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这句话是顾随先生的名言。

谈谈我的理解,不一定对:尽管我以悲观的立场看待生命,但我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度过生活的每一天;尽管我知道我这一生留不下什么,但我仍然决心追求我的事业

顾随先生是民国大家,他一生坎坷,依靠自己细腻的内心感悟出这样一条人生真谛,强行解释,反倒失去了韵味。建议你读读顾随先生的作品,读得多了,自然就领会了。

扩展资料

顾随(1897—1960),本名顾宝随,字羡季,笔名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

顾随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顾随16岁那年,母亲的病逝,“更让一颗脆弱敏感的心灵,总是悒郁而伤感。”
自1927年起,顾随先后出版过七种长吁短叹、泪水盈盈的旧体诗词集,无论是《无病词》、还是《味辛词》《荒原词》等,都充溢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孤怀哀伤。

月缺花残,人世代谢,都可引发诗人的愁思恨缕,青岛的樱花谢了,他在信中写道:“此间的樱花已由盛而衰,落花满地,残蕊缀枝,甚可怜。”

顾随与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是终身至友,两人之间还有个“约定”,把旧体诗和新诗分划领域,各守一体,冯至不写旧诗,顾随也不去写新体诗。

冯至的新诗《别羡季》,充满着离别友人的缠绵愁苦,而30岁的顾随读到冯至的《乌鸦》时,“读到一半,竟自大哭起来。那天是礼拜天,同事们都出去了,所以我有一个恣情痛哭的机会,虽然并不曾放声。似乎我是为了老冯而哭,不是为我自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顾随先生最广为流传的一句箴言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无外乎说,无生与有生,悲观与乐观,都是生命旅途上的客观实在,无法回避。另一层却具有转化的含义,是指我们可能从对“无生”的觉悟中获得将此生过得更充分的理由,并借着对生命悲感的体验,提升喜悦和满足的能力。
  顾先生学问如此容易使人迷恋,大概是因为他们拥抱了文学最重要的主题,即对人类有限之生活的悲悯叙写,和对无限之精神的执著追求。后者吸引着智慧,前者中存有着深情。这冲突的两端同样意味丰富并值得担当,可在负重前行的漫漫路上,很少有人能消化怨气和怀疑,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平衡能力作为真正的人生成就。顾先生的一生都充满着波折,但在两难的境况下,学术却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过往文学因他们的阐释而能为当下提供支持,成为生活的真实注脚。
  顾随先生生于最动荡的时代,身体孱弱、心性敏感,且在15岁时,母亲就因为婆婆的虐待而死去,所以他终生未能改变以悲伤为底色的心绪,其自号苦水大致也是因此。但由于能以哲学观照命运,以佛教徒的慈悲化解悲哀,顾随身经之悲,却转化成了他的作品对读者的抚慰能力。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这两句话有点故事:

  叶嘉莹,一位不同凡响的女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凡是热爱中国古典文化的人对于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我是一个文化底子很浅的人,对于叶嘉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南方人物周刊》上读到一篇介绍她的生活和事业的文章的。读后颇多感慨!

  叶嘉莹一生酷爱中华古典文化,对其的研究造诣很深,著作丰厚。几十年中她曾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以及加拿大等地向西方学子们讲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凭着深厚的中国古诗词底蕴,她在讲堂上随心所欲、信马由缰!1979年她在天津南开大学讲学时,可容三百人的教室根本无法满足需要,临时加的椅子排到了讲台边上和教室门口,许多外校的学生也跑来听叶老师的课,最后学校只好采取发听课证的办法来缓解。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她的生活和家事却异常的坎坷和辛酸。

  叶嘉莹早年就读于辅仁大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代大家顾随先生的影响踏上了诗词之路。但是由于家庭的羁绊和拖累,丈夫性情的乖戾和暴怒,一家六口的生活重压使她纤弱的身躯几乎无以承受,在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她甚至想过要用煤气来结束生命。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的一生最好地印证了这一句话。她的丈夫是一位原国民党海军文职人员,举家辗转到台湾以后,被怀疑为“匪谍”而被关压数年,出狱后的他性情大变,工作也总不能长久,对于叶嘉莹的才华他是知之甚少。生活了一辈子的夫妻就像是佰生人一样。据说在晚年时一次看到妻子讲课的录像时他非常地惊奇,说:这是你在讲课吗?下次我也去听听好不好?所以叶嘉莹说,我的婚姻不是我的选择,我的丈夫也不是我的选择,可是她还是在潜心作学问之外,精心作好她的另外一个角色:贤妻良母。这是她满族叶赫那拉氏旧礼教所成就的结果。在她五十二岁应当享受天伦之年,她的女儿在结婚不到三年时由于车祸双双迂难,这致命的重击又一次落在了她的身上,之后她把自己关在家中,拒绝一切友人的来访,她的《哭女诗》———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代表了她当时的心境。顾随先生说过: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叶老师在历经世事无常艰难酸辛,痛彻之痛之后对此有了彻底地参悟!从此她再也没有停下过自己的脚步,南来北往四处讲学,向全世界播撒中华古典文化的美学种子,向海内外学子们讲授中国的古典诗词歌复。

  叶老师是我们的做人的楷模,是中华女性的骄傲,常说人的一生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是能如叶老师这样面对一切艰辛苦难而不退缩的女性却实太让人钦佩了!她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女性之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2-11
虽然对生命持悲观的立场,但仍然对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虽然明知生命什么也不会留下,但仍然保持对成就的追求。
人生的意义,在于从空虚寂寞无聊中,活得现实丰满自足。当觉察到人生的虚无,不是逃避,而是在此上建立美丽的家园,给心一个安处,以此实现人生的意义。
第4个回答  2009-09-05
顾随先生说过两句话:“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以无生之觉悟过有生之事业。”
顾随先生:少年丧母,体弱,具有诗人敏感的心灵;同是阅读广泛,研究小说、杂剧、书法、韵文、佛教禅理;是旧体诗人,中西学问兼修;老年时同在天津教书。
这是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历,说出的一句话
单纯的解释字面意思没有意思,建议你找一下他的传记和文章看看,此话,我个人感觉深有禅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