宾短语作状语,即“我总被一些事情感动着”。A是正确的。B句将原来的肯定句变换成双重否定句,即“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表达的意思与原句相同,只是语意重了,也是正确的。C句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只能用否定的反问句,这样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才能与原句意思相同,即“一些事情怎能不感动我呢?”,而原句C是“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吗?”是一般疑问句,与例句意思不相同。D句要求变换成感叹句,加上表语气的“啊”及感叹号就可以了。再次确认A、B、D是正确的,所以这四项中变换句式有误的是C。
  〔例11〕按要求变换句式(不改变原意)�
  ① 同学们掌握了这种计算机操作法。�
  改为被动句:�
  ② 学发展到今天,谁都承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改为双重否定句:�
  (1997年安徽省试题)�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变换句式的能力。初中阶段应掌握八种句式: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上面这道题的第①句,主动句变成被动句,其方法是:用“掌握”的宾语“这种计算机操作法”作被动句的主语。第②句肯定句变换成双重否定句要加双重否定副词,如“无非、无不、没有不”等。反之,由否定句改为肯定句时要去掉否定副词。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①这种计算机操作法被同学们掌握了。②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或“谁也不会不认识到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谁也不得不承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例12〕“继红,你到翠华山春游去吗?”“我去。”“今天就去吧!”“太好了!”这四句话按用途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B.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陈述句�
  C.疑问句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D.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答案〕C�
  〔简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别句式的能力。多种句式的产生是由于表情达意的多种需要而引起的。因此辨别句式,一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用途,二要细心体味,分析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
  〔例13〕下面句子末尾的横线上应选填哪一项才能与上文衔接。�
  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
  A.他们把我感动得掉下泪来。B.他们感动得我掉下泪来。
  C.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D.我能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吗?〔答案〕C�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完成这道题要结合所给文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选择。要知道:变换句式的目的是使表达原句意思有更好的效果。本题A句和B句都是主动句,从语气上看又都是陈述句。C句是双重否定句,D句是疑问句,又都是被动句。这段文字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他抒发的是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表达的是“我”的感受。根据这个内容。比较四个句子。A句、B句的主语都是“他们”,突出强调的是“他们”,如果填在文中横线上,与上文的语意不衔接。C句、D句的主语是“我”,突出“我”的感受,与上文承接,语气比较贯通。比较这两个句子,D句是个反问句,这个反问句的正面意思是“我不能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这个意思正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填上不合适。C句是个双重否定句,“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语意重些,表达作者的感情也比较强烈,正好与上文的“太伟大”、“太可爱”词语相呼应,语意衔接也紧密,语气连贯,所以填上C句才与上文衔接最恰当。�
  注意:同学们做选填句式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语意、语气要注意上下一致、贯通。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说话、写文章都要努力做到既简要又明白。简要,就是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之处,尽量去掉多余的部分。所谓“明白”,就是不要让对方误解,而要便于对方理解。“连贯”,首先要注意保持上下文连成一气,各句要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还要注意合理的语序,做到“言之有序”。同时也要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得体”,就是指用语要适合语言环境,符合说话人身份,切合语体特点。总之,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的,逐渐知道简明、连贯、得体的含义和要求。
  〔例14〕批评一个不守纪律的同学,诚恳而又不伤害对方感情的一句是()�
  A.你这样做简直“太好”了。B.你这样做难道是好的吗?�
  C.你这样做影响不太好吧。D.你这样做影响很坏。�
  (1997年成都市试题)�
  〔答案〕C�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是否得体。得体就是说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得体的要求主要有注意场合,注意对象和礼貌用语。本题题意要求:选出“诚恳”而“不伤害对方感情”的一句。对象是不守纪律的同学。想通过批评,使同学克服不守纪律的毛病,话怎么说?A句,说的是反话,讽刺这位犯纪律的同学,目的是帮助同学吗?这种态度,恐怕除了伤害对方,不会有好的效果吧。B句和D句的说法,很难说态度不诚恳,但话太直,同学不易接受,达不到批评的目的,C句的说法得体,符合题意要求。所以本题的答案是C。
  总之,学习语法是为了把话说得通顺、正确;学习修辞则是为了把话说得好,恰当地选用句式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说话或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参考资料:我的脑细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10-13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
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具的事物具体可感,模糊的东西清晰可见,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有人称赞比喻是“语言艺术朝秦观词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用抽象雨”,创造出一种飘渺迷离的意境。里的气势,如关于“魅力”的一段话:“魅力是六弦琴上流动的音符,是时装模特轻盈的步履,是演讲者潇洒的手势,是胸襟博者宽容的微笑,是球王贝利的脚,拳王泰森生的马”,把抽象的概念全具体化了,不由分
(三)叙述夸张与描写夸张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不同于一般科学,它只是一般的艺术,它源于事实却不是事实,而是感情。
一般地说,叙述夸张是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数量和事实上不可能做到的动作表述出来,我们不会认为在瞎说,却能在感情上引起震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可上九天揽月”。描写夸张是同比喻结合起来的,李白的《将进酒》里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描绘头发颜色变化之快,用的是夸张的比喻,再如“光阴以箭”形容时间快,也是比喻夸张。
(四)学会旁征博引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春》中朱自清引用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同枊风”,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情。用名言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我们可引用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来论述不管别人的冷嘲热讽,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与挫折的决心。用俗语、谚语,增添文章趣味性,如《大自然的语言》中有段这样的话: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当然,修辞方法还有对比、拟人、双关、反问、设问、回环等。这里不再赘述了。总之,只要你多看、多读、多写,这些修辞技巧的使用就会达到自如、准确、贴切的境界。
没有文采的文章,就像没有血肉的骨架,读起来索然无味。我们在写文章往往想得很好,写起来却平淡无奇,我们没有很好地使用修辞方法为文章内容服务。如一篇题为“人生如棋”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有一一条路,路边有盛开的野花也有丛生的荆棘。然而,我却觉得人生就像一盘棋,生活就是我们永远的对手。”从生活的比喻,引出人生是一盘棋,以棋来喻人生,把“棋趣”、“棋理”融入到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从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人生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人生的通、充沛,语言妙笔生花,读后让人齿颊留芳。

