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近代史1500字文章

内容不限,只要和近代史有关就好,急用

对李鸿章的评价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 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李鸿 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细数李鸿章的一生,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 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什么黑锅 总是让他背,就算说他卖国,也是光绪、慈禧他们逼他去卖的!如果朝廷的军费都到位, 如果皇帝确实落实海防, 那时日本鬼子会攻的进来吗?他们敢侵犯台湾吗?而后面签约 都是别人逼他去的,清朝政府那么多文武大臣,哪位有能力去签?《马关条约》只是让 他成了朝廷的替罪羊。换一句话说,如果清王朝统治者不同意割让台湾,李鸿章签不签 约有用吗?看来看去,我感觉李鸿章真的很冤。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 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这些实业对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就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 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 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 鸿章的评价都相当高。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 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开始 了他的环球旅行: 1896年6月他到达柏林。为讨教强国之策,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已经下台 的俾斯麦。对于“东方的俾斯麦”的来访,俾斯麦提供了建立强国的要诀:建立一支强 大的军队。显然,这符合李鸿章的改革取向。但是,这并非是中国自强的根本之计。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会见 李鸿章。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谓礼炮轰鸣,万人空巷,受到了“史无 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李鸿章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也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 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 ??他认识到国际经济的互利性质。当记者问到对华投资时,李鸿章认为,在华投资 是双方互利的事,并表示清政府非常欢迎任何资本前来投资,建立当代工业企业。他同 时说:“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 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利。” ??他对于妇女的教育问题表达了开明的立场。 美国记者问及“阁下赞成妇女受教育 吗?”时,他说:“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 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 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 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他认识到报纸或者新闻媒体应该揭露真相。他说:“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 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 我们的报纸也 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戊 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 “吾……敬李之才, 惜李之识, 而悲李之遇也”。 李氏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 糊匠”将一个破屋(清王朝)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 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必然原形毕露,又岂是一个半个“裱糊匠”所能补补贴贴支撑 起来的呢? “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这句话说得好,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作事儿的人,而不作 事儿是不会犯错误的。“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历 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李鸿章并不算是真的卖 国贼,而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很值得敬佩的伟人。我赞同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对他的评 价,说国人全体不努力,然后归咎于一人,这种劣根性至今未变。 本文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历史理论与知识,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历史的 客观性出发,结合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与体会,写了这篇以我个人的看法 对李鸿章的评价,通过学校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对于国家的近现代历史, 了解到很多的历史知识,让我更深刻到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与厚重的使命感和责任 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现在的生活。
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