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物质"概念在哲学史上的变化过程

如题所述

“物质”一词最早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意思是“创造者”。它是天地万物之母,天地万物由它而来,被它创造,因而是所有存在的共同本原。但对这一本原的认识和解释,人类却不能摆脱掉。

哲学物质观的发展体现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发展,它源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物质的探索,从哲学物质观念的萌生、发展和深化,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下,又不断地突破这个限制,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地发展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力图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它的本原,对物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观点,为科学的哲学物质观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和积极的贡献。当然它们不能不受当时所处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带有自己时代的特点。
物质概念认识的第一阶段是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为代表的用物质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的阶段。它代表了人们最初对物质概念的认识程度。物质具体表现形态具有显明的具体、直观的特点,它最易被人们所感知所接受。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多见的水、火、木、金、土多种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较早的资料主要保存在《左传》、《国语》、和《尚书·洪范》等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 “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代替物质的典型范例。中国哲学史上另一个以物质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的范畴就是“气”。“气”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形态。唯物主义者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以气代替物质的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曾长期存在,“气”成为一个时期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在中外哲学史上也有不少哲学家用“实体”一词代替物质概念。如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以为,一切“对立之象”,“皆取给于大和细缦之实体”。(《张子正蒙住·太和》)在西方哲学史中一般用“实体”指万物的基础。上述这些把物质具体表现形态作为物质的认识是人们对物质的具体的、直观的、表面的认识,它们显然具有可贵的朴素唯物主义因素,但不能深入地揭示物质的本质,不能对物质具体表现形态通过科学的抽象和概括作出科学的说明。
物质概念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则是从物质结构角度对物质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这主要表现在近代经典物理学中。经典物理学一般指十九世纪以来已发展得比较完整的研究客观物理现象的各个物质学部门,如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等。经典物理学由于没有考虑量子现象和相对论效应,所以一般不宜用于微观粒子和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的物理现象。
在经典物理学发展初期,科学家认为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分到最后就不能再分了。即有物质存在最小单位的思想。这种物质观念有最小单位的物质结构思想,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思想家墨翟(约公元前478-公元前392)叫它做“端”。古希腊哲学家叫它做“种子”或“原子”。当时由于没有科学做基础,他们主要是从推测得到的。
十五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兴起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首先是力学和天文学,其次是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使人们对于物质的性质、结构有了更多的认识。在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中,对物质的认识一般都是从物质的结构角度进行的。主要经历了分子说、元素说和原子说。分子说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实际上,这种物质概念仍然带有物质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的因素,但是它已是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问题了。
十七世纪,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1627-1691)认为,有的物质形态能够分解成更加简单的成份,有的却不能再分解成更加简单的成份。他把这种不能再分解的物质叫做元素。认为物质最终是由元素构成的。
十七世纪后半叶,波义耳又提出微粒说,认为各种元素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化学变化就是微粒之间的结合与分解。英国科学家牛顿说,微粒都是坚实的离子,有各种不同的大小、形态和性质,是永久颠朴不破的。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766-1844)进一步提出了更加完备的原子说,认为不同元素由不同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质量和性质,化合物就是不同的原子按照一定的个数比结合而成的。
在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这些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当时科学家对物质有了一个概括的定义,说物质就是占有空间的一部分、有固定不变的质量,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知觉可以确认它的存在的东西。他们还提出物质有广泛性、不可入性、可分性、多样性、惯性、常住性或守恒性等固定不变的性质。
总之,人类对物质概念认识的第二阶段,是以物质结构为特征的。这个阶段的认识比之用物质具体形态代替物质的第一阶段的认识是大大前进了一步的。在这个阶段人们已抛开了具体物质形态的种种限制,进入到对一切实物综合研究的阶段。尽管在这个阶段中还只停留在物质结构的范围内,但这种在综合的实物形态中寻找最初结构的研究物质的思维方式,已为物质概念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更接近于科学抽象的路子。但是,人们在这一阶段的认识中,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了解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企图用一个层次的最小单位解释物质的思维方式是违背辩证自然观的。因此必然带有科学研究的不彻底性和规定定义的非科学性。二是不了解物质概念的本质只有用科学的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才能实现。用具体的物质结构形式解释物质,实际上还没有抛开第一阶段用具体物质形态代替物质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还没有进入到抽象与概括的科学思维方式上来。所以这种形容物质的方式必然被新的更科学的思维方式所代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