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跟同学闹矛盾家长该怎么处理

如题所述


一、正确的处理过程

1.镇定自己的情绪,弄清事情的经过

孩子发生纠纷后,家长最忌讳的是直接到学校职责训斥对方孩子,或直接找对方孩子家长兴师问罪。父母首先要冷静,镇定自己的情绪,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责任全部推到对方身上,怒骂“谁欺负你了,老子帮你找他算账去”“你这个窝囊废,你不能打他吗?”等类似的话语。甚至训斥或是辱骂对方,从而导致家长之间的矛盾,这是极其不应该的。这样,孩子会产生“爸爸妈妈向着我”的感觉,容易使自己的孩子滋长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不良习气,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有的家长则恰恰相反,为了表明自己的大度和宽以待人,当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时,不查明缘由,就把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做法也是极其不恰当的。这样会使自己的孩子蒙受委屈,对家长缺乏信任感,继而产生失望情绪。因此,家长在处理纠纷时,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问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啊?爸爸妈妈要知道事情的真相,才能发表意见。”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实的经过讲清楚。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与此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切记:不要批评一方而袒护另一方。

2.分析事情的根源,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待事情真相大白之后,父母应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在找到事情的根源后,父母不要急于发表意见,应该先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对待纠纷的真实态度,便于父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当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父母可以从旁指导。对于别的孩子无意造成的过失,家长也应该本着善良诚恳的态度,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有原谅对方的胸怀,从小培养孩子要有宽广的胸怀;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错了,那就明确指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接着启发和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如果自己的孩子伤了别人的孩子,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多想一点,让对方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温暖,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嘛!

3.巧与对方父母沟通,鼓励孩子正常交往

双方父母最好能诚恳地交谈,彼此谅解,友好地解决问题。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留下父母深刻的印象。友好地解决问题能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成长过程中,不做“小霸王”。父母不要因为孩子间常发生争吵和纠纷,就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与人交往,让孩子在冲突和纠纷中获得体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


二、良好的教育心态

1.孩子受点委屈,不要太心疼

孩子在学校与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或者因小事吵架,往往因自己胆小而不敢告诉老师,而是回家跟父母哭诉,希望父母能替自己伸张正义,讨回公道。这时候的父母一定要冷静,仔细听孩子述说。不要看见孩子哭就心里不好受,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心疼的不得了,马上就要为孩子出头;也不要用成人的斤斤计较,去度量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很简单,根本不用家长提心吊胆,更不用家长亲自上阵,非要决定胜负。应该让孩子受点挫折,受点委屈,受点挑战是必要的,家长不要不舍得,要放宽心,孩子不是瓷娃娃,在合适的“度”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

2.孩子发生矛盾,不要限制交往

在学校生活,众多孩子生活在一个集体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只要正确的对待,较为公正的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会很快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如果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与某个孩子闹了不愉快,就横加阻拦,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那样只会激化矛盾,只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蒙上阴影,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孩子是要长大的,是要走上社会的,他需要承担他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一味躲避只会对社会形成不信任感,终究一事无成。孩子自己会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家长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孩子就是在和伙伴的打打闹闹中长大的,不能因为一次小小的矛盾就断定别的孩子不好,孩子有他选择朋友的权利,家长不可以用成人的狭隘眼光评判和限制。

3.了解真相前,不要妄下结论

孩子们之间的纠纷没有利益冲突,更没有不可化解的仇恨。他们之间只是一些听上去像小孩子们玩的过家家游戏。不是这个碰了那个,就是那个撩了这个,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孰是孰非,更何况我们这些局外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最好不要无端的评价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到底谁对谁错,更不要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去指责别人的孩子,这样做只能加深矛盾,使自己的孩子在班级中遭到其他孩子的孤立。也许家长很在乎谁对谁错的时候,孩子们却已经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为朋友了。

4.处理矛盾时,不要多包办

当家长的遇到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和委屈时,不是要教孩子怎么还手,或者帮孩子处理事情,而是要教会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用丰富的知识和善良的情感吸引更多的朋友。家长的这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既能给予孩子心灵的安慰,又能给孩子精神上的帮助,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用自己的善良、大度、宽容、博学、正直、勇敢去吸引别人,影响别人,这样做就会让身边的好朋友多起来,自己的力量自然就壮大了,这就是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权威。相反,对于孩子而言,家长的行事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很容易让其性格产生“异变”。因为在他眼中所见尽是家长用粗暴手段解决和对待问题,孩子无法得到良性的引导和示范,因此当自己面临问题时,自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暴力方式。那么,我们家长碰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不是不闻不问呢?我认为,作为孩子成长的导师,在自己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还是应该帮他一把。这个“帮”更多的体现在在了解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指导孩子用合理的方式去解决矛盾。如果孩子之间问题严重,建议家长可以找老师,通过学校去解决问题。

总之,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导师。当孩子与别的孩子产生矛盾或发生纠纷时,做家长的要看到事情的背后,往远处想,往宽处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孩子和小伙伴产生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智慧的家长会因势利导,让化解矛盾的过程变为促进孩子成长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矛盾恰恰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如果您是明智的父母,就应该以身垂范,给孩子做出好榜样,教会孩子正确的处理矛盾的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在不断妥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解决问题的强者,成为一个能真正独立自主,而不是时时依赖父母老师的人。引领孩子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8
发生矛盾肯定都是不理智的,肯定也会有先过错的的一方,双方都应该教育,首先让孩子们认识到发生矛盾的危害性,其次要教育孩子善待他人,不因恶小而为之,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尊重他人,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尊重,最后最好让两个孩子能成为好朋友
第2个回答  2020-09-28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家长是不应该插手的,应该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家长插手性质就就变了。
第3个回答  2020-09-28
不能以暴力打骂,引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明辨是非,让孩子学会远离烂人,保护好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