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的教案

我要上一节介绍鲁迅先生的课,求一份教案!!!

《鲁迅自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能说出传记特别是小传的特点,课后能尝试进行小传写作。

2.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并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选择: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用投影仪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及设想:

一. 教师导入: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应有所了解,我们已学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小说《社戏》等,但对他的生平我们还知之甚少,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简要介绍自己从1881到1930年间的主要事迹的文章―――《鲁迅自传》,正是对此的一个补充。老师故意将“传”音读错,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解释说:自传者,就是自我宣传的意思,诸位说自传,有什么理由吗?然后释词:1. 传记: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2. 传略:比较简略的传记。3. 自传: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引导学生查字典解决。既然传记都是记录生平事迹的,那么生平事迹那么多,怎么记录呢?看来还要下一番删繁就简的功夫,选择生平事迹中有重要意义的事实来写。像《鲁迅自传》(实际上应该算传略)跨度五十年,而全文却不满千字,如果不作一番精心的剪裁,势必容纳不下。正如著名作家柳青所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地方只有几步,鲁迅先生正是抓住这“紧要的几步”,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轨迹的。同学们可看书对照,在《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纪实性的散文中写到的事情,《鲁迅自传》中有没有提到?

教师明确:儿时的状况,鲁迅先生只用一句话带过:“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这和上文的内容有一致之处:比如家里能请保姆、生活无忧无虑等。但具体细节则无法涉及。哪怕长妈妈给我买来《上海经》对儿时的我震动是那么大。那么,《鲁迅自传》中究竟记录了自己生平的哪些重要事实呢?导入新课。

二. 昨天布置了一些作业,即课后练习一: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间的主要活动。教师出示列表,学生校正。明确:

主要活动列表(使用投影仪或多媒体)

年代
岁数(虚岁)
主要活动

1881年
1岁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姓周的家里

1893年
13岁
家道变故,居住在亲戚家

1898年
18岁
离绍兴,往南京求学

1899年
19岁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
22岁
到日本留学,进鲜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26岁
中止在鲜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
29岁
回国,在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里做化学和生理教员

1912年
30岁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9年
32岁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
46岁
为躲避段琪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7年
47岁
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 其后一直住在上海

不必在这上面纠缠过多。可简要概括一下:少年时家道变故,青年时外出求学;在南京进学堂;在日本,先求医,后从文。回国后,青年以至中年,先以教师、公务员为职业,业余从事著述写作,后以写作为生,为自由职业者。鲁迅先生的一生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能著作立身,影响深远,是与鲁迅先生青少年时代就树立的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是分不开的,正如其《自题小像》一侍中所表明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溅轩辕。”这种理想指引着鲁迅先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了多次选择,同学们能不能围绕着鲁迅先生青年时期的三次选择这个主题读书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并将有意义的问题和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班上结解决。教师充当组织者和咨询者。

三. 同学们如有其他疑难问题,可提出并在班上有选择的讨论解决。

四. 课后进行小传写作练习,为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写份小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20
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欲县知事,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
  母亲鲁瑞(1858一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