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才疏讲的是谁的典故故事梗概?

如题所述

【志大才疏】成语出处:《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说起孔融这个人,名头很响,孔融字文举,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三国时代的大文豪。满腹经纶的他不但位居“建安七子”之列,还担任过北海太守,太中大夫等职务。
如果上面这些都没有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总该知道吧,没错,就是这位被誉为美德与智慧的化身,宽仁恭谨的谦谦君子。
名门之后+文坛领袖,自然,孔融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人物之一。
但是这样一位从小才华闻名八方,受世人追捧的道德标杆,却最终因为大不孝的“道德污点”被处死,而且连累老婆孩子也被诛杀。
至于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不忠不孝的人,还得从史书中继续寻找答案,从真正的史料记载出发,来窥探一下孔融的真正面目。

《资治通鉴》关于孔融的记载,称他“才疏意广,讫无成功。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

翻译过来大意就是:孔融这个人志大才疏,以安定天下为己任,希望能够建立一番旷世的功业,可孔大人却是个空谈家,所以一直都没有成效。喜欢高谈阔论,取巧于官府,谈吐优雅,文章让人玩味传诵,但所述言论具体到事情上,却没有具体措施,难以执行。他只会口出狂言,言过其实,百般漏洞。他的梦想远大,却一点都没有落实下去,一时半会还可能忽悠几个人跟随左右,时间长了,知道真相的人们就开始离他而去,他所任用的官员,都是喜好标新立异的人,而且多数爱耍小聪明,性格轻浮。
按照《资治通鉴》对孔融的总结,毫无疑问,孔融是一个只会玩嘴皮子的清谈名士,而无实际用处。对此,史书也曾有过生动的记载。
年少成名的孔融,长大后入朝为官,却没有什么建树,庸庸碌碌。董卓进京过后,将他发配到北海去当太守,官居北海相。(不是现在的广西北海,在今天的山东潍坊一带)
当时的北海地区,盗贼横行,更是黄巾余党横行的地方,实事求是的说,孔融在北海做太守,还是有一些成绩的,他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设立学校,表显儒术,将被黄巾军所蛊惑的民众通过“教化”之术慢慢改造回来。
然而,这也是孔融取得的最高的成绩了,之后的孔融开始了自己的神操作。
孔融先生感觉自己满腹经纶,不去从思想上感化教育这些叛乱的黄巾军匪徒们,这满肚子的书不是白读了,于是对着这些叛匪流民,一套“之乎者也”的大道理侃侃而谈,要文斗不要武斗嘛!
这哪里行得通,这些四处流窜的黄巾军余党几乎把孔融治下的北海郡当成了根据地,在外面混不下去的这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来北海郡避避风头回回血,孔融的北海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软柿子,谁都来欺负他。
一次,北海被黄巾贼管亥率军围困,十分危急,亏得东莱好汉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入杀出城,向平原令刘备求救。刘备答应,领兵赶到北海,大败围城的黄巾贼军,贼首管亥被关羽关云长斩杀,北海因此获救。
按说乱世中,自身实力不足就要选择一个靠山,可是孔融却要与众不同,对于当时的袁曹争霸的局面,自恃清高的孔融他却自以为明智的两不相帮,结果等自己有难的时候,也没人站出来帮忙。
建安元年,袁绍派袁谭攻打青州,围城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但是他为了自保还假装淡定,兵临城下了还在吟诗作乐,也不去指挥战斗,后来实在撑不住了,等敌军真的打入了青州城的时候,他却在兵勇的护送之下,自己悄悄的离开了青州城,连夜逃到曹操那了。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
在北海郡被攻破后,孔融兵败被曹操收留了,孔融名声很大,但曹操知道他是志大才疏,所以“礼之虽备,不与论国政也”。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待遇比较好的清闲工作“将作大匠”,掌宗庙、陵寝、宫室及其他土木工程的营建。对于孔融来说,只要好好做官,为人低调一些,便可在这个位置上舒舒服服地坐下去。虽不说飞黄腾达,但高官厚禄还是绰绰有余的。
按说都到了这种地步了,以后的日子里读读书写写诗不挺好嘛,可是我们的孔先生却不消停,明明手里有这么好的工作不珍惜,在朝堂之上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偏偏却要显摆一下。太有名士派头,而且有点不识时务,“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也就是经常拿话怼曹操,总是跟曹操杠,曹操说东他扯到西,还一堆歪理头头是道。凡是曹操赞同的他都要反对,凡是曹操反对的,他都赞成,处处唱反调。
