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越来越缺乏信任?(原创)

如题所述

前言:昨天和一个朋友闲谈,他突然抛出一个问题“现在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交朋友,好像人与人之间,都堵着一栋墙,越来越缺乏信任?”,联想到自己亲身的工作经历和生活体验,确实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现象。  现代社会的信任:现代社会因为物质化、社会化、多元化,所以到处充满着彼此的信任与不信任,这个已经成为事实。作为一个社会人,根据自己感觉,只谈简单的现象折射出的本质,或许,对于自己,对于朋友,从中可以找到一点答案。 信任关乎真与善。 真,真实,真诚,实在;善,善良,善意。 从最初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不是生理本能,而是人的道德属性,即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属性不是后天获得的,而是先天具有的,即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耻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为故有之”。这些,其实就是现代信任的基础,道理往往简单,只是做起来,让人觉得拘束,此为人性所致,人生来渴望自由、平等,但是现实中,不可能完全如人所愿。  分析人性,自私,贪婪等等,其实都是利己这个天生人人具有的性格作祟,正是它,塑造了人多变的性格,几乎没有人不是趋利避凶的,所以就不难理解如今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背信弃义,始乱终弃,很多词语,代表的很多人由此产生的贫穷、悲哀和不幸,而这三个词正是莱布尼兹所说罪恶的根源。整个社会的浮躁,各种形式主义的盛行,让每个人都无法用简单的言语表达对社会的失望,只能由失望转变为对社会的无奈和怨恨,最终形成的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让整个社会不可终日。看报纸,无非是名人明星的绯闻,某某命案等等让人觉得是视觉与听觉垃圾的东西,这样的社会里生活的人们,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同胞和身边的人呢? 或许用冷漠和麻木不仁这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这种错位的心态吧。 如做生意,你首先相信对方是诚信的,但是,某些现象表明,他根本无诚信可言,欺骗在生意中占的地位似乎有些超越诚信。    两个人谈恋爱,怕对方在乎的不是自己,而在乎的是别的什么东西,要求对方有车有房已经是诸多女性择偶的硬性标准之一(特别是经过江苏卫视交友节目“非城勿扰”等节目的舞台,让里面所谓的优秀女性,都赤裸裸的显示出她们的物质本性)。这些其实都很直接的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需要漫长的时间建立的信任,很可能因为某一件事而让两个原本“相对”信任的人分道扬镳。可见,在社会中,两个人要想建立充分的互信是多么的难以实现,人生性多疑,种种担心、忧虑,最终导致双方的不信任。   很多交往多年,一直是关系很铁的朋友都会因为利益而导致朋友关系破裂,多少人最后在欺骗与被欺骗之后,给自己加上了厚厚的“装甲”,我们称之为“自我保护”(特别是爱情受到伤害的时候,人往往都会采取这种保护)。在这里,我们不禁叹道:我们所说的信任还是信任么?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存在么?  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担忧。 人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周围的人和事开始接受这些教育,事实总在反反复复中来回,唯一不变的,居然只有年号的更替和历史车轮的前进。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这句话本应是教导人怎么识人的,不知从历史的哪个节点开始,已经被遗弃(甚至是唾弃),社会的发展,人文也随之发展,特别工业革命之后,机械论的出炉,让人整个的变的外在充实,内心空虚,此情正是表明了当今社会很多人因为内心的空虚而无止境的追求外在实物的心态,外在的东西是有限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能满足的毕竟只是少数一部分人。 人们追求金钱、物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甚至是习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到了社会,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他最想做的事情首先肯定是赚钱,但是,赚一点点钱谁会满足呢?  如何赚更多的钱呢? 这里,就得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朋友、资源,坑蒙拐骗,功利心膨胀。