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有什么来历?

如题所述

周姓的初源,有很多记载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周立朝874年,秦灭周后,把汝坟划划汝南郡。食釆郡于汝坟的周平王后代,亡国后人称为“周家”,也改了周姓。

周于是成为了汝南的大姓。另外,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为避讳“基”读,于是姬姓人士大多改姓周,这是周姓的一大来源。

由苏姓改姓而来。谱载,元朝末年,有位名为苏卓周的人改姓周,以苏姓武功为郡望,人称武功周氏。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魏书官氏志》载,追尊魏献帝拓跋邻次兄的后裔为普氏,在北魏孝文帝时改周氏。

扩展资料:

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周姓在是第七大姓。由元朝至今,周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

周氏古墓:

1、周绍基墓(晋江周姓始祖)元

2、地址:金井镇围头村中

历史名人:

1、周树人(鲁迅,1881年—1936年)-近代著名作家,革命家

2、周作人(1885-1967年)鲁迅二弟。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3、周建人(1888年—1984年)鲁迅三弟,科普作家,文坛名声平平而仕途显赫,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

4、周恩来(1898年—1976年)-中国近代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

5、周炜良(1911年—1995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姓,源出于姬姓。周人的始祖农神姬稷本来居住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诞生和开创农业建立家业的历史。后来到了古公姬亶父时代,因避西方族众的攻扰,古公率族人迁居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建立了国家,因地处周原,故称周国,古公称周太王。周姓的主要来源为周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周赧王姬延的后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后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人口统计,周姓现时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源自姬姓
这是汉族周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一、农神后稷的裔孙古公姬亶父

周姓
(即周太王)为狄所攻扰,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地区,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43任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周朝皇族,迁为家人,举族迁往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称赧王为周家,其后代以周为姓,称周氏。又有春秋时期,周公姬旦的后裔周公姬黑肩,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据史籍《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王朝姬轩辕氏执政时期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王朝时期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也是出自姬姓,他们的后裔子孙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于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庐江(今安徽合肥)、浔阳(今江西浔阳)、临川(今江西临川)、陈留(今河南开封)、沛国(今江苏沛县)、泰山(今山东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1]
二、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后裔,属于以王朝名称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后,西周灭亡。西周灭后,周平王姬宜臼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

周迁徙(钱文忠 百家讲坛)
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为秦昭襄王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儿子叫周烈,受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昭襄王灭了周王朝,从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后代子孙依然还在,遂多以故朝名称为姓氏,称周氏。
到了大汉王朝建立,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复了周氏的侯位,汉高祖刘邦将周邕的孙子周仁重新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从此迁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岗镇)。从此周氏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三、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出自唐朝唐玄宗执政时期姬姓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 唐朝先天、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2~756年),当时长安中所有姬姓族人由于要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之音讳,即“姬”与“基”音同,均改为周氏。后,有部分该支周氏族人改回姬姓,但大部分族人皆沿称周氏至今。
五、唐朝时期,周国的一些后孙们移民于新罗。大体分为尚州,草溪,咸安,长兴,森溪。这个资料来自于韩国的历史记载。朝鲜时期因日本的侵略与压迫移民到中国的朝鲜族和现在的韩国与北朝鲜中姓氏都是周国的后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1-19
一、鲜卑族:
①复姓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周姓迁徙
周姓迁徙
②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魏献帝的次兄普乃氏改为周氏。后代有隋朝著名将领周摇。(《魏书》有载)
二、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周成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oceng Hala,世居周齐理(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部),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周氏、常氏等。
⑶.满族周佳氏,亦称宗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和(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周氏、钟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高山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3]
三、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四、源于芈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陈国将领项猛奴,属于以冒改姓为
周的迁徙
周的迁徙
氏。项猛奴幼年时曾被周荟抚养,而随义父改姓周氏,改名为文育。周文育为陈霸先开创南朝陈国建有大功勋。后裔皆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源于百濮族,出自唐朝时期少数民族暨佐时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准制赐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六、源于已姓,出自元朝苏氏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元朝末年,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全部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1-19
周姓,源出于姬姓。周人的始祖农神姬稷本来居住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诞生和开创农业建立家业的历史。后来到了古公姬亶父时代,因避西方族众的攻扰,古公率族人迁居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建立了国家,因地处周原,故称周国,古公称周太王。周姓的主要来源为周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周赧王姬延的后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后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人口统计,周姓现时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第4个回答  2014-01-20
据东台市志记载,东台有469姓,王、陈、周三姓有五万多人。王、陈、张、李等大姓的来源,市志都说“相传祖籍苏州,明初迁东台。”唯独未提周姓来源。

