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原型是霍小玉吗吗?

如题所述

  一鳞半爪,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若隐若现,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也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写小说的都有这种本事。比如杨绛在谈钱钟书《围城》时说:“真人实事的一鳞半爪,经过拼凑点化,创出了从未相识的人,捏造了从未想到的事。”

  谈到林黛玉的形象塑造,至今没有红学家找到其人物原型,这很让人遗憾。但近来但我在讲授唐传奇中著名小说《霍小玉传》时,蓦然有相熟之感,主角霍小玉不仅名字与林黛玉近似,而且外貌、性格和命运都不契合处。

  首先是名字。霍小玉名字有点中性。据说从汉代到唐代,女性名字都偏中性,鱼玄机、谢道韫、薛夜来等才女皆如此。这比较接近现代人的审美,即男起女名女起男名。而名字中间用小字的,在明末还有个董小宛,江苏苏州人,因家贫沦落青楼,入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这是巧合还是与林黛玉有瓜葛,还无法定论。但是,林黛玉和霍小玉,在直感上是有相通性的。

  其次是身世。《霍小玉传》中写小玉出身:

  “故霍王小女,字小玉,王甚爱之。母曰净持,净持即王之宠婢也。王之初薨,诸弟兄以其出自贱庶,不甚收录,因分与资财,遣居于外。易姓为郑氏,人亦不知其王女。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

  而《红楼梦》写林黛玉的身世:

  其父“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今到如海,业经五世。”“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见他生得聪明俊秀,也欲使他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连贾雨村也讲:“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可惜上月其母竟亡故了!”全是家道荒凉,寄寓无地,内心凄楚的女才人。

  另外,小说场景描写上的承继。《霍小玉传》写道李益初会霍小玉时,刻意写出小玉的居所的豪阔,反衬李生胆怯之态:
  “徘徊之间,至于亭午。遂命驾疾驱,直抵胜业。至约之所,果见青衣立候,迎问曰:“莫是李十郎否?”即下马,令牵入屋底,急急锁门。见鲍果从内出来,遥笑曰:‘何等儿郎造次入此?’生调诮未毕,引入中门。庭间有四樱桃树,西北悬一鹦鹉笼,见生入来,即语曰:“有人入来,急下帘者。”

  这里竟然和黛玉一进贾府的排场有相近处,显示豪门阔绰以及人物地位身份,《霍小玉传》已经为《红楼梦》的几进豪门作了先范。《红楼梦》写:

  “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两人都有鹦鹉笼作为小说的楔子,不断出现在主人公的日后生活中起到隐喻象征呼应作用。

  还有,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及环境气氛相似性。两个小说中女主角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苏州,但其人物容貌气质和动作情境描写,却使用如幻如仙的屈骚浪漫主义风格,以香草美人、洞庭湘妃等南方文化语境为蓝本。《霍小玉传》:

  “及暝,鲍引生就西院憩息。闲庭邃宇,帘幕甚华。鲍令侍儿桂子、浣沙,与生脱靴解带。须臾玉至,言叙温和,辞气宛媚。解罗衣之际,态有余妍。低帏昵枕,极其欢爱。生自以为巫山洛浦不过也。“玉因收泪,命侍儿樱桃,褰幄执烛,授生笔研。玉管弦之暇,雅好诗书,筐箱笔研,皆王家之旧物。遂取绣囊,出越姬乌丝栏素缣三尺以授生。”

  而林黛玉竹摇风雨的潇湘馆、潇湘妃子的名号及病西施的举止态度,《秋窗风雨夕》里的诗词缠绵,借环境描写表现才女优雅哀怨的生命世界。写主角不忘丫鬟的陪衬,如侍儿樱桃和鹦鹉笼的搭配,黛玉的紫鹃是为表现子规泣血,都有衬托作用。

  另外,二人都是痴情女子,多愁善感,忠诚于誓言,感天动地。

  “中宵之夜,玉忽流涕观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 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生闻之,不胜感叹,乃引臂替枕,徐谓玉曰:“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夫人何发此言?请以素缣,著之盟约。”

  这和宝黛之间“浓情幻处故多嗔”的小儿女闲气斗嘴,何其相仿。结尾霍小玉临死的表现和黛玉几乎神似。

  “遂与生相见,含怒凝视,不复有言。羸质娇姿,如不胜致。时复掩袂,返顾李生。感物伤人,坐皆欷歔......玉乃侧身转面,斜视生良久,遂举杯酒酹地。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

  而黛玉之死成为古代痴情女子哀怨决绝的典型画面。

  “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 黛玉白日已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 不作声了。”

  《红楼梦》中穿插着人间与仙界,人与鬼神间的互动,无不受唐传奇影响,如《霍小玉传》鬼魂报复造成男主角妒忌难耐的结尾。不过千古痴情女的故事到了才女林黛玉这里,则突显了古典诗词中人生的悲戚哀愁,文人的怀才不遇,屡遭贬谪,以及传统经典爱情美学观和人本主义情怀。历代文本之间的借鉴和承继衍化在小说中的表现,譬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对白居易的《长恨歌》、《红楼梦》对作家张爱玲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