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香、电蚊香的危害有哪些?

RT
对年轻人来说,能引起哪些疾病?
我在大学期间,睡上铺,下铺空着的,电蚊香就放在那里;第二天觉得头晕;
我现在患了重病,不知道是否和这有关系?电蚊香是否会影响到神经、关节、软组织等?
谢谢!

夏季来临,不少人喜欢用蚊香或电蚊香驱蚊,殊不知,在驱蚊的同时,蚊香也给你和你的家人带来了危害。有关专家提醒市民,驱蚊尽量采用对人体无害的安全方法,避免蚊香可能带来的危害。

蚊香暗含4类有害物质

据介绍,大多数蚊香的有效成分(0.2%—0.4%)是除虫菊脂杀虫剂,它是从一种丙菊酯的杀虫剂中提取的,99%以上的其他物质是有机填料、黏合剂、染料和其他添加剂,使蚊香可以无焰闷烧。大多数消费者不了解的是,这类蚊香燃烧的烟里含有4类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即超细微粒(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质)、多环芳香烃(PAHs)、羰基化合物(如甲醛和乙醛)和苯。

严重者可引发癌症

点一盘蚊香释放出的超细微粒和烧75—137支香烟的量相同,其释放的超细微粒可以进入并留在肺里,因此,短期内可能引发哮喘,长期则可能引发癌症。

有关专家表示,蚊香释放出的污染物,对人类可能产生很强的中毒反应,加剧哮喘(造成呼吸急促和胸腔疾病)到急性中毒,导致出现呼吸困难、头痛、眼睛痛、感到窒息、发痒、支气管炎、伤风咳嗽、反胃、喉痛和耳痛等现象,更严重的是那些微粒子和气体会被吸入到肺的底部,可能引发癌症。
推荐6种方法安全驱蚊

夏季驱蚊时,最好采用以下6种安全天然的驱蚊方法。

■休息时最好用蚊帐或纱窗把蚊子隔绝在外,因为蚊帐既能避蚊又防风,还可吸附飘落的尘埃、过滤空气,尤其适合儿童,而纱窗可以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同时让有害的烟雾流到室外去。

■使用蚊香、杀虫剂等驱蚊灭蚊,最好选择在室内无人时进行,防止中毒。

■可在卧室内放置几盒揭盖的清凉油和风油精,或摆放一两盆盛开的夜来香、茉莉花、米兰、薄荷或玫瑰等,蚊子会因不堪忍受它们的气味而躲避。

■生吃大蒜、口服维生素B,通过人体生理代谢后从汗液排出体外,也会产生一种蚊子不敢接近的气味。

■可把蚊子滋生和繁殖的地方打扫干净,一般来说,静水和阻塞的水槽都是蚊子繁殖的地方,蚊虫会在静水中产卵并会很快孵化成幼虫,因此,清除房前屋后及室内积水,可有效防止蚊虫的滋生。

■最好使用“电蚊拍”等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灭蚊产品,避免蚊香中毒。如果选用蚊香、杀虫剂、驱避剂等,应尽量选用低毒产品为宜,把危害降到最低,最后说一句,不会影响关节、软组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26
蚊香有两类的:
一:有毒蚊香是以六六六药粉、二二三农药及DDT等化学杀虫剂为原料制成的蚊香,它只能驱散蚊虫,无杀灭作用,但它的姻雾对人体健康有害,经常使用会引起头晕、恶心等中毒现象。
二:安全蚊香则是采用除虫剂等草药制成的,其烟雾能麻痹蚊虫的神经致其死亡,对人体健康无害。
它们的识别方法有以下几种 :
1.看外观:安全蚊香加工精细,色泽均匀,抗折力强,燃点时间在7一8小时左右。如果蚊香表面粗糙,结构松散,有大的颗粒杂质(DDT的结晶体呈细末),容易折断,或者达不到燃点时间,中途就熄灭,可辨别是有毒蚊香。

2.闻香味:中草药、除虫菊蚊香点燃后,烟雾不浓,人可闻到一股自然的清香,没有刺鼻、头晕的感觉;而DDT蚊香在打开包装和燃点过程中,有股樟脑丸的味道,人闻久了感到头晕。

