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等大文豪,最后的命运为什么都那么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4

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了不安的年代,而他们又都是性格耿直、敢说敢做的人,所以说这惺惺相惜的哥俩就“与众不同”了。

他们看不惯世间的阴险狡诈、更看不惯政府官员的尔虞我诈,所以说就间接的把自己逼到了绝路上。

因为那个时候人家都说前路是光明的,但是只有他们这些富有正义感的文豪才能说出前路一片漆黑的真言,于是就相当于背叛了整个社会上层的人,命运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李白曾让高力士给他脱鞋,还故意羞辱当朝妃子,这么不羁的性格就是因为他看不惯朝廷内部的黑暗。

后来李白“水中捞月”不幸淹死,当时不知有多好人拍手叫好呢,就是那么一个变态的社会,叫人倍感无奈。

杜甫的命运更是凄惨,晚年卧病在陋室,无依无靠,一生都在颠沛流离,如果不是国之黑暗,我想他也不会如此的忧伤吧,一个新鬼喊冤旧鬼哭的时代,就别提什么命运了,能活下去就好了!

第2个回答  2018-01-03

李白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诸多古代大文豪留下了很多经典诗词歌赋,既带我领略了穿越世界里的美丽风景、美丽人物,还重新站到历史舞台上去审视其生存、生活的那个久远年代。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些闻名遐迩的大文豪们虽名篇众多,但命运多舛,大多经历了“平凡——辉煌——惨淡”的特殊经历。

“郁郁寡欢的常态,怀才不遇的心态”,这种现状怎么会都落到有才的大文豪身上呢?

究其原因,四个字——自视清高。

濯清涟而不妖

但凡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愿意与不是文人的人打交道。当然,在古代以文辅政的时期,不是文人的人大多数都是“无能”的人(武将除外)。也就是说古时候的文人,大多人都是才人、能人,他们骨子里是不愿意同无思想、无能力的人为伍的。于是,正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文人们不屑于低头,更不愿意献媚,就与拍马溜须、投机钻营之辈彻底决裂,成为了阵敌。

奴才总是讨人喜欢

人,都是有虚荣心的,也是愿意被人追捧的。时间一久,文人们的直言谏言让君主厌烦,加上鼠辈设计陷害,一落千丈、发配边疆必成为文人们的最终归宿。

当然,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大起大落,人生的跌宕起伏,看透了人世,也懂得靠一己之力无力回天的道理,最终很多文人们把心思花在了写诗上,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那么多让我们感到经典、也确实经典的诗词歌赋。

杜甫苏东坡白居易曹植

第3个回答  2018-01-04

古代并不是一个对文人很友好的年代。

那个时候并没有编辑、文人这么一个职位,我们常见的文人大多以一些低端的官职属性存在,他们或是职场不如意,或是情场不如意。总而言之一句话,写诗只不过是在抒情,而不是当作一个工作。

与现代的编辑不同,古代写诗是没有人给你钱的,更不会有公司雇你为其进行宣传,所以在那个年代,诗人大多不受人欢迎,甚至被老百姓成为穷酸书生。

自古文人多惆怅,大概也是由那个年代诞生出来的名言,就拿李白来说吧,李白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人,他写诗也多是因为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一种感情抒发。

古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李白所在的年代恰好是武则天刚刚辞世,天下动荡不安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国家不稳定,最遭罪的就是百姓,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看得到这些流芳百世的大文豪命运坎坷,颠沛流离,但其实在那个年代,百姓们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只不过他们作为比较出名的文人会更显的典型罢了。

像比李白小了十一岁的杜甫,若不是弃官隐居,估计也逃不出战乱的手掌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来自范仲淹的诗句大概说出了大多数文人的心声。因为多情所以惆怅,因为惆怅所以心伤,因为心伤所以心怀天下。

命运不是一定,但遭遇却是必然的,哪怕不是李白杜甫之流,大概也逃不过在坎坷动荡之中失去生命的宿命吧。

再加上不受百姓喜爱,文人的生活或许更加艰难一些。

对了,在这里还要简单的科普一下关于李白的事。

很多人认为李白只是在王者荣耀里面擅长用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剑仙。但其实,真正历史上的李白也是一个善于剑术的人,所以,对于李白的印象,怕是可以从孱弱的书生化作以为威武的剑圣了。

当然,文豪的命运也与他们太心系家国、心系百姓有关,像那些所谓的“反诗”也基本都出自文豪之手,古时候的皇帝都很敏感,你要是在写诗的时候敢于对朝政、对皇上有所评价,那一律视为是反动派,除非你是在赞美,在称赞。

只不过,自古皇帝多昏君,能够真正当得起赞美的也没有几个,而文人虽穷酸但大多倔强,暗讽皇帝官吏的自然不在少数,命运多舛也就理所当然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