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全食科学家的最新发现 科研成果

详细的资料 要准确的 ~ ~
靠,一楼那位朋友
不回答也别跟这说风凉话啊。

日食,又作日蚀,是一种天文现象,指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地球前方,因此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所以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
日食是相当罕见的现象,在四种日食中较罕见的是日全食,因为唯有在月球的本影投影在地球表面时,在该区域的人才能够观测到日食。日全食是一种相当壮丽的自然景象,所以时常吸引许多游客特地到海外去观赏日全食的景象。例如,在1999年发生在欧洲的日全食,吸引了非常多观光客特地前去观赏,也有旅行社推出专门为这些游客设计的行程。
古时,人类缺乏天文学知识,以为日食是肇因于天狗食日,或象征灾难的降临,而在日食时举行仪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日食的这层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抛弃。
上一次发生在中国的日全食发生于2009年7月22日,而下一次将会于2035年9月2日在我国北方发生,时长1分29秒。
世界范围内下次日全食将于2010年7月11日和2012年在智利复活节岛附近出现
日食和月食的“季节”。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但因太阳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
日、月食的发生必须是新月和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这个界限就叫做“食限”。计算表明,对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对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2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0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月食发生。
由于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有两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和月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
太阳每天在黄道上向东移动约1度,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度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度运行到黄道和白道交点以东的18度,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对于月食而言,它的食限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个食季就只有24天。
日食的一个食季是36天,这个天数比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29.53还要长。因此在一个日食的食季内必定会发生一次日食,也可能发生两次日食。一年之中有两个日食食季,所以在一年之内至少有两次日食发生,也可能有四次日食发生(如果每个食季中都包含两个朔日的话)。
月食的一个食季为24天,这个天数比一个朔望月的平均天数29.53天还要短。因此在月食的一个食季内可能包含一个望月,也可能没有望月在内,也就是说,在这个食季内可能有一次月食发生,也可能连一次月食也不会发生。一年之中月食的食季也是有两个;”所以在一年之中,可能有两次月食发生,也可能连一次月食也不会发生。
一年之中,日、月食的次数最多时可以达到六次,即四次日食和两次月食.但是实际上有时候一年之中的日、月食次数可以多达七次,即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如1935年就曾发生过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将来的2160年也会是这样;1917年和1982年就曾发生过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那么,为什么一年之内的日、月食会多达七次呢?
这是由于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黄道和白道的交点会不断地沿着黄道从东向西移动,每年约移动20度,这个方向与太阳沿黄道运行的方向相反,因此太阳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交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这个间隔叫“食年”)比一年(365.2422天)要短,只有346.62天,要约少19天。这样就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年365.2422天之内,包含了两个完整的食季和一个不完整的食季。比方说第一个食季开始1月初,那么经过346.62天一个食年之后,第三个食季就会在同一年的12月中旬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发生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另一种情况是一年365.2422天之内,包含了两个不完整的食季(一个在年头,一个在年尾)和一个完整的食季,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发生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
并不是所有的日食现象都能称作日全食,其中全环食最容易被误认作日全食:
日偏食:中国史书上称“日有食之,不尽如勾”,造成日偏食的原因是因为观测者落在月球的半影区中,观测者会看见一部分的太阳被月球的阴影遮盖,但另一部分仍继续发光。太阳和月球只有部分重合,依据两者中心的视距离远近(太阳被月球遮盖的最大直径)来衡量食的大小。通常日偏食是伴随着其他食相发生,如日全食。但某些日食只可能是日偏食(不伴随其他食相),因为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太远,只有半影碰到地球表面。
日环食:当月球处于远地点时,月球的本影锥不能到达地球;到达地球的是由本影锥延长出的伪本影锥。此时月球的视直径略小于太阳。因此,这时太阳边缘的光球仍可见,形成一环绕在月球阴影周围的亮环。(在环食区之外,所见的食相是偏食)
全环食:全环食只发生在地球表面与月球本影尖端非常接近,或月球与地球表面的距离和月本影的长度很接近的情形下。由于地球为球体之关系,而本影影锥接触地球时为日全食(常为在食带中间),在食带两端由于影锥未能接触地球,致只能有伪本影到达地球之下,所看到的是日环食。所以,当全环食发生时,随着地月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先后出现环食→全食→环食。全环食发生机率甚少,最近的一次在2005年4月8日。
一年中日、月食最少有两次,而且这两次都是日食;
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会发生(如1980年);
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例如1935年),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 1982年)。
一般说来,最常见的情况是一年中有四次日、月食:两次日食和两次月食。