3.从燃点辨别:用火柴燃点蚊香,纯除虫菊蚊香只有黄色的火焰和青白色的烟,而有毒蚊香燃烧时有绿色的火焰并冒黑烟。

4.从蚊香灰辨别:除虫菊蚊香燃点后的灰呈白、灰色;而有毒蚊香的灰却是黑色的。

5.从灭虫效果分析:除虫菊蚊香对蚊子的毒性作用明显,点燃后不易看到蚊子乱飞;而有毒的蚊香点燃后蚊子乱撞,药效不如除虫菊香。 有关电蚊香与盘香的一些问题

电蚊香和盘香各有所长,在价格上,盘香便宜一些,但电蚊香片没有明火更加方便和安全,液体蚊香片价位更高,但因为其更加方便而受到一些市民的欢迎,但从效果看,盘香驱蚊能力要比电蚊香强一些。

很多市民都认为电热蚊香对人体的毒害比传统蚊香要小得多,而据有关专家介绍,实际上电热蚊香和传统盘式蚊香采用驱蚊的原理是同样的,是同样的原材料,盘式、液体、电热蚊香的有效成分都是具有杀虫成分的化学制剂,区别只在于它们的载体不同。因此“无烟蚊香比有烟蚊香危害小、电蚊香比盘式蚊香危害小”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但一些假冒劣质的蚊香中含有六六六粉、雄黄粉等,会使人慢性中毒。

灭蚊用品如何选用?
到超市、商场,各种防蚊用品琳琅满目。那么,盘香、电蚊香、气雾杀虫剂……哪一种效果更好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潘恺友主任医师的回答是:效果都差不多。
防蚊用品在上市前都要经过检测,具体标准为KT50,这是在实验中击倒一半蚊子所需要的时间,标准应为小于等于4分钟。检测发现,盘香、电蚊香、气雾杀虫剂击倒蚊虫所需要的时间其实都差不多。
许多消费者抱怨家里用了防蚊用品,还是有蚊子。潘恺友主任医师指出,要提高驱蚊效果,使用方法很有讲究。
如果你使用盘香,每15平方米就应置放1盘,超过15平方米可多点一盘蚊香,有效时间达7小时以上,蚊香应该放在上风口。在空调密闭的房间中用,效果更佳。
电蚊香,有药剂型和药片型两种。药剂驱蚊器20-40天更换1次药液,比药片型驱蚊器每天换药片来得方便,但药液价格略高于药片。
在10-15平方米的居室内使用药片型电热驱蚊器时,可以将驱蚊药片一剪为三使用,即每天加一小片新的,放在中间,加上前一天使用过的两小片。这样做可充分利用药片中心部位没有蒸发完的驱蚊液成分,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在刚接通驱蚊器的30-60分钟内将房间门窗关闭,则效果更佳。用过的驱蚊片可浸入驱蚊液半小时,取出晾干后就可再次使用。在纱窗上喷洒灭蚊滞留液,喷洒一次,效果可持续一个月,药液也比较便宜。
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达到完全防蚊的目的,蚊子也会有抗药性,所以平常可轮流使用不同的驱蚊或灭蚊用品。

灭蚊产品有毒吗?
很多人在使用这些灭蚊产品时,都会或多或少闻到一些气味,有些人甚至受不了。从产品包装说明上可以看到,一般蚊香的主要成分是右旋丙烯菊酯0.2%,灭蚊气雾剂中,一般主要成分是胺菊酯0.3%,氯菊酯0.1%。望着这些化学名词,大多数消费者都会产生疑惑:这些成分到底是什么,对人体有害吗?
灭蚊产品的主要成分菊酯,是一种能够有效杀死蚊蝇的农药,种类较多,有氯菊酯、胺菊酯、氯氰菊酯等,这些成分都属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可用于防治卫生害虫及其媒介的农药。我国批准卫生杀虫剂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以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农药名单为重要依据,而且还参考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审批非常慎重。菊酯类灭蚊产品对人是安全的。
潘恺友主任医师介绍说,一些人在使用时出现头晕、咽喉疼痛等不适感觉并非是菊酯引起的,而是溶剂造成的。现在运用较广泛的溶剂是煤油和酒精,这两者对人体呼吸道都有刺激作用。
一些不法商人为提高灭蚊效果在煤油溶剂中添加有机磷,如DDV,灭蚊效果提高了,但有机磷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大家在购买时,要先看三号:农药登记号、企业标准号、地方卫生审批号,如果没有这三号,还是不要买。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守注意事项,及时开窗、洗手、远离食物等。
家庭防蚊最好还是用物理方法,安纱窗、挂蚊帐、使用灭蚊灯、电蚊拍,如果实在不行,就选用酒精溶剂的灭蚊产品,老人及婴幼儿呼吸道抵抗力较弱,最好还是保守一些,多用物理方法。

