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本地的特殊文化,主要指方言传说。

我在找关于宁德方言的调查资料,请不要给我百度词条里的,谢谢。

今宁德有后垅村、里垅;有前乾寮(楼)、寮(楼)下村。此外,清人笔记中有“越人指瀑布为氵示”一句①。宁德多处地名称“氵示”,如城关的“南氵示”、八都的“氵示头”等等,这毫无疑义地证明了宁德方言中包含了古百越人的语言成份。至于物件,如宁德人将孛荠读之为“姆梨”,与广东粤语“马蹄”相去不远。有专家考证,曾遍布于古代南方的百越人,将“地”读为“ma”,将“果子”读为“θī”。孛荠正是“地下的果子”。如此说来,宁德话中的这个词汇,存在时间已有二三千年以上的时间了。
以至于口语中宁德方言包含的古越语成份更多。如宁德方言“招手”,读音为衣呀切②,与壮语音近义同;说“傻”,读音近似额安切,与壮语音同义合;“滑落”,读为了噢切,与壮语音义俱同。“滚动”,宁德人一种读音为了因切,与壮语音近义同;“泡沫”,宁德方言读音为扑欧切,与壮语同;“舔”,读音为了椰切,与侗、壮、水族语音近义同。此类对比,在《福建方言》中例举不少。并非英文石头(STONE)、小米(MILLET)、倒(DOWN)等与普通话偶有音义相近之孤证可比,是有科学根据的。
在汉人陆续进入并最终成为福建这片荒蛮土地的主人之前,福建受北面的吴与西面的楚的影响。而吴与楚“同音共律、同气共俗”(《吴越春秋》),因此,在福州(宁德)方言中,有着古楚、吴语的痕迹。由于部分古楚、吴语记录于一些古籍中,专家里就能从中将之搜寻出来,给我们这些能够掌握方言的人,打开一扇饶有兴趣的通往久远历史的门。
古楚音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夥”,读为胡火切。这个字的用法见于《史记》。当司马迁用文学的方法记录一位楚人老乡与陈涉见面的情景时,这样的描述他的满口乡音:“夥颐,涉之为王沈沈矣!”意为,不得了啦,陈涉当王气象不得了啦。“夥”,在其中,指得是“多”,“真多”的意思。而这种说法与语音,就基本上保留在了宁德方言之中。宁德人现在问别人“有多少东西”,语音就是“若夥”?“没有多少”,就是“冇若夥”。
其他见诸于古书中的记载的古楚音,还有指叶子为“箬”;指单独、一为“蜀”;指“击打”为“扌忽”;指丢在一边为“拌”,指深且静的水为“潭”;都可以在宁德方言中找到近似甚至完全相同的读音与用法。
古吴音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侬”、“澳”的读音与用法。现在吴地——苏州等地已将“侬”变成了“你”,而宁德人现在仍称“人”为“侬”、保持着古藉相同的用法。有水的弯处称“澳”,也仅见于福建。如宁德的三都澳。再如岙村、南澳、城澳等地名。在这些地方,我们都能看到“水湾”的地形地貌。还有指食物纳热汤中一沸而出为“渫”(入声,思阿切);指衣袖为“衤宛”,长袖称“长宛”;称水中浮萍为“漂”(音皮优切)等等。
还有一些在古藉中为楚吴通用的词,如“氵靓”( 读音近似 七焉切,去声),指寒冷;“木希”指瓠瓢(读音为喝椰切,阴平),宁德人早年常的“鲎 木希”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濑”字。此字读为“赖”,现代汉语中少用,在字典中标明白是“水大”的意思。但是古书中表明此为吴音,指“水流湍急,滩”的意思。在宁德,就有两个相当有名的地方与之有关。一是大泽溪。在现在的宁德人方言中,此溪仍然称为“大濑溪”。此溪水势湍急,溪谷中多为急流与危岩暴露,与古代吴人用法,是一致的。据说,七十年代初,水电站测绘人员在此测量时,嫌地名太土,改“濑”为“泽”。似乎“濑”字太可怕。其实,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另外,霍童溪上多处地名称为“某某濑”,如九都云气(红贵)的“乌猪濑”。在当地人的称呼中,读音为“乌猪罗”。 这“罗”宁德人专指急流处,河中碛滩,与古人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而“罗”,可能就是“濑”的变异。
“解(读音近似国际音标中的e)不”。这“解”在宁德方言中的常用程度甚至影响了具有一定文字水平的人。因为“解”相当于今口语中的“会”、“能”等,因此有的记者进行采访时,常提问“这个技术你会掌握得了吗”、“这个字你会写得来吗”等不太规范的句子。还有“去”,在唐诗宋词中用法是表示动作的完成,而非表示趋向。如“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的“去”,是“了”的意思。这在宁德人中,是很容易理解的。宁德人言及一事了结或不可收拾,如失手将碗打碎,往往惊呼“去”、“去”,正是古风遗韵。此外,还可一提的是“故”字。唐宋时口语为“还、尚、犹”的意思,这在宁德方言中,仍然大量地使用。如宁德牧童唱山歌戏谑对方,“白鹤岭头一丘田,除来除去除一爿,若无叔伯(我)养你大,你大大小小故(尚、还)不知”。这“故”字,在宁德人所谓“盘诗”中,大量存在,几乎成了衬字。还有“底(何,哪)”、“底(里面)”、“着(在、应当)”、“斗(竞相)”、“泥(软缠硬磨之软缠)”等等,这些词都能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出处,以现代汉语来解释,十分费解,而以福州(宁德)方言为母语的人,却很容易在方言中找到相应的解释,读来兴趣盎然①。
从方言中寻找古音古词,是精深的学问。这涉及多门学科,特别需要对十分晦涩的古代音韵著作进行研究,通读大量古人之诗词、笔记等等。即使如此,古代著作也并非记录了闽人当时全部的音、词,因此,当今在宁德方言中,仍然还有大量的读音词汇、甚至还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在宁德方言中有太多不解之迷。这正是有兴趣者寻幽探秘的对象
专家认为。宁德方言,定型于唐末与宋初。然而,这种语言,并不等于王审知等河南光洲固始的数千军人以及此后大批中原民众商绅带来的语言。由这些统治者或上层人物所带来的语言,不可能完全替代原来民间早已通行的语言。并且在他们到来之前,数百年里,福建已接受了中原汉人的一次次进入。据《福建通史》,中原汉人进入闽地,大规模的就有三次,时间跨度为公元六世纪到十世纪,而此前此后零星的“渗入”,则难以计数。然而,唐末这次中原人的进入,对闽东语系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认为现在的福州话可以与当今之河南固始县的语言相通,前往河南实地验证等等。孰不知今之中原人所操语言与千年前相比,早已变化;而王审知等所操语言亦融于福州当时语言之中,经过交汇,才形成现在以福州话为标准音的方言区。