在他看来,只要自己有钱,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他们需要的,其实更多的是因为用外在的满足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我一向比较推崇克制自己的欲望,这点上,正是因为知道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需要适当的克制,这点永远适用,一个人不能自律的时候,就需要他律,正是因为这个,所以才有法律,因为道德要求的自律并不能完全达到效果。  人与人之间如何取得互信?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人与人,在不同方面都会存在着差异。外观上,有健全人和残疾人;内在的,有性格的巨大差异。所以,在最初孔孟之道里面叙述的信任,只是对等的人之间的信任,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君子之间,才会有理想化的互信。那君子与小人、常人这三者如何建立起互相的信任呢?小人在于贪图名利,常人知足,君子求心性修为、志向高远,这三者之间的交往,就如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的交往。这点说来,同等的人,最能结交为朋友,君子之间的交往,小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常人之间的无利交往。这三者之间,其实最稳固的是君子之间的交往;最不稳固的就是小人之交,因为小人之间交往本身就因为互相的不信任导致双方各怀鬼胎,很多时候,他们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利益的争夺者,双方的信任,其实只是为了共同利益而生,共同利益没有了,他们的信任也随之终结。  现代社会,很容易会给人一个错觉:这个人对我很好,很关心我,我应该相信他。真实如此么?当你考虑到切身利益的时候,或许就已经改变看法了。在此先谈男女之间的信任:男人贪图女人的容貌,所以男人付出金钱和时间,换来女人的身体,女人贪图异性的金钱,所以付出身体和时间;若只是以做生意的角度来看,等物交换就平淡无奇了,但是,这却是双方缺乏互信现象的最大表现之一。  世界上难道就没有真爱么?这点我肯定不会相信;但是,想得到真爱,就得运用一定的手法和智慧,因为对方不一定确信你就真的爱她,她难道就这样随便对你托付终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见钟情能终老的例子太少了。所以,真爱很多时候就因为种种误会和不信任而终结。最后,发现,能和自己终老的人并不一定就是自己真爱的人,只是,你与这个人,有一定的责任牵连和相对信任。对于爱情,人生的最大悲哀莫过于此!多少人找寻真爱之后发现只是被欺骗而被迫终结,转而转向自我保护,知道这点为什么吗? 其实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双方的互信缺失!在此,我只想说,如果真的爱,就去相信对方,这点需要双方以爱为基础的承诺与彼此信任,还有两个人的自信。。。    再谈生意人之间的互信:做生意也一样,很多人最初贫穷的时候很多朋友,当他发达之后,他反而说知心话的朋友都很少了。这点上,为什么?首先说发达了的这个人,再说他原来贫穷时候的朋友;他的心态分析(先说积极的),依靠自己和朋友帮忙,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当然开始会想到朋友,大家一起欢呼,欢聚之后,发现原来的朋友多很想寻求他的帮助,金钱和物质上的帮助,对他来说,自己才刚刚起步,哪里能一下帮的了这么多人呢?但是这些人当初又关系很好,所以他只能尽力帮能帮的,别的朋友慢慢也就因为他不肯帮忙而离开,而他帮助过的朋友,又有一些纯属欺骗他的钱财,在此,他会由于受到欺骗而转向自我保护,这是对原来朋友的失望和人性的失望(这里,要注意是先有欺骗,之后才会转向自我保护)。    再说自私的人的心态分析:他有钱之后,想到的是继续结交高于他的朋友,把生意做大,(这里,他的功利心虽过于明显,但还是积极的,谁不盼望自己多赚钱而达至成功呢?),他在这里就已经决定会遗弃原来的朋友了,虽然原来是朋友,但是,现在层次不同了,朋友也该替换了,这里已经比较明显的转向于自我保护了(在这里,很可能在没有受到欺骗之间已经转向于自我保护);我在这里只是举的两个相对显象的例子,只是说明生意人与原有朋友的态度,不包括没有涉及利益关系的朋友。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真心的朋友,不论君子与小人。      人与人究竟如何取得互信?前面说过,信任之中,主要因素还是以真和善为本,诚信,以诚换诚,以真换真。说白了,还是欲取先予的原则,多为他人着想与付出,你会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几乎没有人会拒绝别人对他的真心,几乎没有人不会给真心和善意对他的人信任,功利心不能过重,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朋友自然会乐意信任你,其实反过来他们也间接给了你更多的自信。但是人和人不同,获得信任的方式和手法可能大有不同,只能勉励自己,打开心扉,多给予朋友包容与尊重,自然会得到你想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