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河桥的历史介绍

如题所述

安河桥是清雍正年间架设于长河之上的一座石拱桥,俗称罗锅桥。原本是一座木桥,后乾隆年间改为石拱桥,石额曰安和桥,后改为安河桥。
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安和桥西北侧设立圆明园护军八旗正黄旗和正红旗营房,其驻军的主要使命就是保卫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以及皇室的安全。那时,交通不便,皇家还在河道旁建设一座粮仓,称丰益仓。此项储备,主要是圆明园护军八旗的军粮。当时,圆明园皇家八旗有兵丁八万余人,年需俸米六万六千三百余石,这些军粮都是要通过设在安和桥头的漕运码头运往丰益仓的。古人建设粮仓多邻水源,以便漕运和防火。丰益仓即是一个典型。
早年,安和桥附近有三座石刹:兴隆寺、三官庙和三圣庵。兴隆寺供奉关老爷和龙王爷,三官庙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圣庙供奉刘备、关公和张飞。三官庙内有一清乾隆年间立的石碑,铭文称该庙“左绕长河,右列金山”,是块风水宝地。如今,除兴隆寺建筑尚存外,其余两座古刹已经消失。
20世纪50年代,这条水道还是碧波长流的。夏天,孩子们沿河洗浴戏水捉虾捕鱼,妇女们则在河边上洗衣、洗头。更有驴、马、牛、羊、骆驼等牲畜在河边畅饮。在现在户籍人口中,这一带的居民大约有30%是护兵八旗的长官兵丁的后裔。不过,他们中很少有人会说满语、会写满文了。安和桥北到北安河有一条土道,途中安和桥是一座重要的跨河桥,此桥为民众往来提供方便,也为解放战争出了力。因为党的地下工作者从西山进京就是利用了这条秘密通道,北大、清华的青年也是跨越这座桥通向延安走上革命道路的。
早在1948年下半年,安和桥附近的村庄就解放了,并成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比北平和平解放早半年。
1963年发大水,山洪将原安和桥石拱桥摧毁。后来,安和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古桥石拱的题额“安和桥”石刻,被镶嵌在桥旁的一户民宅的墙壁上,原来的石质桥墩被堆在桥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