参考资料:http://bbs.66163.com/viewthread.php?tid=108985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4-23
宁德的乡音里,藏着千年的故事
在福建东部的美丽沿海,宁德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方言,就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承载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宁德方言:闽东语的活化石
宁德方言属于闽东语系,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的一支。它是中国南方最古老的方言之一,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被语言学家誉为“闽东语的活化石”。
宁德传说:口口相传的民间瑰宝
宁德的传说,是人们对历史、自然和人情世故的想象和创造。这些传说代代相传,在宁德方言的滋养下,逐渐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体系。
三都澳传说:繁荣港口的悠远故事
三都澳位于宁德市福鼎市,是闽东地区重要的港口。关于三都澳的传说,流传甚广。传说古代有一只神鸟,衔着金印,飞到了三都澳的神山上,从此三都澳便成了繁荣的港口。
黄鱼山的传说:感恩报德的动人故事
黄鱼山位于宁德市蕉城区,是宁德的地标性景点。关于黄鱼山的传说,感人肺腑。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阿土的渔民,在海上遇到风暴,被一只大黄鱼救了。阿土为了报答黄鱼的救命之恩,将黄鱼山命名为“黄鱼山”。
妈祖传说:护佑渔民的传奇故事
妈祖是福建沿海渔民信奉的海神,宁德是妈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关于妈祖的传说,在宁德民间广为流传。传说妈祖原名林默娘,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女巫,她经常显灵救助海上遇难的渔民,被渔民尊称为“妈祖”。
宁德方言和传说的传承
宁德方言和传说,是宁德这座城市重要的文化瑰宝。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面临着传承的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宁德的方言和传说,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做了很多努力。
方言和传说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宁德方言,当地政府成立了宁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宁德市方言保护条例》,对宁德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还组织开展了各种方言推广活动,如方言演讲比赛、方言朗诵会等。
方言和传说的传承措施
为了传承宁德的传说,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建立了宁德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的宁德民间传说。还将民间传说融入到学校教育和文化活动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宁德的民间文化。
结束语
宁德的方言和传说,是这座城市灵魂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宁德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宁德的方言和传说,就是保护和传承宁德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宁德的方言和传说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我们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