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如题所述

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是宝贵的,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仁”,在生死关头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仁”。“杀身成仁”实则就是后世常说的“取义成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文天祥的态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就是谭嗣同的态度……历史上有许多志士仁人慷慨赴死,杀身以成仁,青史永存。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并不是说为了求仁而刻意去赴死。死一己可以救众生,可以益众生,可以避免更多的人死,当然应该“杀身以成仁”;如果徒死无益,那就是轻生。对孔子的这段话不应拘泥的理解,应该以人为本,对众人无益,甚至给民族、国家、人类带来后患的死,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哪里是“仁”呢!

生命是可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仁德。在生命与仁德发生不可共存的情况下,孔子主张:“有志于行善爱人的人士,不要贪生怕死去损害仁德,要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的精神。”孔子为追求人格完美的人提出了明确的生死观。孔子常讲“克己复礼为仁”,牺牲自己是最大的克己,以此形式所成就的仁也是最大的仁。志士仁人依照仁德来行事,为了捍卫仁德,虽死而不辞。“杀身成仁”这一人生格言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成为古往今来无数先烈的座右铭

儒家看来,比生命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天理。主流的看法还是认同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条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守住了这个原则,也就等于坚持住了我们民族良心的底线,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白了“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8
命诚可贵,但仁义价值更高,如果不能成功,那便杀身成仁。
第2个回答  2019-08-28
“杀身成仁”实则就是后世常说的“取义成仁”。
第3个回答  2019-12-03
仁,就是仁义,仁尽义至。做人要以“仁”字为重,仁义厚道,不能为了求得生存而破坏了仁义,即便失去生命也要保全仁义。
第4个回答  2019-08-28
孔子的这种做法虽然说不可取,但是也表达了孔子对于仁礼道德的尊重,他认为,如果要非要牺牲就牺牲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