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这披麻是啥讲究?有何出处?

如题所述

1. 披麻戴孝的来历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与孔子有关。据说,孔子母亲快要去世时,孔子正在陈国讲学,闻讯后拿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又用一根捆书的麻绳扎在腰间,未及穿好鞋就往家里奔。等到送葬的时候,孔子已经哭得腰疼腿软,只好拄着一根柳木棍。
2. 披麻戴孝的“麻”字,指的是桑麻编织的粗糙麻片,或是指麻子桔杆剥皮的麻丝。有的是用麻片经过缝制成衣服的形状,谓之“孝服”;有的是用白棉布缝成衣服,称“孝衫”,类似于袍子,然后将丝麻束于腰间。
3. 各地风俗有差异,其穿戴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我们当地只有这几类人才披麻戴孝:儿子和女儿。他们是重孝之人,也称孝子、孝女。不仅要披麻戴孝,手柱孝棒(柳木梗缠上白纸)还要穿着白鞋,踏倒鞋后帮(脚不能完全放入鞋中)。同样也适合于干儿(女)。
4. “五服”之内的侄子(女)、侄孙(女)。“五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上四代和下四代之间形成的血缘家族关系网,也就是说,置自己于中间位置而形成的,即九代九族。而披麻戴孝与“五服”有直接的关系。凡“五服”之内的,孝服都是各自家庭缝制,与事主无关。当地人把这叫“生分孝”。将来谁家有丧事,也会如法遵守。
5. 外甥(女):外甥是至亲,他们穿孝衣也只能在丧礼之日,随过了份子钱,管事的才给你孝衣和麻丝。如果为了“戏耍”外甥,主要是嫌份子钱少,太小气。故意不给。当二次补随之后才给你。当庭广众之下,外甥都会乖乖的“就范”,才能“披麻戴孝”。
6. 准女婿。这个才是亮点。民间有句“羊叫唤,穿孝衫”。也就是说,女婿只有牵来了一只绵羊当“祭品”,才会给你孝衫穿。这个都是约定俗成的,女婿多了,路途远了,不想牵羊,也行。随上与羊价钱对等的份子钱,才会给你孝衫。这个当祭品的羊,也不是当天宰杀吃用。而是由事主家喂养,三周年祭日才食用。不过在当时,是祭品,会颇受礼待的。
7. 披麻戴孝,一来可以判断与逝者亲疏关系,二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不舍和怀念;三来也提醒后代人,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尊敬他们,孝顺他们。
8. 披麻戴孝的出处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与泰伯有关。据史料记载,泰伯生于殷高宗武丁十四年四月初四日,卒于武乙丙寅年寿九十一岁。相传,泰伯去世后,吴人悲痛欲绝,哭声震天,他们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以至于葬礼那天满山遍野的鲜花被摘没了。由于泰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一束麻束腰间,以表达对泰伯的敬仰怀念和哀悼。后来,孔子给与泰伯极高的评价:“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有了孔子的赞誉,更提高了泰伯的影响力,所以腰间束麻就逐步传遍华夏大地,演变成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习俗。
9. 披麻戴孝是生者出于对逝者(主要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而穿戴的葬礼服。中国的葬礼服叫孝服,都是白色,孙辈则再加上一点红色以区别于子辈。白色象征着纯洁,但主要还是追求原色,不加印染,以达到一种我因悲伤而穿戴很素不再打扮的感觉。麻,是一种服装材质,现在是很自然很高级的东西,但在化纤材质诞生之前只有麻、布、丝绸三种,麻最差,丝绸最高级,布普通。老百姓一般都穿布,所以也叫“布衣”,有钱人穿丝绸(叫绫罗绸缎),穷人穿麻衣。不知哪朝哪代出了一个算命的,很穷,穿麻衣,但算得很准,据说留下了一本书,叫《麻衣神相》,我是没见过……言归正传,家里亲人去世,家属们都很难过,平时无论是穿丝绸的还是穿布衣的,都要告诉大家我因为悲伤无心打扮,穿麻了,已经考虑不到审美了!而这种思维以及行为在我看来已经是“审丑”(怎么丑怎么来)了!这和西方人包括日本人的穿着庄重的黑色葬礼服,节制、隐忍完全不一样。孔子说过人的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有节制,理想境界是“哀而不怨,乐而不淫”,可惜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按照孔子说的殡葬礼节去做,反而是西方人包括日本人做到了。当然日本的葬礼服也是明治维新时由白变黑的。中国正处在由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型期,新旧交替,葬礼服也是黑白啥都有。将来我估计都会像日本人一样学西方了。下面是江西农村披麻戴孝的农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