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洪承畴投降清朝,并不是因为孝庄,而是当时清朝统治者对洪承畴的确“照顾有加”。而洪承畴败在孝庄“裙下”,只是个民间传说。
这个传说是怎样的故事?历史上的洪承畴是怎样降清的?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接下来,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洪承畴的故事。
民间流传的庄妃劝降洪承畴的故事。公元1642年年初,洪承畴坚守松山已经半年之久,援军迟迟不来,城中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松山副将夏承德拿自己的儿子夏舒做清朝的人质约定投降,不久后松山被攻破,洪承畴被俘。洪承畴被俘后,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不吃不喝,企图绝食而死。
皇太极知道洪承畴是大才,让人去劝降,甚至自己亲自上阵,洪承畴不为所动。后来,皇太极又派庄妃(后来的孝庄太后)去劝降,庄妃劝说洪承畴,如果死了家里的老母谁来孝敬?家里的娇妻爱妾岂不是要独守空房?
洪承畴听着庄妃的诉说,心里很是触动。庄妃拿出两只酒盅,给洪承畴倒了一杯,说这是送行酒,洪承畴沉默了一会儿,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洪承畴顿时感到不对劲儿,疑惑地看向庄妃,庄妃温柔地告诉洪承畴这是人参汤,一边说着一边继续给洪承畴倒人参汤。
看着眼前温柔漂亮的庄妃,洪承畴决定不再死了,当庄妃再次递过来盛有人参汤的酒杯时,洪承畴紧紧抓住庄妃的手。洪承畴感受着女人的关怀,感受着进入口中的参汤,唤起了他对生的留恋,不再一心求死,投降了清朝。
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庄妃劝降的故事,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就有这段故事的描述。
历史记载中洪承畴降清。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这段故事的记载,但皇太极对洪承畴的劝降的确是煞费苦心,对洪承畴非常的照顾。当时皇太极派遣了几乎所有能动用的人去劝降,都被洪承畴给骂了回去,皇太极又命令汉臣范文程去劝说。
范文程去了也不提招降的事,而是和洪承畴谈些无关痛痒的闲话,这期间房梁上有一块灰尘掉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把灰尘擦干净。范文程看到后也没说什么,回去后告诉皇太极:“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于是,皇太极更加的关照洪承畴,对他恩遇有加,以求感动洪承畴。有一次,皇太极看洪承畴衣服穿得比较薄,就把自己身上的貂裘脱下来给洪承畴披上。看到皇太极如此对待自己,再想到死了也没什么用,洪承畴最终选择了投降清朝,这就是历史记载中的洪承畴。
历史上对清朝贡献颇丰的洪承畴。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记载,洪承畴最后为清朝效力,离不开皇太极的“照顾”,而洪承畴对清朝的贡献,也不枉皇太极煞费苦心的劝降。
在清朝入关后,洪承畴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为清廷献计甚多,这些计策大多数被清廷信纳,并加以推行,完善了清王朝的国家机器,这就是历史上的洪承畴。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文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有趣又有用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清史稿》,《孝庄秘史》,《洪承畴:千秋功过由人说》。
关于皇太极都搞不定的洪承畴败在孝庄裙下这件事情,正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只在一些野史跟电视剧当中有这样的传闻。不少人都认为,他是被孝庄的美色所迷倒,毕竟孝庄是满清第一美人,英雄难过美人关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洪承畴跟孝庄其实无论是孝庄还是洪承畴,在明清时期的正史上都不会有关于他们产生瓜葛的信息,即便他们之间真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也绝不会被大家知晓,更不会闹出那么多的风言风语。关于孝庄诱降洪承畴这个传闻这件事情,根本就无凭无据,只不过为了满足某些人的幻想编造出来的。其实历史上的洪承畴选择投降的原因,除了那些留在后金的汉臣轮番规劝外,离不开皇太极礼贤下士的决心跟态度以及范文程的谋划。