据考证周姓主要来源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二子周武王姬发伐纣时,他的七弟周公旦立了功,武王逝世时他的王位继承人周成王只有l3岁,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有这样大功劳,故武王和成王时,两次对他加封,都是将陕西丰邑(今咸阳)首都附近的岐山作采邑(采邑就是收租子代替薪俸)。岐山由周公旦次子经营,后代就在那里繁衍发展,所以陕西岐山就成了周姓的一个发源地,现在岐山还有周公庙。

西周朝到了周幽王时,由于周幽王是一个很腐败的皇帝,他被杀后由长子周平王接位并将首都东迁洛阳,从此开始东周时代。周平王将他的一个儿子分封于河南汝南,汝南周姓从此向全国流动,所以汝南是周姓第二个发源地。

周姓由汝南向全国扩散并分成许多分枝,也出现了许多名人,如西汉的周勃和周亚夫、三国的周瑜、宋代的周敦颐等。周敦颐这一枝可谓一枝独秀,成了周姓的一个里程碑式代表。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实,北宋后期起,世人都尊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是湖南道县人,他的家在道县道山一侧,宅旁有溪水名濂溪。濂溪先生在北宋仁宗至神宗时期,做过广西、湖南、广东等县州级辅佐官员,但都不是一把手,他的主要成就是:一,他是宋代程(程颢·程颐)朱(朱熹·南宋时人)理学的开山鼻祖。二,他主张“文以载道”,他是这一文学主张的创始人。三,他写了“爱莲说”这一长久流传的散文,他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中君子”。

濂溪先生长子周寿的六个儿子都迁居苏州,到了元末明初,爱莲堂这一枝已成了苏州大姓,当然苏州还有其他来源的周姓。为什么苏州的一些爱莲堂后人要迁居苏北和东台,这就不能不说一下明太祖朱元璋与吴王张世诚。

张世诚,小名九四,是兴化和东台交界处白驹场人。后举大旗反元,在苏州当上吴王。稍后,朱元璋以二十万大军进攻吴王张世诚时,先打下张的地盘湖州和杭州,然后,把苏州包围,在长达一年多时间内,张世诚率主力和朱决战,另一部分人则率家属撤到苏北和东台老家。应该说撤到苏北特别是东台的人员中,有很多苏州大姓,其中包括苏州爱莲堂的周姓。因为张世诚在驻军苏州时,很多部下和苏州人联了姻,结了亲,这就是东台很多家庭都称祖籍苏州,明初迁东台的一个原因。

由苏州迁东台的另一原因,是朱打下苏州后,苏州百姓对朱和张进行了比较,更倾向于说张世诚好。于是朱元璋实行了在新占领区一贯行之有效的强迫迁徙政策,苏州的一部分人迁徙到安徽濠州和南京郊区,一部分则迁居东台,因为那里有大量荒地容易谋生。

东台市堤东有海水东退后的大量荒地,这些荒地原为烧盐场所,现在堤东许多地方都叫某家灶,就是指一个家族在那里砌灶烧盐。我家祖上在周家灶和许家灶交界的地方吴家坝、祖父母和伯父都说我家祖上来自苏州阊门,属爱莲堂一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