上面这些情况只是对全地球来说的。至于对地球的某个地点而言,一年内能看到日、月食的机会就要少得多。
另外,从上面的数字来看,一年中日食发生的次数比月食发生的次数多,但实际上人们却往往看到月食的次数比看到日食的次数多。这是由于月食发生时,背着太阳的那半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以看到;而在日食发生时,月亮的影锥只扫过地球上一个狭窄的地带,只有在这部分地区的人才能看到日食。1961年3月2日夜里发生的月食,在我国、整个亚洲以及欧洲地区都可以看到。而1968年9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在我国只有新疆的部分地区可以看到全食,在北京只能看到日偏食,而在上海,什么也看不到。这次2009年的日食,是500年一次,在上海,杭州等地都可观看
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亮绕地球的公转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也具有其循环的周期性。
早在古代,巴比伦人根据对日食和月食的长期统计,发现了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有一个223个朔望月的周期。这个223个朔望月的周期便被称为“沙罗周期”,“沙罗”就是重复的意思。
223个朔望月等于6585.3天(223×29.530588),即18年零11.3天,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有5个闰年,那就是18年零10.3天。在这段时间内,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的相对位置在经常改变着,而经过一个沙罗周期之后,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差不多又回到原来相对的位置,因此便会出现同上一次情况相类似的日、月食,但见食的地点会有所变化,这里就不再细述了。
在我国汉代也发现日、月食具有一个135个朔望月的周期。135个朔望月等于3986.6天,约等于11年少31天,也就是说日、月食每过11年少31天重复发生一次。这个循环周期记载在汉代的“三统历”中,因此也称为“三统历周期”。
此外,人们还发现日、月食还有其他的循环周期。比如以358个朔望月为周期的纽康周期(合29年少20日),以235个朔望月为周期的米顿周期(合19年)等等,但这些周期都是非常粗略的,只能粗略地推算出日、月食发生的日期,并不能确定日、月食发生的准确时刻,食分的大小和见食的地区。准确的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以及交食情况,需要经过专门的严格推算,这已经是属于相当专门的历书天文学中“食论”的研究范围了。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就担负着日、月食预报的工作。
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日全食之所以受重视,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天文观测价值巨大。
日食,特别是日全食:是人们认识太阳的极好机会。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太阳,只是它的光球部分,光球外面的太阳大气的两个重要的层次—色球层和日冕,都淹没在光球的明亮光辉之中。色球层是太阳大气中的中层,它是在光球之上厚约2000千米的一层;在太阳外面,还包围着温度极高(百万摄氏度)但却十分稀薄的等离子体,延伸的范围比太阳本身还大好几倍,这叫做日冕。日冕的光度只有太阳本身的百万分之一,平常它完全隐藏在地球大气散射光造成的蓝色天幕里。日全食时,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球圆面,在漆黑的天空背景上,相继显现出红色的色球和银白色的日冕,科学工作者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条件下,观测色球和日冕,并拍摄色球、日冕的照片和光谱图,从而研究有关太阳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例如在1868年8月18日的日全食观测中,法国的天文学家让桑拍摄了日饵的光谱,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氦”,这个元素一直在过了二十多年之后,才由英国的化学家雷姆素在地球上找到。
日食可以为研究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提供良好的机会。太阳和地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太阳上产生强烈的活动时,它所发出的远紫外线、X 射线、微粒辐射等都会增强,能使地球的磁场、电离层发生扰动,并产生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效应,如磁暴、极光扰动、短波通讯中断等。在日全食时,由于月亮逐渐遮掩日面上的各种辐射源,从而引起各种地球物理现象发生变化,因此日全食时进行各种有关的地球物理效应的观测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且已成为日全食观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观测和研究日全食,还有助于研究有关天文、物理方面的许多课题,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可以寻找近日星和水星轨道以内的行星;可以测定星光从太阳附近通过时的弯曲,从而检验广义相对论,可以研究引力的性质等等。
此外,日食对研究日食发生时的气象变化、生物反应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做出的,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机会才行。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 一次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爱因斯坦1915年发表了在当时看来是极其难懂、也极 其难以置信的广义相对论,这种理论预言光线在巨大的引力场中会拐弯。人类能接触到的最强的引力 场就是太阳,可是太阳本身发出很强的光,远处的微弱星光在经过太阳附近时是不是拐弯了,根本看不出来。但如果发生日全食,挡住太阳光,就可以测量出来光线拐没拐弯、拐了多大的弯。机会在1919年出现 了,但全食带在南大西洋上,很遥远,也很艰苦。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带着一支热情和好奇心极强的观测 队出发了。观测结果与爱因斯坦事先计算的结果十分吻合,从此相对论得到世人的承认。
“天赐良机,勿失‘天机’。”7月22日,对于我国500年一遇的观测日全食的良好“天机”,国内天文学家们都如此感叹。这是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其掩食带之宽、时间之长、经过地区人口之多,实属罕见。 然而在关注最佳观测点、观测设备等消息时,您是否也知道日全食最基本的一些知识?
古代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出现日全食的自然现象时,无知的人们就会敲锣打鼓,想要赶走把太阳吞噬的“怪物”,直至日食结束为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7

科研成果只有中科院,和其他少数国家机构才有全部的资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没有掌握很多内容.只找到了新闻,希望能帮到你.

