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非暴力沟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火,常居心理学经典热卖榜榜首,其重要性与《自卑与超越》不相上下。初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以为只是一本提高沟通技巧的书;当我认真去读,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1963年提出“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帮助世界各地无数人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

本书前言由“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撰写。阿伦·甘地是“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他曾在南非度过童年。十岁那年,白人打了他,他们认为他太黑了;接着,黑人又打了他,他们认为他太白了。他父母看他悲愤交加,便送他到印度,和祖父住一段时间,希望他能从祖父那里学到如何面对愤怒、挫折、歧视和耻辱。和祖父在一起的日子里,他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非暴力”。祖父教他画一棵“暴力之树”——如果某种行为涉及使用武力,就把它归到暴力之树“身体的暴力”那一边;如果造成精神伤害,那就归到暴力之树“隐蔽的暴力”那一边。几个月后,他房间的一面墙上写满了各种“隐蔽的暴力”。祖父认为,与“身体的暴力”相比,“隐蔽的暴力”不那么明显,但更为有害。阿伦·甘地说:“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为了生存,我们必须不择手段。这个观点,请恕我无法同意。”

 一、让爱融入生活

作者开篇就提出问题,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给他启发的是艾提·海勒申——她被关押在德国人惨无人道的集中营,依然一片柔情。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讲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有一次,卢森堡博士在一个难民营的清真寺里讲非暴力沟通,听众是一百多位巴勒斯坦的穆斯林男子。翻译提醒他:“他们正低声议论你是美国人!”一位男子站起来冲他喊道:“谋杀犯!”许多人立即随声附和。卢森堡博士全神贯注地体会那个男子当时的感受和需要,随即与他进行了二十分钟的对话,耐心倾听了他的痛苦、不幸和需要。一个小时后,这个称博士为“谋杀犯”的男子邀请他去自己家享用晚餐。

 二、是什么蒙蔽了爱

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一是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研究表明,涉及道德评判的词语使用频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频繁。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二是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说,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三是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这是在试图回避责任,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四是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其实,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三、 非暴力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认为,当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是分析和评判,我们将发现自己内在的慈悲;通过深入的倾听——倾听我们自己及他人,可以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谊相通,乐于互助。

(一)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到、听到、想到)……”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为了改善生活,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二) 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到、听到、想到)……”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为了改善生活,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决为命令:

“所以,你想……”

四、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下面这首鲁思·贝本梅尔的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成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为,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

五、倾听的力量

倾听使身心痊愈。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还能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卡尔·罗杰斯这样写道:“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对此做出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不论别人以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但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在交流过程中,需要保持持续的关注。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作家约瑟夫·坎伯说道:“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曾经说道:“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另外两种选择:一种是大声地提出请求;另一种是换一个环境。

 六、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我们沟通能力差,竟然是因为不够爱自己。

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作一张“椅子”。如果我们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工具——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自我憎恨还令人奇怪吗?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这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使我们“更像椅子而不像人”。

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自宽我恕。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深入理解自身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七、充分表达愤怒

非暴力沟通不主张忽视或压抑愤怒,它认为,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我们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渴望。作者认为,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与其沉浸于愤怒中,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八、重获生活的热情

如果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观点是,个人的成长是通过与他人的坦诚交流来实现的——在交流中,彼此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软弱。

人们常说:“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圣雄”甘地提倡:“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得以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知易行难,我们需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共勉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