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是怎么两三匹马,日夜换乘的?

书上说,古代的骑兵每个人又两三匹马,日夜换乘,但是请问他们是怎么换乘的,他是一个人带着两三匹马同时跑吗?这样一来,那些马不是要被丢下,这是为什么?

  楼上说的:
  "由大部分部队每人一匹马先走,留下大约1/10的人照顾马匹追赶大部队"
  你们说的只是汉族的骑兵....

  黄河以北的游牧民可不是这么玩的.
  匈奴骑兵每人配 4匹马, 长途奔袭的时候, 4匹马同时驱赶, 只骑乘其中的一匹. 当胯下的 1匹疲劳的时候, 换乘身边的另一匹. 换乘过程中并不停歇, 整支军队都在高速飞驰当中, 骑手直接从这一匹马背跳到另一匹. 如此 4匹马交替骑乘.
  蒙古军队也用类似的办法, 能长途奔袭, 以达到战役的突然性. 漠北骑兵彪悍的游牧民作风, 是长期艰苦的草原生活练就出来的, 正是我们汉族骑兵最最缺乏的东西.

  漠北游牧民驯养的马匹是蒙古马, 身材不高, 头大, 腿短. 既没有西域中亚等地马匹(阿拉伯马)的速度和优雅步伐; 也不如欧洲诺曼底马(骑士战马的后裔)健壮有力; 但是耐力好, 不挑食, 抗病力强, 能适应草原荒漠恶劣的气候环境(尤其是漠北的严冬). 经过长途奔袭后, 即使用最粗糙的草料也能维持体力, 甚至能食用树叶树皮(实话说,我也有点惊讶). 在能饿死其他军马的地区, 蒙古马依然维持高昂的战斗力.

  而且游牧民会训练马匹用骆驼的步伐奔跑, 即是前后脚同侧迈进, 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顺拐". 据说马匹这样长途奔跑节省体力. 据说蒙古马每天可以奔驰上百公里, 连续十余天, 如此优良的耐力, 其他的马种是达不到的(没有机会亲自实验). 而且蒙古马战斗中不惊不乍, 彻头彻尾的军马.

  一人多马的战术一般是在某场战役中作为突袭的手段使用. 战略层面上的推进还是规规矩矩的使用驿站或者随军牧马的为多.

  漠北游牧民不带辎重, 打到哪抢到哪; 蒙古马吃苦耐劳, 走到哪吃到哪. 成就了天生的骑兵. 而且蒙古高原的环境为驯养马匹和骑兵战术的发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过百万的蒙古军队几乎是清一色的骑兵, 这在整个战争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24
一双马或三马也快不哪里去,用缰绳拴着怎么能跑丢了?
马匹一天的行军距离就是几十公里,千里马……都是文化人吹牛13,多带两匹马也就是带些干草精料。吃青草的马跑不多远。
马是草食动物,食量大,但营养不足,一天光吃草得吃十来个小时,胆小,群居,马群跑的时候跟着跑。草原上万马奔腾……那都是吓得。
马也恋家,所谓老马识途。长途行军都是陌生地方,所以对主人特别依恋,不会轻易走散的。
第2个回答  2009-08-24
月上中天88说的很对。
日夜换乘肯定不是用跑的,否则没人牵马,马的体力同样也得不到保证。让马轮流进食、行军,马匹和骑兵的体力都得到了保证。
而且行军过程中可能都不会骑战马。驽马可能会负重,至于战马,则是要进攻的时候才会真正使用。
第3个回答  2009-08-24
楼上不知道的别胡说,回答这个问题要两个常识:

1.马这种动物如果不吃饲料,不吃粮食,只喂草的话,每天要10-15kg(20-30斤)草,这些草如果由马自己找的话要用7-8小时来进食,如果由人来采集,也要3-4个小时收集。

为了应付这种情况,一般在行军时采用一半草+部分粮食混合使用,就是这样,马在长途行军时也要每天吃5kg草和2kg左右的豆子或小米,1-2小时就能喂完。

2.马的耐力不如人,负重走的话,也许一天能走100里,但只能坚持1-2天,
第二天就垮掉了,尤其是吃草的马更是这样,
吃粮食的马要好的多,能坚持3-5天.

所以,可以这样行军,由大部分部队每人一匹马先走,留下大约1/10的人照顾马匹,然后驱赶马匹前进,当追上大部队时,再换马,再留下1/10的人照顾马,给马喂食,饮水,然后再追,循环前进

这样节省了给马喂食,休息的时间,每天行军可达25-50公里(50-100里)
而且节省马力,行军距离完全取决于后面粮食的补给程度,不受马力的限制
第4个回答  2009-08-24
是皇家的紧急通迅兵或是传令兵,沿路都有驿站的,正规部队的骑兵,在实际做战的时候没必要要那么多马的,也没必要换马跑那么远,那样战场也太大了,哈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