日全食观测暨国际学术会议首场报告会酒泉举行 

 2008日全食观测暨国际学术会议首场报告会举行

  “天赐良机”的科研与科普平台

 酒泉日报讯(记者 朱师良 裴菊萍 实习生 魏文青 胡贝尔)7月29日,以太阳磁场、日冕与空间天气为主题的2008日全食观测暨国际学术会议在酒泉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加强太阳物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为参加此次日全食国际会议的各国专家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报告会上,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延本作了题为《中国古代日食观测》的报告。报告阐述了中国日全食最早的记载以及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等内容。之后,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方成,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洪起,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日本国立天文台研究员樱井隆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太阳空间望远镜的科学目标》、《中国太阳空间望远镜研制进展》、《与空间项目相关的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日出卫星的填充因子研究》的学术报告。

  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国内的120多名天文专家参加了此次日全食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以日全食为主题,从太阳物理学的太阳物理和空间科学等方面展开了学术讨论。

  各国专家在幻灯的配合下解说自己的科研成果,与会者则就展示的相关理论,向研究者进行提问和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洪起说,此次学术交流会的举办对国际国内太阳物理及空间太阳望远镜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稿源:酒泉日报]

[编辑:李冬梅] 

网站是http://special.gscn.com.cn/html/rqsbd/9_528.html

谢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8-07
2008/2009日全食观测- 科学家发现:金星远古时期曾有海洋火山爆发
金星快车宇宙飞船最新成像技术显示火星远古时期存在着海洋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日前,科学家对金星南半球的最新成像显示,金星过去非常像地球,其表面火山活动较频繁,拥有海洋。

这一成像包括了数千张单个图片,是欧洲宇航局“金星快车号”宇宙飞船记录了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之间的拍摄照片,这是天文学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金星非常类似于地球的体积,并且为什么金星的进化过程会如此与众不同。

由于金星覆盖着云层,正常的摄像仪无法看到其表面,但是金星快车号使用特殊的红外线波长能够看穿云层。虽然之前曾使用雷达系统探测到金星表面高清晰地图成像,但金星快车是首颗产生地形绘图成像的绕轨道运行的太空飞船,并暗示着金星岩石的化学成份。

最新勘测数据与之前的猜测数据相一致,金星的高地平原曾是远古大陆,曾被海洋所环绕着,其水份可能被蒸发进入到太空,高地平原是由于远古时期火山活跃性形成的。德国明斯特大学尼尔斯-穆勒(Nils Muller)负责此次金星地形绘制,他说:“这并不是充分的证据,但它与我们之前的猜测相符。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金星高地平原的岩石与其他区域存在很大的差异。”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体存在的关键性要素,虽然目前我们没有发现金星表面过去和当前存在生物性的证据,但一些天文学家猜测金星的云层可能孕育着一些微生细菌类生物。金星表面的岩石看上去与众不同是由于大量的红外线光辐射进入太空,由于发射率等材料特性,不同的表面在红外波长范围内辐射不同数量的热量。

上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探测器8次着陆金星,都登陆于远离南半球高地平原的区域,其着陆点仅发现类似玄武岩的岩石。这项最新成像地形图研究揭示金星Phoebe和Alpha Regio高原的岩石在颜色上很淡,比金星上大多数岩石形成的年代更久远一些。在地球上,像这样的淡颜色岩石通常都是花岗岩,可形成大陆结构。

花岗岩是由玄武岩构成的远古岩石形成的,通过大陆结构变化而形成,这一进程就是板块构造。水分子结合玄武岩形成花岗岩,然后通过火山爆发进行岩石成份再混合。穆勒说:“如果金星表面存在着花岗岩,那么在远古时期金星一定存在着海洋和板块构造过程。”

科学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星表面的水分都蒸发进入太空,但其表面的火山活动性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红外线观测对于温度条件非常敏感,但是在所有的观测图像中仅发现温差范围在3-20摄氏度之间,这种温差状况可能是由于活跃岩浆流动形成的。

目前,穆勒并未排除当前金星表面存在火山活跃性的可能,他说:“金星是一颗较大的行星,其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能够将其表面加热,它应当具有像地球一样的火山活跃度。”在金星一些地区具有黑色岩石,这暗示着远古曾有火山活跃的迹象。

同时,科学家猜测远古时期和当前火山活跃性是否是堵塞金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

(来源:腾讯科技)

************************************************************

英文原文:
第3个回答  2009-08-11
科研成果只有中科院,和其他少数国家机构才有全部的资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没有掌握很多内容.只找到了新闻,希望能帮到你.