蚊香的使用方法
1、首先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尽量使用电蚊香片或液体蚊香,因为这两种蚊香是药液直接散发,不用借助辅助材料的燃烧,更安全一些。
2、使用蚊香一定要在睡觉前2--3小时使用,如果在睡觉时使用,蚊子还会光顾您2小时,因为只有空气中的药物浓度达到作用的时间是2小时以上。
3、使用蚊香时候,室内空气流动不可过大。

蚊香的购买
正品蚊香(所有卫生杀虫药都一样)的包装标识:1、国家农药登记证号;2、主要成分。正品必须有这两种标识,否则均非正品,(注意某些标识上有消字号,或防疫等字样,不可相信)。

正确购买蚊香的方法:1、不要过分相信广告。2、看标识:重要的是2个标志,A、国家农委的批准文号;B:主要成分。这是区别真假货的标准。
正确使用蚊香的方法:1、尽量不要使用燃烧式盘香,容易因燃烧不充分产生有害物质。2、使用蚊香一定要在睡觉前2小时使用,尽量不要在睡觉时使用(对燃烧式蚊香而言)。3、要知道蚊香是驱赶作用为主,而不是杀灭。4、杀灭蚊子要用喷雾罐杀虫剂,最好用水基的,普通的如非好产品,其发射剂对人有害(某些产品发射剂为苯,二甲苯,氟利昂,而且商品标识都不标注)。

