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藩自保”还是“固藩自保”?

如题所述

19世纪中后期,一些附属于世界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尽快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攫取殖民地的“游戏”,导致当时许多国家惨遭杀戮。当清政府看到周围的“诸侯国”都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时,立刻明白了自己当时的处境。用“人造军刀,我是鱼”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清政府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于1883年作出了“保藩固藩”的边防政策。从1883年开始的中法战争到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一边防政策宣告破产。这一战略对阻碍西方列强的战争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是无用的。其最大的致命弱点是,这种策略只注重道义支持,导致失败并不奇怪。

01、清朝周边关系的“转折点”:鸦片战争

02、靠邻国的辅助车,唇亡齿寒。

清朝时期,中国不仅与多个国家接壤,如朝鲜,俄罗斯,印度,缅甸,老挝,不丹等,而且面临多个国家,包括日本,菲律宾,印尼,琉球等,清政府对这些邻国的态度一直是“天子有道,守四夷”。诸侯有道,居邻“,并由此建立宗藩关系。

从明朝开始,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并且在1646年,琉球派遣使节到中国,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的交流。1662年,清朝为了表达对琉球的友好态度,派遣使节张学礼出使琉球,两岸关系由此更加密切。所以直到1860年,琉球坚持自称是清朝的附庸。

此外,早在16世纪初,清朝就帮助阮氏集团稳定了李氏王朝。1702年,阮福遣使向清朝表示感谢,并表示愿意接受清政府授予的爵位,但遭到清政府拒绝。后来,在1803年,阮富建立了越南国,但他一直与清朝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因此,当时的清朝形成了“琉球镇守东南,高丽镇守东北,蒙古镇守西北,越南镇守西南”的边防体系。

03、西方列强接踵而至,被迫签约。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从一个角度到另一个角度攻击清朝的边防体系。在东南方向,日本开始进攻琉球。清政府虽有强加于人的干涉,但无济于事。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宣布琉球为其藩属,并迫使琉球国王停止向清朝“进贡”。清朝多次与日本交涉,但形势仍不容乐观。直到一八七六年十月二十四日,清朝与琉球的宗藩关系才正式结束。

在东北,日本从1876年开始进攻朝鲜,开启了日本对朝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残暴统治。但直到甲午海战后,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才最终结束。在中南半岛,英国从1824年至1885年三次入侵缅甸,不仅完全占领了缅甸,而且对清朝南方提出了“斯普莱特计划”的战略。此外,西方列强还侵略了与中国接壤的其他邻国。

第二,危机形势下,清王朝能否逆转?

04、战略思维:知止保邦与战略重点:海防与塞防并重

1864年新疆爆发的回民起义,间接给了浩罕汗国阿古柏土匪入侵新疆的可乘之机。1865年至1866年,阿古柏绑匪占领了整个南疆,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同时,清朝的西南边防和东部海防也受到很大冲击。

面对这种情况,清朝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但仍然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但也有一些政府官员提出了“知止保邦”的战略思想。这种想法是“中国要自强,不如学外国的利器;要学外国的利器,只能找制造它的工具”,可惜没有实行。

1874年,面对西北边防和东部边防的危机,清朝内部又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史称“海防塞防之争”。这场争论的缘起是1873年左宗棠一边忙于加强东南海防,一边又急需进军新疆。双方都需要筹集巨额资金。

此外,清朝的正常运转也需要大量资金,但此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最终导致纠纷的爆发。在这场海防与塞防之争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朝臣坚持“海防”,认为“新疆不再,四肢未损,海疆不守,心腹之痛愈大”。但湖南巡抚王文韶,山东巡抚丁宝桢等坚持“阻防”。

在最后的讨论中,左宗棠综合了两党的利益,认为“东助西败”。只怕“西边扶,东边扶不起来”。因此,左宗棠提出了“海防与防御并重”的战略重点。

05、战略防御政策:保藩固楚

1882年之前,海上边界已经面临着朝鲜危机,而陆地边界也面临着越南危机。清朝在两面夹击的危机局面下,接到了双方的“求救电话”。面对这种情况,清朝又进行了讨论,但朝廷各路官员莫衷一是。这就在朝廷之上形成了“弃藩自保”和“固藩自保”两大阵营。

其中,掌门人李鸿章坚持“弃藩自保”的意见。而翰林院学士陈宝琛,山西巡抚张之洞,两江总督左宗棠则极力主张“固藩自保”。

其中,国子监学士周德润在《请护诸侯中夏封》中指出:“古时之敌外患,甚小甚早,不守四夷而守边,未免太早;不守边而守腹地,更不可能。……吾以为今日之计,不外乎以理以武止之”。可见双方势均力敌。

这场争论始于1882年,结束于1883年。它涉及到诸多因素,最终确立了“保藩固势”的战略防御方针。

第三,“护藩固封”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06、全面实施“护藩固势”战略,却接连遭受挫折。

然而,1883年12月,法国入侵越南,在越南的帮助下,清政府损失惨重。清政府虽然彻底贯彻了“保藩固藩”的边防政策,却屡遭挫折。

07、对“护藩固藩”战略的信心适得其反。

面对“保藩固势”的边防政策所遭受的挫折,清政府不仅没有从政策本身找问题,反而盲目自信地满怀信心地继续推行这一政策。1894年,朝鲜请求清朝出兵协助镇压农民起义。但遭到日本政府的阻挠,清政府不得不对日宣战。但直到1895年2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争才宣告结束。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也标志着“护藩固取”的边防政策彻底破产。

事实上,这一政策不仅加速了许多宗藩关系的终结,而且极大地盘剥了清朝的国防实力,加速了更多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进攻。其实,从根本上说,“护藩固藩”边防政策的失败在于自身。没有体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仍然是一种特别保守的封建思想。难怪无论清朝如何努力推行“护藩固藩”的边防政策,最终也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IV.摘要

1870年酝酿的清朝边防政策,经过清政府内部的不断争论,于1883年正式确立。最后,1883-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正式宣告了这一战略的破产。

其间,清朝始终本着对抗外来侵略的态度,并没有采取十分强硬的防御,这注定是一种封建的消极防御。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清朝一开始本着“护藩固藩”的战略防御方针作战,但在内心深处却只伸出道义之手,保留传统宗藩关系,这样会导致战争越来越激烈,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实,面对当时的危机,最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积极防御,这不仅是道义上的,而且从根本上讲也是为了本国,周边国家以及两者宗藩关系的切身利益。正如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所说,防御不应该只是消极的,而应该从权力中汲取力量,一有机会防御者就应该采取进攻行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从史书和一些文献记录来看,应当“固藩自保”,因为藩国之间彼此制衡,中央反而相对安全,同时,藩国强大也确保了中央不受外国迫害。
第2个回答  2021-03-11
我觉得还是固藩自保比较好,因为即使你放弃了,也会被别人逼得走投无路,还不如让自己的队伍更加牢固更加强大。
第3个回答  2021-03-11
我认为应该“固藩自保”。因为只有藩位有你才会有军队,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第4个回答  2021-03-11
我觉着还是弃藩自保,弃藩自保能保住性命,而另一种方式则是无法保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