日全食观测暨国际学术会议首场报告会酒泉举行
2008日全食观测暨国际学术会议首场报告会举行

“天赐良机”的科研与科普平台

酒泉日报讯(记者 朱师良 裴菊萍 实习生 魏文青 胡贝尔)7月29日,以太阳磁场、日冕与空间天气为主题的2008日全食观测暨国际学术会议在酒泉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加强太阳物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为参加此次日全食国际会议的各国专家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报告会上,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延本作了题为《中国古代日食观测》的报告。报告阐述了中国日全食最早的记载以及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等内容。之后,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方成,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洪起,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日本国立天文台研究员樱井隆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太阳空间望远镜的科学目标》、《中国太阳空间望远镜研制进展》、《与空间项目相关的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日出卫星的填充因子研究》的学术报告。

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国内的120多名天文专家参加了此次日全食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以日全食为主题,从太阳物理学的太阳物理和空间科学等方面展开了学术讨论。

各国专家在幻灯的配合下解说自己的科研成果,与会者则就展示的相关理论,向研究者进行提问和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张洪起说,此次学术交流会的举办对国际国内太阳物理及空间太阳望远镜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008/2009日全食观测- 科学家发现:金星远古时期曾有海洋火山爆发
金星快车宇宙飞船最新成像技术显示火星远古时期存在着海洋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日前,科学家对金星南半球的最新成像显示,金星过去非常像地球,其表面火山活动较频繁,拥有海洋。

这一成像包括了数千张单个图片,是欧洲宇航局“金星快车号”宇宙飞船记录了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之间的拍摄照片,这是天文学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金星非常类似于地球的体积,并且为什么金星的进化过程会如此与众不同。

由于金星覆盖着云层,正常的摄像仪无法看到其表面,但是金星快车号使用特殊的红外线波长能够看穿云层。虽然之前曾使用雷达系统探测到金星表面高清晰地图成像,但金星快车是首颗产生地形绘图成像的绕轨道运行的太空飞船,并暗示着金星岩石的化学成份。

最新勘测数据与之前的猜测数据相一致,金星的高地平原曾是远古大陆,曾被海洋所环绕着,其水份可能被蒸发进入到太空,高地平原是由于远古时期火山活跃性形成的。德国明斯特大学尼尔斯-穆勒(Nils Muller)负责此次金星地形绘制,他说:“这并不是充分的证据,但它与我们之前的猜测相符。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金星高地平原的岩石与其他区域存在很大的差异。”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体存在的关键性要素,虽然目前我们没有发现金星表面过去和当前存在生物性的证据,但一些天文学家猜测金星的云层可能孕育着一些微生细菌类生物。金星表面的岩石看上去与众不同是由于大量的红外线光辐射进入太空,由于发射率等材料特性,不同的表面在红外波长范围内辐射不同数量的热量。

上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探测器8次着陆金星,都登陆于远离南半球高地平原的区域,其着陆点仅发现类似玄武岩的岩石。这项最新成像地形图研究揭示金星Phoebe和Alpha Regio高原的岩石在颜色上很淡,比金星上大多数岩石形成的年代更久远一些。在地球上,像这样的淡颜色岩石通常都是花岗岩,可形成大陆结构。

花岗岩是由玄武岩构成的远古岩石形成的,通过大陆结构变化而形成,这一进程就是板块构造。水分子结合玄武岩形成花岗岩,然后通过火山爆发进行岩石成份再混合。穆勒说:“如果金星表面存在着花岗岩,那么在远古时期金星一定存在着海洋和板块构造过程。”

科学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星表面的水分都蒸发进入太空,但其表面的火山活动性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红外线观测对于温度条件非常敏感,但是在所有的观测图像中仅发现温差范围在3-20摄氏度之间,这种温差状况可能是由于活跃岩浆流动形成的。

目前,穆勒并未排除当前金星表面存在火山活跃性的可能,他说:“金星是一颗较大的行星,其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能够将其表面加热,它应当具有像地球一样的火山活跃度。”在金星一些地区具有黑色岩石,这暗示着远古曾有火山活跃的迹象。

同时,科学家猜测远古时期和当前火山活跃性是否是堵塞金星大气层的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
第4个回答  2009-08-12
日食是月球绕地球旋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就会形成“日食”现象。
日食又分为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日全食的发生是因为太阳靠近月球轨道与地球轨道的的一个交点,而同时月球在距此点的最近的点上。发生日环食是因为太阳靠近月球轨道与地球轨道的的一个交点,而同时月球在距此点的最远的点上。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被月球阴影外侧的半影覆盖的地区,所见到的太阳的一部分被月球挡住,就是日偏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