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限时】历史上经典战役,第一步决定成败

历史上有什么经典的战役,是因为第一部没有成功导致全盘皆输的?(是整个战略分好几步,第一步决定全局)
或者有什么有关兵法方面的名言,是强调整个战役中开篇的重要性的
1楼,我讲的是:整个战略分好几步,第一步决定全局
2楼,基本没有沾边
=================
继续等高人,持续加分中!只有一个小时了
================
淝水之战有点接近,但是不够典型。【整个战略分好几步,第一步决定全局
】继续最加20分,求高人!
===============
战争只是个例子,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讲一个道理:【第一步很重要】,所以需要个典型的战争事例,继续加分20分

淮海战役就是开局输,最后满盘皆输的一个经典。
请看全过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劣势装备的60万人民解放军战胜了优势装备的80万国民党军,夺取了战役的全胜。斯大林高度评价这一战役的胜利,曾在记事本上写下了“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在毛泽东、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一系列作战方针指导下,总前委正确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筹帷幄,灵活用兵,显示出了高超的战争指导方略。相形见绌,反观在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其高层决策集团军事指导方略昏庸,组织指挥盲乱,结果损失了5个兵团22个军,共计55.5万余人,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本文就双方胜败的军事原因,提出几点粗浅的分析。

一、总前委全局在胸,正确贯彻军委南线决战决心,国民党军方略迟疑不定,百万大军进退维谷解放军在战略全局下行动,坚定、灵活地贯彻军委的作战方针。当时,从全国战局看,战略决战形势已逐渐成熟。毛泽东和军委当机立断,争得先着,毅然在东北发起辽沈战役,接着,南线又发起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打响以前军委制定的作战方针,只是准备先在南线歼灭徐州集团主力一部,尔后设想由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再打几个大仗大量歼灭敌人,将敌打到江边固守。11月7日,华野首长侦悉刘峙集团可能有实施总退却征候并向军委报告,军委即于当日致电中野、华野,表述了扩大战役规模的决心。9日,毛泽东、军委做出按敌可能退却的估计截断其退路,“歼敌主力于徐州附近”的作战部署,修改了原定方案。总前委成立后,正确领会、把握中央的战略决战思想,从战场客观形势出发,把握这一有利决战时机,在尔后的战役实施过程中,积极向军委提出建议,使战役在首战黄百韬兵团告捷后,向徐、蚌方向发展,实现了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体现了总前委贯彻军委战略指导方针的坚定、灵活。

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解放军即将开始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则众说纷坛,迟迟拿不出决策方略。最高决策者蒋介石,在守徐还是守淮的决策上长时间犹豫不决。当他发觉华东野战军有出苏北、中原野战军有攻郑州的企图时,即于10月24日令刘峙集团“巩固徐州而确保之”。10月30日,国防部长何应钦又召开军事会议匆忙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准备将刘峙集团主力撤退淮河南岸占领阵地。但是,这一计划墨迹未干,11月4日蒋介石又改变初衷,决定以刘峙集团的70万大军分别配置在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确保交通,拱卫宁沪。当蒋介石的这一最后决心传达到前线将领时,解放军发起的强大攻势已经开始。由于蒋介石在作战指导方针的确立上优柔寡断,迟疑不决,使兵力处于优势地位的国民党军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刘峙、白崇禧两大集团百万大军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

二、解放军指挥员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国民党军将领不得其人,战场决策和指挥一片混乱毛泽东曾对当年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领导同志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这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是对总前委因情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作战决策,灵活机动地调整作战计划,高度施展作战指挥艺术的充分肯定。如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时,黄维兵团东援向徐、蚌接近。由于邱、李两兵团始终背靠徐州老巢,解放军无法达成将其分割包围,而刘峙又惧解放军先歼较弱的李延年兵团令其急速南逃。在此情况下,总前委适时向军委提出了打黄维的建议,军委立即批复:完全同意。总前委及时调整计划,将第二阶段作战目标准确地指向黄维兵团,并制定了周密的保障措施,在黄百韬兵团被歼后的第二天,即迅速达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从而适应了新的变化了的情况。

总前委遵照毛主席“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指示,在完成攻占宿县,斩断国民党军中枢部署,将刘峙重兵集团分隔之后,又在每一个战场上将其强大兵团肢解为若干孤立部分,不让他们靠拢会合,尔后逐次转用优势兵力运用“攻济打援”的战法,予以歼灭性打击。由于解放军指战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灵活、正确的战法,使得每一阶段的作战,都增大了解放军之优势,扩大了国民党军之劣势。直至使蒋介石长期进行内战的赌本输尽,其中包括国民党自诩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第18军两大“主力”。

