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入门:5分钟读懂光圈是什么?光圈大小和景深的关系

如题所述

光圈是镜头内一个控制孔径大小的组件,由数个光圈叶片所组成,主要用来调节进光量(光线进入相机的量)。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的散景也就越多越明显;而光圈越小、景深越深时,则散景较少教不明显,所以景深和散景其实是一样的概念。

相信学摄影的你们一定听过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ISO但可能对其原理和应用不太熟悉。走路不带风建议大家可先参考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ISO感光度。

一、光圈是什么?

1、浅谈光圈

光圈是镜头内一个控制孔径大小的组件,由数个光圈叶片所组成,主要用来调节进光量(光线进入相机的量)。当其他参数不变情况下,调大光圈会使进入相机的光变多,进而使得照片变得更亮;缩小光圈则相反,会使得照片变得更暗。

更具体来说,光圈的作用原理和人的瞳孔十分相似,为了应付不同光线和不同的视觉环境,人的瞳孔在艳阳下会缩小以避免不适、黑暗中会放大以获取更大的进光量;光圈亦是如此,因此大家才会说「大光圈有更好的夜拍能力」。

光圈越大→开孔越大→进光量越大→照片越亮

光圈越小→开孔越小→进光量越小→照片越暗

2、光圈的结构

光圈是由光圈叶片所构成的,通过这些光圈叶片的开度来控制光圈的大小。一般来说,光圈叶片越多,除了有越高的精度外、也越能实现正圆形的光圈孔洞。目前主流镜头一般都具备5-9片的光圈叶片。

那么光圈叶片的多少对于实际拍摄有什么影响吗?越多的叶片所围出的光圈越圆,此时所呈现的散景也会较为圆润滑顺;反之,叶片越少则越容易有多边形的散景(如下图右上,散景为7边形)。也因此较高阶的镜头都会特别强调其叶片数量有9片或以上的原因。

3、光圈数值和曝光

一般而言我们会以f/值来表示光圈的大小,比如说f/1,f/1.4,f/2,f/2.8,f/4,f/5.6,f/8,f/11,f/16,f/ 22。(另外,除了f/值外,光圈还会有其他表示方式,如F2.8、f2.8、1:2.8,其代表的意义都市f/2.8)。

至于f/值的公式或由来并不重要(有兴趣可参考段落5,但大家务必知道的是「数字越小代表光圈越大」,所以f/2.8的光圈比f/8还要更大的。至于大多少呢?2倍、3倍、还是2.85倍呢?其实都不是,正确答案是8倍。怎么知道的呢?

因此,当所有参数和环境都一样时,使用f/4的光圈会比使用f/2.8的光圈还要暗一倍(进光量少了一半),如果要获得f/2.8一样的曝光度,需要将快门时间增加一倍、或是将感光度提高一倍;同理,今天如果要利用光圈将f/4的照片亮度再减一级,自然也就会知道要将光圈调至f/5.6而非f/2.8或f/8。

f/值越小→光圈越大→照片越亮

f/值越大→光圈越小→照片越暗

二、光圈和景深的关系

光圈和景深的关系

了解光圈的基本原理后,再来要来谈谈光圈在摄影上的应用,其中与光圈最密切相关的就是景深。相信大家应该常常听到「大光圈浅景深、小光圈深景深」的概念,究竟什么是景深呢?

1、景深是什么?

一般我们在拍照时,除了拍摄的主体外,通常还会有背景和前景,主角为女孩①,背景和前景则分别为树木②和小狗③。今天当相机对焦完成之后,对焦点的前后范围中,影像清晰的深度有多少,我们就称之为景深。状况(1)的清晰范围较广,我们便会说该图片的景深比较深;而状况(2)的清晰范围较窄,我们便会说该图片的景深比较浅。

从实际的范例图片中也可以看出,景深越深能看清楚的范围也就越大,反之,景深越浅则清楚范围则越窄。

2、光圈、景深、散景的关系

我们将对焦位置设定于绿色框框处(无尾熊),而分别测试在大光圈f/2.8以及小光圈f/8.0下的实拍结果。大家可以从前景(深色烛台)和背景(远方厨具)的虚化程度发现,大光圈下的清晰范围较小,有较浅的景深,而小光圈下的清晰范围较大,有较深的景深。

另外,除了深、浅景深这种名词外,我们还将这种「对焦点范围外、那些虚化、朦胧的成像」叫做散景。也就是说,当今天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的散景也就越多越明显;而光圈越小、景深越深时,则散景较少教不明显,所以景深和散景其实是一样的概念。

光圈越大(f/值越小)→画面清晰范围越窄→景深越浅(散景多)

光圈越小(f/值越大)→画面清晰范围越广→景深越深(散景少)

大光圈浅景深、小光圈深景深

3、大、小光圈的优缺点和使用时机?

既然知道基本原理和景深应用了,那么具体什么时候要用大光圈、什么时候使用小光圈呢?

下表是带风以概略方式比较大小光圈的优缺点,以及其适合使用的场景。但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并非大光圈只适合拍人像、小光圈只适合拍风景,一切还是得根据拍照当下的环境,还有身为摄影师的你想表达的画面为主,所以千万不要被这些概念给限制了想像力。

4、光圈越小画质越好?