毕竟对于洪承畴来说,当时战死沙场其实就是最好的解脱。但他当时并没有被杀死,反而被关了起来。当他从满腔的报国热情当中冷静下来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人生或者为以后做打算。如果皇太极想要杀他的话,他还可以留下一个忠臣的名节在世,所以一点也不担心死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有了活下去的渴望。对于任何人来说,活着自然要比死亡好,毕竟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最终在死亡跟荣华富贵之间选择了荣华富贵。
明朝大将洪承畴洪承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少年时期靠卖帮母亲做豆干跟叫卖豆干维持生计。由于没钱读书,只能到学馆外听课,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洪启胤看中,开始教他读书学习。等到他二十三岁参加乡试的时候,直接考中了举人,之后赴京参加会试,直接成为二甲第十四名,被赐进士出身。
由于其才华出众,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做到了陕西督粮参政的职务。等到崇祯登基为帝之后,陕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时作为参政的洪承畴第一次领兵出战就杀敌三百人,当场解了韩城之围,因此声名大噪备受崇祯皇帝的赏识,之后一直被委以重任。
展露锋芒的洪承畴不久之后,三边总督杨鹤被罢官入狱,此时备受信任的洪承畴接任陕西三边总督的职务。在此期间多次打退了陕西当地的农民起义军进攻,成功斩杀其首领可天飞,其余起义军都是四散而逃。真正让洪承畴被大家推崇,是他当时让曹变蛟等人在潼关设伏,成功击退李自成的大军,使其最后带着最后的18骑逃到陕南商洛山中,让农民起义直接陷入低潮。
可惜的是,在强大的清军进攻之下,早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明最后还是没能抵挡住。派兵增援的洪承畴败于塔山,最后落得被俘虏的下场,之后才有了皇太极等人劝降不成,拜倒于孝庄裙下的传闻。
皇太极在攻打明朝时,为了能扩大势力,在招降明将这件事上颇下功夫。据说,明将洪承畴被俘后,不论皇太极如何苦劝,就是执意不降,一心求死。但是,为什么最终洪承畴却又投降了呢?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早年读过几年私塾,由于父亲病故,不得不辍学回家帮母亲卖豆干。
后来,洪承畴得到私塾老师的帮助才重返校园,继续学业。由于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洪承畴特别刻苦,并早早立下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洪承畴在24岁时考取进士,实现了他入仕为官的愿望。然而,洪承畴不光会读书,他在统兵作战上也很有才能。
崇祯二年,农民军起义闹得很凶。陕西总督杨鹤由于手下缺兵少将,将时任学政的洪承畴临时充为将领,命他平定农民起义。没想到洪承畴首战告捷,连杀敌兵300余人,并解除了韩城之围。捷报传来,朝廷对洪承畴自然封赏颇厚,并提拔他为延绥巡抚。洪承畴一战成名,在军中威名大振。洪承畴带兵后,一改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他全力剿匪。
对那些投降的流寇也不留活口,因此农民军损失极为惨重。李自成的军队也由于遭到洪承畴的猛攻,死伤无数,最后只带18人突围出去,躲在了陕南商洛山中。就在此时,皇太极趁乱率清军攻打辽东一带,眼看辽东就要沦入其手,崇祯情急之下,把正是清剿农民军残余势力的洪承畴调至辽东,希望他能挽救辽东败局。面对皇太极的重兵压境,洪承畴认为应当且战且守,步步为营。
但崇祯一心想力克清军,一再下旨催战。洪承畴无奈之下,只得仓促应战。不曾想却被皇太极阻断了粮道,将他及明军困在松山。虽然屡屡突围,但都以战败告终。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得死守松山,等明军支援。然而明军迟迟不见,城中粮草却一天比一天少。虽然皇太极屡次派人劝降,但洪承畴只是不应。苦撑半年后,城中草根树皮都寻觅不见时,清军发动攻势,一举夺下了松山。洪承畴战败被俘,成了皇太极的俘虏。
俘虏洪承畴,皇太极大为高兴,毕竟洪承畴是明廷文武双全的重臣,如果能投降清廷,自然对打击明朝起到重大任用,所以皇太极对洪承畴相当重视。据《明季北略》记载,洪承畴被带到皇太极面前时,清军喝令他跪下,但他死活不跪,反而大声斥骂:“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皇太极见他不肯屈服,只得将他“拘所北馆”,为了打击他的锐气,下令不得给饭他吃,只给点菽水让他喝。