在淮海战役前,有人提出要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来徐统一指挥,但蒋介石等人害怕白崇禧的权力过大,尾大不掉,难于控制,乃决心用忠实可靠的刘峙为徐州“剿总”。刘峙,同僚们当面称他为“福将”,背后骂他为“蠢猪”。战役发起后刘峙对错综复杂的战场情况无法判清,无能指挥。11月8日,解放军山东兵团乘张克侠部起义、黄百韬兵团未过运河之机,迅速南下。他惊慌失措,令曹八集附近的李弥兵团向徐州龟缩,使黄兵团失去掩护而遭解放军合围。10日,蒋介石企图以主力在运河以西,徐州以东与解放军决战,他又错误地判断情况,电告蒋介石:“徐州以西之共军,尚有强大力量,企图为牵制邱兵团,策应其东兵团之作战,我军基本方针,应采取攻势防御。”其实这时徐州以西只有解放军主力的一部分,是他听信邱清泉的谎报军情,消极避战而做出的错误决策。蒋介石当即批评他的作战方针过于消极,令其按国防部的方针实行,他才于12日集中兵力向东攻击。可是这又一个2天时间的拖延,解放军不仅完成了对黄兵团的合围,而且形成了以大部分力量打援的大纵深阻击阵地。

高级指挥官如此,其他指挥官又是如何呢?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徐州撤退时,他违抗命令提前两天撤出掩护部队,致使杜聿明集团的后尾人员和物资全部为解放军俘获。邱清泉兵团是徐州会战的骨干力量,但邱为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由于国民党军将领之间充满着矛盾,他们争权逐利,拉帮结派,以邻为壑,排斥异己,作战中不可能实施良好的协同。当黄百韬兵团陷人重围岌岌可危之际,刘峙不积极派兵援救,却令邱清泉兵团坚守黄口,使李弥、孙元良两兵团向徐州收缩,图谋自保,在蒋介石再三严令催促下,方以龟行速度东进,7天爬行不过5公里。

三、解放军准确把握决战的时机,正确选择歼敌的目标,作战样式灵活,国民党军战役布势开局即不利,随后决策均告失算,部队行动屡战屡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全国的军事形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解放军由数量上长期处于劣势转变为优势。毛泽东审时度势,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做出在长江以北地区与敌进行大规模决战的决策,并在原定战役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从而揭开了解放军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战略决战的序幕。

淮海战役首战歼敌的目标选择,对全局关系甚大。11月7日起黄百韬兵团开始由新安镇地区西撤,当时该兵团翼侧暴露,位置突出孤立,作战地区南北均为解放区,解放军有群众支援,可以进行南北夹击,是一个首歼的理想目标。为此,山东兵团主力于11月11日截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协同华野主力6个纵队,将该敌包围于碾庄地区,并于11月22日攻克碾庄,全歼该敌,取得了首战胜利。随后我军果断地将战役第二阶段的铁拳打在黄维身上。因为该敌虽有4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余人,是三路之敌中的强敌,但其远道疲惫,脱离后方,孤军深入,处于运动之中。于是解放军集中主力在双堆集地区包围并全歼了黄维兵团,创造了淮海战役中数敌并进,选歼强敌的光辉范例。淮海战役歼敌目标中,解决杜聿明集团,是战役全局中各个歼敌最有特色的一步棋。此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实现战略攻击意图,稳住平津地区之敌,以防惊弓之鸟南逃西窜,待解放军达成战略意图后即攻而取之。这不仅在战略上有效地配合了平津战役,而且使战役最终目标的实现始终处于稳妥有把握的前提之下,从而保证了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

采取灵活作战样式,是淮海战役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解放军对密集之敌,敢于割裂合围;对增援进攻之敌,快速迂回包围;对逃窜之敌,全力追击合围而歼之。实现了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徐州倾巢西逃之杜聿明集团于永城地区的战役企划,宣告了淮海战役的圆满胜利。