曹操击败袁绍后,曹丕也霸占了袁绍的儿媳妇。于是孔融就以“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的话语来嘲讽曹操。曹操一头雾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问他这是哪里的典故,他却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就是说没有什么典故,暗指这是根据曹丕强娶甄宓而想出来的。这种羞辱,不禁让曹操大为恼火,但是碍于情面,不能发作,只好将这份厌恶先藏起来。
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带着嘲讽话语对曹操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你曹操率领大军的去征讨一个贫穷小国,好威风啊,当年肃慎部落不向我们进贡苦矢,丁零偷盗过苏武的牛羊,是不是也要去打他们呀。
当时连年战乱,为了节约粮食,度过饥荒,曹操上表请禁酒,曹操颁布了禁酒令之后,孔融连续上表了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书中依旧采用自己所擅长的讽刺手法,说尧帝不喝酒,怎么会建立海晏河清的天下盛世?自己的祖先孔子不喝酒,哪里会成为圣人呢······
官渡之战前夕,许都方面对大战进行战前分析。孔融却说了一番丧气话:
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说袁绍兵强马壮,你曹操去打袁绍就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曹操想要恢复肉刑,孔融的建议就是要么死要么生,受罚的人会继续作恶等等,总之不是好办法,最后肉刑无法恢复。
孔融还当着吴国使者的面诽谤曹操。
孔融如果仅仅是一般地耍耍嘴皮子,曹操也不至于反应过于激烈,关键的问题是孔融找茬儿有点太没分寸了。胸中没有富国强兵之术,却喜欢夸夸其谈。即将缔造霸业的曹操并不需要杠精一般的清流派士人,他钟意的是郭嘉、荀彧这样的王佐之才。
恃才放旷这一套玩得太过,也就难免玩火自焚了。
忍无可忍的曹操终于决定杀掉孔融,孔融平时口无遮拦,所以为自己留下了许多的惹祸的根源。就比如孔融曾经在和别人交谈之时,以“仲尼不死,颜回复生”的话来称呼自己,若是别人说,也无可厚非,但是孔子是自己的祖先,这样说就是大逆不道。
更出格的言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资治通鉴》
意思就是说他认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哪有亲情?只不过是情欲罢了,就像是从罐子里拿出一件东西之后,东西与罐子全无关系。
这种观点在重孝的封建社会里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于是曹操以“大不孝”的罪名杀了他。
孔融是小天才儿童,由巧舌杠精走向书生意气,可惜志大才疏,只能行尸走肉,最后自寻死路的名士之路就这样走完全程。
怎么说呢,孔融这种人物确实是一个才子,不过他并不是一个大才。如此性格多次得罪领导,说他纯粹是“找死”一点也不为过。
第一,他迂腐;第二,他政治智慧欠缺;第三,他军事才能几乎为零。
他唯一所擅长的,就是自己的嘴功。如果活在现代,孔融最好的职业,要么是演说家,要么是律师,或者是西方的政客。
归根结底,孔融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他的才学他的满腹经纶应该用在治学上,而不是参与自己不擅长的政治领域,夸夸其谈却又不能落到实处,只会被人认为是志大才疏之徒。济世救民不是靠自身不断积聚的名气,更不是依赖标榜自己为格格不入的清流。
从古至今,我国社会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战略家”产量过高,供远远大于求,实际上绝大多数是“伪战略家”,空谈家,夸夸其谈者。
想起一个笑话,说一个富翁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整天不干正事,只知道吃喝嫖赌,几年下来,花了家里不过一千万,大儿子正好相反,常青藤名校毕业,回来接手家族企业,立志要把家族企业做大做强,结果几年下来,赔了家里十几个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9
东汉时期,孔融竭力维护汉献帝的利益,对曹操的政策进行讽刺与反对。为节约粮食,曹操下禁酒令,孔融则写文章大吹喝酒的好处,当着东吴使者的面说曹操的不是,结果被曹操杀头。后人评说他是志大才疏的人,办不成大事。
第2个回答  2021-02-19
志大才疏
同“才疏志大”。宋 苏轼《扬州到任谢表》之一:“志大才疏,信天命而自遂;人微地重,恃圣眷以少安。”
并列 志向远大而才学疏浅。语本《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鲁迅《书信集·致陈濬》:“弟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哀北海之终不免也。”△贬义。多用于评价人或自谦。→眼高手低。也作“志大才短”、“才疏志大”、“志广才疏”、“材疏志大”。
东汉时期,孔融竭力维护汉献帝的利益,对曹操的政策进行讽刺与反对。为节约粮食,曹操下禁酒令,孔融则写文章大吹喝酒的好处,当着东吴使者的面说曹操的不是,结果被曹操杀头。后人评说他是志大才疏的人,办不成大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