如同前面所述,使用镜头的最大光圈时,其画质表现通常不是最优异的,一般都会需要缩2-3级才会来到镜头的最佳光圈,也就是说缩小光圈有助于提升照片整体的表现,而通常来说镜头的最佳光圈都会介于f/5.6-f/11这个范围内(并非绝对)。但如果是高阶镜头,即使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画质表现仍然非常优异,虽然锐利且可用,但仍然不是最佳光圈。

既然如此,只要将镜头的光圈缩到最小就可以有最好的画质吗?其实不然,由于物理光学的绕射现象,当光圈过小时(如f/22),照片反而会不够锐利、有些朦胧模糊的现象。所以当大家在拍风景照时,切记不要为了较深的景深而无限缩小光圈,最好还是将光圈控制在最佳光圈范围内!

三、镜头光圈怎么看?

知道光圈的使用技巧和应用后,我们又该如何知道自己手边的镜头有多大的光圈?又或者买镜头时该怎么辨别光圈大小呢?

1、什么是最大光圈?

镜头有分定焦镜和变焦镜,顾名思义,定焦镜头只有单一且固定的焦距(如24mm,35mm, 50mm,85mm等),每次使用不同焦距只能换另一颗镜头;而变焦镜则与之相对应,是可以灵活变换焦距的(如24-70mm,70-200mm等),只要使用的焦距在该镜头的范围内,都可以自由变焦而不用换镜头。

那既然变焦镜听起来这么方便好用,那为何还会需要定焦镜呢?

这是因为定焦镜的光学设计相对单纯简单,不仅光学组件用的较少、更易于优化所以有更好的画质表现、最重要的是光圈通常能做的更大;而变焦镜则与之相反,复杂光学设计使得光圈通常无法做到很大(通常f/2.8),有些甚至还会随着焦距变大,光圈随之缩小。所以我们究竟该怎么读光圈的大小呢?以下用实例说明。

2、什么是恒定光圈?

难道变焦镜的光圈一定只能随着焦距变化而缩小吗?没有固定光圈的变焦镜吗?答案是有的,就是所谓的恒定光圈变焦镜。由于要在变焦环境下保持光圈不变,通常恒定光圈变焦镜的价格和重量体积会较高,例如各家厂牌常见的大三元镜头清一色都是f/2.8恒定光圈的镜头。这类镜头又该怎么读呢?

四、光圈怎么调?

想要调整光圈,首先要先有台可以手动控制光圈、快门、ISO的相机(单反、微单、类单都可)。接着将相机设定为手动模式或光圈优先模式,如此一来便可以调整光圈的大小。至于这些模式的功能是什么,带风也会再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讲解相机4大模式(PASMMode)的差异、以及其适合的使用时机。

五、光圈级数的计算和原理

该段落会详细介绍光圈f/值背后的数学原理。该段落对学习摄影本身并无直接帮助、甚至有些枯燥,大家若不感兴趣可以跳过、不用特别去理解。但若大家和带风一样是个好奇宝宝,相信本段落可以让你更明白其数字背后的物理意义哦!

1、f/值的定义?

光圈f值=镜头焦距mm/光圈直径

举例:f/2.8的镜头,在24mm焦距下,其光圈直径约8.6mm;同理70mm焦距下,光圈直径则为25mm

所以从光圈的定义可以知道,为什么越长焦的镜头,其光圈很少做到f/2.8或甚至更大,这是因为光圈直径将会变得非常大,不仅会牺牲镜头的重量和体积、其造价也会非常昂贵。也因此我们在市面上可以看到200mm、顶多400mm还会有f/2.8的光圈,但几乎没看过800mm/ 1200mm有f/2.8甚至f/4的光圈。

另外,由定义也可以得知,由于光圈直径(光圈大小)和f/值呈现倒数反比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何f/值越小而光圈越大。同样焦距下(eg50mm):光圈越大的镜头,体积和重量就会越大。同样光圈下(egf/2.8):焦距越长的镜头,体积和重量就会越大。

2、为什么亮度增减一倍,f/值非倍数增减?

如同第一段所述,若要将亮度提高一倍,光圈需要上升一级,使进光亮增高一倍。但为什么光圈上升一级,其f/值不是以倍数方式下降呢?让我们回到进光亮及f/值的定义开始吧!

进光量∝光圈面积=π×(光圈半径)^2说明:光经过光圈后进入相机,所以进光量会受到光圈的面积大小影响(∝为成正比的意思)光圈f值=镜头焦距mm/光圈直径→光圈直径=镜头焦距mm/光圈f值光圈面积=π×(光圈半径)^2=π×(镜头焦距mm/光圈f值/2)^2

说明:光圈半径=光圈直径/2

总结:进光量∝光圈面积∝(镜头焦距mm/光圈f值)^2

所以在相同焦距下,进光量若要提高一倍(×2),f值需要变为原本的(1/√2)倍。这也是为什么光圈级数的排序为f/1,f/1.4,f/2,f/2.8,f/4,f/5.6,/8,f/11,f/16,f/2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