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开始时的战役布势,正如其华中“剿总”第三处处长覃弋明对白崇禧所分析的,是“打不得,退不得,守不得”。当华野已集中兵力在鲁南和鲁西南完成战略展开,随时可发动大规模攻势时,国民党军仍是以徐州为中心进行“一点两线”部署,既不能造势,又不能应战,开局就成了死棋。战役过程中,解放军正是抓住他们这种部署上的弱点,进行各个截击的。首先,解放军切断了右翼黄百韬兵团与徐州之间、两淮与连云港之间的联系。这样,徐州右臂被斩断,中间段及左臂也只好龟缩到徐州一点,动弹不得。尤其是解放军攻克宿县,津浦线南段徐蚌之间被切断后,刘邓大军一部紧跟黄维兵团之后,主力于宿县蒙城间布下强大阻击阵地,国民党军投入淮海战场的全部兵力也就在劫难逃了。

国民党军对淮海战役的战场情况,始终如同蹲在暗室里,追踪决策一错再错,主要表现在蒋介石的三次变更决心,乃至全盘皆输。蒋介石的首次变更决心,使黄百韬兵团遭歼。10月30日,确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可是到11月8日蒋介石改为“在徐州以东、运河以西与共军决战”。由于受张克侠部起义的震动和“解放军各路大军合围徐州”战报的迷惑,他不是乘解放军山东兵团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未完全合拢时,当即以就近的李弥兵团实施掩护,令黄兵团集中兵力迅速突围,反而要黄兵团死守碾庄,等邱、李兵团东调,从而使黄兵团失去了突围的机会,成为蒋介石错误决策的第一个牺牲品。

蒋介石的第二次变更决心,黄维兵团覆灭。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解放军已迅速转用兵力,以中野7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以华野北集团的8个纵队和南集团的5个纵队,南北阻击,防止国民党军会师。此时,蒋介石幻想不增加兵力,南北对进,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可是到27日,一连三日屡攻屡挫,方知自己的决策错误。于28日召开军事会议,同意杜聿明牺牲黄维兵团,以掩护徐州3个兵团退逃到淮河南岸,完全改变了“打通徐蚌,三路会师”的原案,使已经陷入重围的黄维兵团在掩护杜部的撤逃中,越陷越深,终至全军覆没。

蒋介石三变决心,全部垮台。解放军12月1日发现杜部放弃徐州向西南逃窜,乃调整部署,以主力转入追击,蒋却被这一战略运动所迷惑,令向南退逃中的杜部向濉溪口方向攻击,协同李延年兵团趁共军分离之际各个击破,以解黄维兵团之围。杜慑于蒋的命令,违心地调头向濉溪口方向攻击,被追上来的解放军主力所包围,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四、解放军上下同心,人民支持,无惧无畏,国民党军大势已去,军队精神颓废,成了强弩之末年秋,解放战争进人第三年后,特别是解放军发起秋季攻势后,辽沈战役和济南、郑州等战役的节节胜利,使全国的整个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在双方营垒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深刻的影响。在毛泽东、中共中央发出的“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伟大号令的鼓舞下,全军将士积极求战,英勇杀敌。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抱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念,坚信中共中央、毛泽东的英明领导和总前委的正确指挥,上级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斗志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为了追击敌人,部队不畏艰苦,昼夜兼程,忍饥挨渴,一夜行军140里;为了攻击敌人,部队不怕牺牲,冒着枪林弹雨跳进刺骨的寒水中,搭起了“人桥”。为了获得战役的胜利,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前方打仗,后方支援,在这样大兵团的作战中,始终保证了前线的大量供应,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09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段话就说明了在作战之前,必须进行周密准备和谋划的重要性。作战前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策划,是很难取得最终胜利的。

历史上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战例。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东晋军队临危不乱,利用前秦统治者苻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前秦军队战术部署上的不当而大获全胜,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中国出现南北大分裂的历史局面。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氐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公元357年,苻坚自立为前秦天王。对内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治理朝政,推行一系列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加强军力的积极措施,有效地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对外他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初步统一了北方地区。