所有文章中所用到的修比设问、反问、对偶、对比、排比、反语、通感 等等.例如摘录下面一些供你参考的有修辞手法及运用: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给近年的语文高考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题型,那就是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就要求考生要对修辞这一考点有一个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修辞的应用性较强,在仿写语句、扩展语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难点磁场
〔试题1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照下面句子,用“不是”和“如同”各造一个句子。
①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
承诺不是
②承诺如同珍珠,它是莹润的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承诺如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常见修辞用法的特征及作用等知识。
参考答案:B〔后一个“巴金”是指生活中的巴金,前一个才是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
错解分析:错选A,认为把话语比喻成“棉球”不恰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比喻由医务人员所说,并且其对象是病人,在特写的场合中是合适的。
方法技巧:首先要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语句的特定语境进行分析。
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 ,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 , ,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语法知识等。
参考答案: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成材),内涵须深刻(立场须坚定)……人的一生像火,要燃烧(要热情),性格须热情(态度须诚恳);……
错解分析:语句在结构上不尽合理,前后内容不够连贯。
方法技巧:此题把仿写与修辞运用结合在一起,因此做题时,首先要把握好已提供语句的基本结构及表现特点,然后以联想的方式选择恰当的内容,并使整体语句符合试题要求的修辞要求。
锦囊妙计
一、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等,把握特征才能很好地运用。结合近年命题,要着重掌握下面一些修辞手法:
1.比喻,要掌握明喻、暗喻、借喻的基本特征,然后根据试题要求等选用合适的一种。
2.排比,结构要相近,语气要一致,各分句间的内容要有相关性,并且分句在数量上不能少于三句,等等。
3.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思想和感情,这种修辞的运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的特点,恰当选用,而不宜随意滥用。
二、把握试题的基本特征,及试题对修辞的基本要求。
1.注意形式要求。如写一个比喻句,语句整体上要构成排比句、对偶句等,
2.注意内容要求。所写内容要与已经提供的语句相关,或直接根据试题要求的话题内容进行做题。
三、结合修辞手法选取恰当角度组织内容做题。
一般来说,仿写语句、完成排比句及对偶句等,都要注意到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时,既要注意到与原句的配合,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合理的内容来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用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而又不可触摸的抽象的精神,给人形象而深刻的感受。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用多个比喻表现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2.请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山”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长江,又好比慈祥的母亲,点点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

3.参考下面拟人化的句子,以“玫瑰花和玉兰花”为内容,写两个拟人句。(不超过60字)
梨有五月鲜,苹果有老花甜,阳光斑斑点点筛落枝叶间,映照着累累果实,五月鲜已经羞红了脸,老花甜已经笑脸迎人。

4.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
;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5.根据下列画线句子的句式、修辞和境界仿造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 ;
,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6.请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扩展下面的句子,50字左右。
草地上的雾特浓而且湿。

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要记住: ,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生长的就会成为空壳;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焕发光彩, 。
8.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1)
(2)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C〔此项是夸张手法,给人以强烈突出的印象。〕
2.(参考一)①承诺不是湖面上的小船,自由,飘荡。②承诺如同高山,它是生生不息的地球内心剧烈运动的结果,也是地球的骄傲。
(参考二)①承诺不是田野上的小草,晃荡,摇摆。②承诺如同鲜花,它是浑圆的籽分裂的代价,也是籽的骄傲。
歼灭难点训练
1.B〔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2.(参考)昆仑山,好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生沐雨经风,默默地阅尽春秋;昆仑山,又好像顶天立地的男儿,铮铮铁骨,激励着一批批英雄志士奋勇前行。
3.(参考)春风吹拂,艳阳高照,娇艳的玫瑰花羞红了脸,素雅的玉兰花轻吐着迷人的芬芳。
4.(参考)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座雕像,让你明白雄健。
5.(参考)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你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但是你可以做执著的绿洲。
6.略
7.(参考)不是每一道河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流动的就会变成死湖不燃烧的就会变成庸人
8.(参考)①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②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够全的吧

我自己想的,老师说过,就这么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