此后,皇太极多次派人劝降。但洪承畴只是充耳不闻,不理不睬。清军见他坚决不降,一怒之下便拔刀要杀他,谁料洪承畴竟“延颈承刃,始终不屈”。不光如此,洪承畴还以绝食对抗,以至“米浆不入口者七日”,大有以死殉国的意愿。那么如此倔强的洪承畴为何投降了呢?关于洪承畴投降有3种说法。
一是《清朝全史》记载,说诸文臣对洪承畴劝降失败后,皇太极亲自到囚禁洪承畴的地方。洪承畴见他时立而不跪,他亦不在意,反而看洪承畴衣服单薄,便解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并对他多有关切。于是感动了洪承畴,这才臣服于他。
二是《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说皇太极想收服洪承畴,便命范文程劝降。范文程见到洪承畴没有提投降的事,只是谈古论今聊了半天。随后,范文程向皇太极汇报说,在聊天时,屋梁上的灰落下一点来掉到洪承畴的袖子上,洪承畴将灰拂掉了。范文程说,洪承畴连衣服都如此爱惜,必爱惜生命。
皇太极于是亲自探视,见洪承畴衣服单薄,便解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并对他嘘寒问暖,洪承畴大为感慨,于是下跪臣服。三是《清史通俗演义》中记载,说洪承畴这个人极为刚正,唯一的缺点就是好色。于是有满蒙第一美人称号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向皇太极毛遂自荐,请求去劝降洪承畴。在得到皇太极同意后,庄妃便托了两盏酒盅和一壶参汤来到了洪承畴的囚房中。
庄妃生得花容月貌,且一副楚楚动人之相,把个洪承畴看得心酥眼热,只是一劲地胡思乱想。所以庄妃柔声唤他时,他不忍不答。结果三言两语,就被庄妃套得他家有老母,还有娇妻美妾,膝下亦有儿郎。于是庄妃感叹,好好一家人,如今竟落得个如此境地,于是泪眼婆娑,惹得洪承畴也忍不住垂泪不止。后来,庄妃又挑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对洪承畴多有规劝,然后才入情入理地分析现实情况。
最终在她的劝说下,洪承畴终于放弃了殉国的念头,转而同意投降清廷。以上说法,第一种和第二种差不多。只是第二种比第一种详细一点。第三种,皇太极用庄妃色诱一事,显然有些不靠谱,是小说家的杜撰。当然了,关于洪承畴究竟是怎么投降的,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参考史料:《清史稿》《清朝野史演义》《清朝全史》)
01.总述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末文学家黄道周评论洪承畴
先强调一点,标题的说法是子虚乌有,正史《清史稿》中并没有相关记载。按《清史稿》中的说法,1642年,洪承畴被俘。各位,此人名气实在太大了,特别是在宁远的那些日子里,他采取的步步为营,以守为攻的方针,给皇太极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如果不是崇祯听信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见,逼着洪承畴速战速决,宁远不会那么快被攻破,明朝或许也能多苟延残喘几年。
所以,当他被捕后,皇太极的脑袋中立马闪过一个念头:招降洪承畴,这是大清最大的机会。但请注意,按《清史稿》的说法,洪承畴之所以投降,与所谓的孝庄一点儿关系都没有。那是皇太极用一件貂裘,暖了洪承畴的心,使其投降的。
02.洪承畴降清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
——历史学家萧一山评论洪承畴
据《清史稿》记载,一开始,皇太极派去说降的人,都被他骂回去了。皇太极无奈,只得让吏部尚书范文程去试试,如果洪承畴真的铁骨铮铮,那也只能放弃了。据史料记载,两人交谈期间,有块灰尘掉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后者立马将其弹掉了。范文程看在眼里,喜上心头,回去和皇太极汇报,说洪承畴连衣服都那么爱惜,可见其惜命的程度。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皇太极把他当贵宾似的,好吃好喝地招待着。转折发生在五月四号。那一天,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见他穿得单薄,便将自己身上的貂裘解下,送给了他。这让后者十分感动,第二天,他就和祖大寿等人一起,投降了清朝!
03.洪承畴降清的诸多缘由臂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
——清太宗评论洪承畴
综上所述,洪承畴为什么会降清?原因有下面三点:第一,他在崇祯那儿感受到的只有猜忌。但在皇太极这儿,他却感受到了无比的尊重,他被感动了!第二点,他还年轻,还不想死。什么忠君爱国,在他这儿,只是故纸堆中的文字而已!第三个原因是,洪承畴对崇祯帝,对大明失去了信心!崇祯不算是昏君,但的确无能,而且朝令夕改,做事没有决断。洪承畴就算不投降,以后的日子也不会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