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政和县报考国考取消大作文,需要注意什么?

如题所述

一、正视申论,多做准备
俗语有云:不要把鸡蛋全部放进一个篮子。对于各位考生备考也一样,我们在见到今年的申论考题之前,谁也说不准今年是怎么样命题的。所以,各位考生还是要做好两手的准备。如果今年考作文题的话,大家的申论分数可能会有较大差距;如果今年最后一道题目是公文写作的话,那么各位考生之间的分数差距就会较小,申论的整体分数偏高,难度相对较低。但是无论怎么样,在这里建议各位考生一定要做好两手准备。
二、材料为王,正确理解
其实无论申论题目、申论考试题型以及考试形式如何变化,申论的本质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在看懂题目要求之后,回到给定资料中去找相关要点。所以,各位同学无论考什么第一步就一定要看懂题目,做好审题。把作答范围、作答对象、题型、字数、问数以及特殊要求看清楚,尤其是要对作答对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接下来回到给定资料中去把握材料的关键词、关键句、观点型材料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把握清楚,就能够把申论题目做好。
三、逻辑清晰,做好积累
无论作文也好,还是非作文的公文写作题目也好,能够注重材料的逻辑,并且把握好材料的逻辑比较关键。如果考试题目为非作文公文写作题目,那么我们把握好材料的层次,对材料层次逻辑划分清楚,并且提炼关键词关键句前置,这样做得分相对会高一些。另外,我们要做好积累工作,保证我们在论证的部分有话说,能够充实作文的内容。那么同样非作文题目的优化可能也适当地需要一些文采,这些能力是只有各位考生在备考阶段多看多听新闻,多关注时事政治以及评论员文章才可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3
2020国考材料分析的几点变化2020年申论国考材料数与过往3年相同,5则材料。但是内容方面较往年有如下变化:
1、从材料字数来看
副省6893字,地市7450字,这与2019年国考市地级材料6365字,副省级为6571字相比,材料总字数明显提升。
2、从材料类型来看
2020年国考申论延续2019年的材料特点,但比2019年更加“务实”,更加“接地气”,尤其是副省级,改变了过往“高高在上,政策分析居多”的特点,而是从群众身边,从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视角出发。第二则材料“M农场小李的创业故事”,第三则材料“专家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团的调研日志”,第四则材料“调查问卷的数据和座谈会代表的发言”都让考生在考场上有一种“读起来轻松,做起来难”的感受。
3、从材料逻辑来看
由于2020年国考题没有考察“大作文”,所以在材料逻辑上,命题人大胆革新。无论是副省还是地市,都有种“割裂感”,如果说市地级五则材料还算比较集中地关注了“社会治理(或基层治理)”,那么副省级的“人才培养”“青年创业”“脱贫攻坚”“快递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招才引智”五个小题就更加多元化,材料之间的联系也无需过于严密,这给命题人组题、出题留下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4、国考没有“大作文”
最后,但是依然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则是两套试卷中都没有考“大作文”,而是考察了一道“大型贯彻执行题”。
副省要求以“推介S省高级人才招纳政策”为目的,撰写一篇推介讲话稿;市地则要求“写一份莱康村参评的推荐材料”,两个题目看似新颖,但其本质仍是“归纳概括+”,参加过19年联考的考生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并不陌生。
总而言之,今年申论题型的变化,反映出来的其实是国考的考察方向,更侧重于解决问题,更加务实,更加贴近工作。当然,国考大纲“运用领导人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还会出现在未来的众多公考考试中,各位考生要见微知著,在接下来的公考备考中做好相应的准备。
第2个回答  2020-08-03
从材料逻辑来看
由于2020年国考题没有考察“大作文”,所以在材料逻辑上,命题人大胆革新。
无论是副省还是地市,都有种“割裂感”,如果说市地级五则材料还算比较集中地关注了“社会治理(或基层治理)”,那么副省级的“人才培养”“青年创业”“脱贫攻坚”“快递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招才引智”五个小题就更加多元化,材料之间的联系也无需过于严密,这给命题人组题、出题留下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