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万用表采用先进的数显技术,显示清晰直观、读书准确。它既能保证了读数的客观性,又符合人们的读数习惯,能够缩短读数或记录时间。这些优点是传统的模拟式(即指针式)万用表所不具备的。
准确度(精度):数字万用表的准确度是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它表示测量值与真值的一致程度,也反映测量误差的大小。一般讲准确度愈高,测量误差就愈小,反之亦然。数字万用表的准确度远优于模拟指针万用表。万用表的准确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万用表的质量和工艺能力,准确度差的万用表很难表达出真实的值,容易引起测量上的误判。
分辨力(分辨率):数字万用表在最低电压量程上末位1个字所对应的电压值,称作分辨力,它反映出仪表灵敏度的高低。数字数字仪表的分辨力随显示位数的增加而提高。不同位数的数字万用表所能达到的最高分辨力指标不同。数字万用表的分辨力指标亦可用分辨率来显示。分辨率是指仪表能显示的最小数字(零除外)与最大数字的百分比。需要指出,分辨率与准确度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表征仪表的“灵敏性”,即对微小电压的“识别”能力;后者反映测量的“准确性”,即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二者无必然的联系,因此不能混为一谈,更不得将分辨力(或分辨率)误以为是类似于准确度则取决于仪表内部A/D转换器、功能转换器得综合误差以及量化误差。从测量角度看,分辨力是“虚”指标(与测量误差无关),准确度才是“实”指标(它决定测量误差得大小)。因此,任意增加显示位数来提高仪表分辨力得方案是不可取得。
测量范围:在多功能数字万用表中,不同功能均有其对应得可以测量得最大值和最小值。
测量速率:数字万用表每秒钟对被测电量的测量次数叫测量速率,其单位是“次/s”。它主要取决于A/D转换器的转换速率。有的手持式数字万用表用测量周期来表示测量的快慢。完成一次测量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叫测量周期。:测量速率与准确度指标存在着矛盾,通常是准确度愈高,测量速率愈低,二者难以兼顾。解决这一矛盾可在同一块万用表设置不同的显示位数或设置测量速度转换开关:增设快速测量档,该档用于测量速率较快的A/D转换器;通过降低显示位数来大幅度提高测量速率,此法应用的比较普通,可满足不同用户对测量速率的需要。
数字万用表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数字仪表。其主要特点是准确度高、分辨率强、测试功能完善、测量速度快、显示直观、过滤能力强、耗电省,便于携带。进入 90 年代以来,数字万用表在我国获得迅速普及与广泛使用,已成为现代电子测量与维修工作的必备仪表,并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模拟式(即指针式)万用表。
数字万用表的显示位数通常为3 1/2位~8 1/2位。判定数字仪表的显示位数有两条原则:其一是,能显示从0-9中所有数字的位数是整位数;其二是,分数位的数值是以最大显示值中最高位数字为分子,用满量程时计数值为2000 ,这表明该仪表有3个整数位,而分数位的分子是1,分母是2,故称之为3 1/2位,读作"三位半",其最高位只能显示 0 或1(0 通常不显示)。3 2/3位(读作"三又三分之二位")数字万用表的最高位只能显示0~2的数字,故最大显示值为±2999.在同样情况下,它要比3 1/2位的数字万用表的量限高50%,尤其在测量380V 的交流电压是很有价值。
普及型数字万用表一般属于3 1/2位显示的手持式万用表,4 1/2,5 1/2位(6位以下)数字万用表分为手持式、台式两种。6 1/2位以上大多属于台式数字万用表。
电压的测量编辑:
1、直流电压的测量,如电池、随身听电源等。首先将黑表笔插进“com”孔,红表笔插进“V Ω ”。把旋钮选到比估计值大的量程(注意:表盘上的数值均为最大量程,“V-”表示直流电压档,“V~”表示交流电压档,“A”是电流档),接着把表笔接电源或电池两端;保持接触稳定。数值可以直接从显示屏上读取,若显示为“1.”,则表明量程太小,那么就要加大量程后再测量。如果在数值左边出现“-”,则表明表笔极性与实际电源极性相反,此时红表笔接的是负极。
2、交流电压的测量。表笔插孔与直流电压的测量一样,不过应该将旋钮打到交流档“V~”处所需的量程即可。交流电压无正负之分,测量方法跟前面相同。无论测交流还是直流电压,都要注意人身安全,不要随便用手触摸表笔的金属部分。
电流的测量编辑
1、直流电流的测量。先将黑表笔插入“COM”孔。若测量大于200mA的电流,则要将红表笔插入“10A”插孔并将旋钮打到直流“10A”档;若测量小于200mA的电流,则将红表笔插入 “200mA”插孔,将旋钮打到直流200mA以内的合适量程。调整好后,就可以测量了。将万用表串进电路中,保持稳定,即可读数。若显示为“1.”,那么就要加大量程;如果在数值左边出现“-”,则表明电流从黑表笔流进万用表。
交流电流的测量。测量方法与1相同,不过档位应该打到交流档位,电流测量完毕后应将红笔插回“VΩ”孔,若忘记这一步而直接测电压,哈哈!你的表或电源会在“一缕青烟中上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