蚊香的成分只有几种,毒性排列(从大到小):有机磷类(敌百虫/毒死蜱/害虫敌)-----氨基甲酸酯类(残杀威/混灭威)----菊酯类(氯氰菊酯/丙炔菊酯/丙烯菊酯/ES生物菊酯)
同时剂型也是关键.液体蚊香>电蚊香片>燃烧盘香.
推荐使用的蚊香:电蚊香;液体蚊香,他们是药液直接散发,没有辅助物。
第2个回答  2015-09-11
蚊香是夏季常用的驱蚊物品,利用点燃或加热后释放杀虫药物达到赶赶蚊子的效果。传统的蚊香分线香和盘香两种,后来又出现液体或固体电蚊香。
1、蚊香的主要成份
蚊香的主要成份含有少量的杀虫农药,包括有机磷类(敌百虫/毒死蜱/害虫敌)、氨基甲酸酯类(残杀威/混灭威)和菊酯类(氯氟醚菊酯/氯氰菊酯/丙炔菊酯/丙烯菊酯/ES生物菊酯)。其中有机磷类毒性最大,菊酯类毒性最弱,为微毒。
早在2004年蚊香和杀虫剂就被列入农药管理范围,对蚊香的毒性作了强制规定。所以蚊香等驱蚊产品是卫生杀虫剂,属于大农药的范畴。这些产品在投入使用之前,除需要取得一般日用品所必备的生产许可号外,还要有农业部门发放的农药登记号及农药生产许可证。按“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我国农药毒性分为五级: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国家规定蚊香产品的毒性级别是低毒级或微毒级。
2、蚊香按农药管理,合理使用基本无害。
大多数蚊香的有效成份是菊酯类杀虫剂,例如主要有效成分“右旋丙烯菊酯”,能够起到驱蚊的作用。蚊香的主要有效成分菊酯类,是国家允许使用的一种低毒高效杀虫剂,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可用于防治卫生害虫及其媒介的农药,在蚊香中有规定的比例。
传统蚊香燃烧的烟雾中含有一些物质,包括细颗粒物(PM2.5),多环芳香烃,羰基化合物(甲醛和乙醛)和苯,虽然可能对人体产生威胁,鉴于含量小,合理使用基本无害。需要注意的是,蚊香的烟雾可能导致过敏反应,诱发哮喘的发作。
建议在15平方米的房间放一盘蚊香。如果在密闭的房间放置超量的蚊香,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恶心、视物模糊、呼吸困难的中毒症状。
3、其他种类的蚊香(如蚊香片、蚊香液)的有效成分也是这种具有微毒性的菊酯类物质。
各种类型蚊香的有效成分和驱蚊原理都是相类似的。例如,电蚊香片的原理是将菊酯类杀虫剂吸附到固体纸片中,利用热气蒸发出菊酯类杀虫剂。液体电蚊香利用虹吸的原理,持续加热释放菊酯杀虫剂。线状或盘状蚊香是利用高温燃烧作用,将杀虫剂缓缓释放到空气中。市场上90%以上的蚊香含有菊酯类杀虫剂,研究显示蚊虫的半数击倒时间在1 .6- 4 .3分钟,2 小时击倒率在73 %- 1 00 %。
4、传统的燃烧蚊香、电蚊香片、蚊香液、驱蚊环,各有优缺点。
传统蚊香是利用高温燃烧作用,杀虫剂均匀分布在蚊香条上,采用逐步加热,杀虫剂挥散均匀,驱杀蚊虫效力稳定。无需电源,价格较便宜。盘香的载体是碳粉、木屑等,产生烟雾。在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传统蚊香使用方便,驱蚊效果好,实际使用量非常大, 特别是在居室空间较大,不密闭的农村,并且适合放置在阳台和室外。
固体和液体电蚊香,药液直接散发,没有辅助物,污染较小,适合室内使用。固体电蚊香一般药效可维持6-8小时,缺点是刚使用时药效良好,但4-5小时之后,杀虫剂挥发殆尽,药效变差,防蚊效果变弱。适用于相对密闭的家庭居室内使用。使用后的纸基仍有20%-30%杀虫剂残余,失去驱杀蚊虫的作用,造成浪费,也污染环境。
液体电蚊香持续加热释放杀虫剂物质,可以连续长时间使用,甚至可定时释放。使用过程中,杀虫剂分解率约为30%-35%,使用后在芯棒上有5%-10%的杀虫残余,这些损失,都大大降低杀虫剂的利用率,造成浪费,污染环境。
驱蚊手环是一种散发香气的具有驱蚊功效的手环,采用硅胶结合柠檬香茅、薰衣草、丁香等植物精油调和而成。驱蚊效果有限,佩戴时注意皮肤过敏。
5、针对各类人群,正确地使用上述的几种蚊香。
对于婴幼儿、孕妇和患有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建议使用蚊帐,安装纱窗、纱门和用扑打的物理方法杀灭蚊子。如果开放和空间较大的场所,适合传统的线状或盘状蚊香;家庭居室适合固体或液体的电蚊香。为了安全起见,点燃的蚊香最好不要放在头部附近,以减少烟雾的吸入。傍晚时分、天黑前是使用蚊香的好时机,使用时门窗紧闭,人及宠物都要离开,之后再开窗通风。
蚊香是有微毒的,但是合理使用的话基本无害,不管是传统蚊香还是电蚊香,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第3个回答  2009-08-26
蚊香之主要成份为亚列宁.
电蚊香之主要成份为普亚灭宁
主要用途为:(1) 作为一般家庭去除苍蝇及蚊子的杀虫剂用。(2) 用于对人类有影响的虱类的防治相当有效。(3) 对于家蝇防治和除虫菊精 一样有效,但对蟑螂及其它昆虫的防治效力则较差。
蚊香和电蚊香片二者之主要成分是除虫菊酯类,一般而言,对人体毒性甚低,但常因不当的使用方式,例如在密闭空间中停留过久,而引起严重症状,例如:因为刺激粘膜引起咳嗽、流鼻涕、流鼻水、鼻塞、喉咙刺痛,若有过敏反应者则会产生打喷嚏、喘鸣、呼吸困难、呼吸短促、胸闷、胸痛、空气管痉挛等过敏性肺炎症状,甚至引起口、咽喉黏膜肿胀或过敏性休克。因此,可别为怕蚊子叮咬,而在不通风的房间内点蚊香、电蚊香念书或睡觉等。对于制造亚列宁的工作人员而言:如果工人本身已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气喘,吸入亚列宁后可能因亚列宁的过敏作用使病情恶化。工作人员如果本身已有皮肤病,对于亚列宁的危害作用会更明显;所以任何工作人员如果有上述情况,必须先作进一步的医疗及检查。总括而言,有慢性呼吸性系统疾病的人 (尤其是气喘),如果吸入亚列宁,可能因其敏感性增加的性质而使症状恶化。亚列宁也可能导致过敏性的皮肤炎,如果病人本身已有皮肤方面的疾病,更容易受亚列宁的影响。至于电蚊香需吃下一百片才会发生中毒的现象,少量时则无需担心。误食大量时,需催吐。
第4个回答  2009-08-26
电热蚊香和传统蚊香一样都是具有低毒的驱蚊产品。各种蚊香产品中的有效药物成分通常是0.2%—0.4%的除虫菊酯,它毒性较低,对人危害非常小,绝大多数人使用时都不会有异常的反应。但一些假冒劣质的蚊香中含有六六六粉、雄黄粉等,会使人慢性中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