苻坚被军事上的胜利冲昏了自己的头脑,全然不顾国内繁荣背后蕴藏的矛盾与危机,执着于率军踏平江南,以图一统天下。公元383年8月,苻坚不顾众臣的强烈反对,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之战,极大挫伤了秦军的士气。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淝水之战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苻坚无视国内的现实国情和身边众臣的竭力反对,在没有充分战争准备的情况下,贸然进行“南征”,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迈出了错误的一步,这也为“淝水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第2个回答  2009-09-12
1武王伐纣,纣王用奴隶做士兵,最后士兵倒戈。
2途岛战役美军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0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日本海军从此走向了失败。为了掩护自己的惨败,避免挫伤部队的士气,6月10日日本电台播放了响亮的海军曲,并宣称日本已“成为太平洋上的最强国。”当惨败的舰队疲惫不堪地回到驻地时,东京竟举行灯笼游行以庆祝胜利。美国海军首脑事后评价道:“中途岛战斗是日本海军350年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的败仗。它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同时,此战还给日军高层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这一痛苦的回忆直到二战结束一直挥之不去,使他们再也无法对战局做出清晰的判断。
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塞缪尔·E·莫里森把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称之为“情报的胜利”。美国海军提前发觉日本海军的计划,是日本海军失利的唯一最主要的原因。但许多军事家认为:日本海军坚持以战列舰作为海战决战的决定性力量,把航空母舰当做辅助性力量使用,忽略了航空兵力的作用是导致失败的最终结果。
日本海军计划最明显的失误是分散部署兵力,联合舰队各部队在相隔很远的距离上单独作战,而美国海军最大限度的集中部署兵力。联合舰队的优势被削弱了。日军计划另一个失误是,进攻中途岛本来是诱使敌舰队决战,可却给航空母舰套上支持占领中途岛的任务,并一相情愿的认为在中途岛受到攻击以前,敌舰队不会离开其基地。日军侦察搜索计划同样不利。最后导致南云遇到进退维谷的难题和来回换装鱼雷、炸弹的尴尬局面
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日军仅剩大型航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此次海战的特点是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在舰炮射程之外,以舰载航空兵实施突击。日军失败的原因是过高估计己方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同时在两个战役方向作战,兵力分散;情况判断错误,认为美国航空母舰来不及向战区集结;通信技术落后,缺乏周密的海上侦察,直至关键时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舰的位置;战场指挥不当,决心多变。美军获胜的原因是掌握日军进攻企图,及时集结兵力待机;在鱼雷机大部损失的情况下,轰炸机连续俯冲轰炸,导致日军鱼雷机连机带雷爆炸,航空母舰被彻底摧毁
第3个回答  2009-09-09
中途岛战役:
途岛战役美军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0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日本海军从此走向了失败。为了掩护自己的惨败,避免挫伤部队的士气,6月10日日本电台播放了响亮的海军曲,并宣称日本已“成为太平洋上的最强国。”当惨败的舰队疲惫不堪地回到驻地时,东京竟举行灯笼游行以庆祝胜利。美国海军首脑事后评价道:“中途岛战斗是日本海军350年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的败仗。它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同时,此战还给日军高层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这一痛苦的回忆直到二战结束一直挥之不去,使他们再也无法对战局做出清晰的判断。
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塞缪尔·E·莫里森把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称之为“情报的胜利”。美国海军提前发觉日本海军的计划,是日本海军失利的唯一最主要的原因。但许多军事家认为:日本海军坚持以战列舰作为海战决战的决定性力量,把航空母舰当做辅助性力量使用,忽略了航空兵力的作用是导致失败的最终结果。
日本海军计划最明显的失误是分散部署兵力,联合舰队各部队在相隔很远的距离上单独作战,而美国海军最大限度的集中部署兵力。联合舰队的优势被削弱了。日军计划另一个失误是,进攻中途岛本来是诱使敌舰队决战,可却给航空母舰套上支持占领中途岛的任务,并一相情愿的认为在中途岛受到攻击以前,敌舰队不会离开其基地。日军侦察搜索计划同样不利。最后导致南云遇到进退维谷的难题和来回换装鱼雷、炸弹的尴尬局面。
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日军仅剩大型航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此次海战的特点是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在舰炮射程之外,以舰载航空兵实施突击。日军失败的原因是过高估计己方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同时在两个战役方向作战,兵力分散;情况判断错误,认为美国航空母舰来不及向战区集结;通信技术落后,缺乏周密的海上侦察,直至关键时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舰的位置;战场指挥不当,决心多变。美军获胜的原因是掌握日军进攻企图,及时集结兵力待机;在鱼雷机大部损失的情况下,轰炸机连续俯冲轰炸,导致日军鱼雷机连机带雷爆炸,航空母舰被彻底摧毁。
第4个回答  2009-09-09
胜利的
百团大战,八路军主动出击,给以日本人重创。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的出色埋伏,使得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还有就是经典的赤壁之战,孙吴的第一步联合就是他们胜利的基础。
……
失败的
最著名的当属拿破仑在俄国失利,他的第一步没有考虑到俄国的气候环境而强行进攻就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现在能想起的就是这些,如果不够我再想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