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对联文化

请问谁有这样的资料啊,急求啊

经常赏联、写联、评联、赠联,扩大影响范围,参加、介绍、了解、宣传有关对联(展览及征联)等活动即可!

在可允许、成熟的条件下,可以推广到校园开对联写作欣赏课程,还有政府可以大力提倡这个属于中国的国粹文化!

—— 以下给你参考学校对联教学的:

关注对联教学 弘扬传统文化
福建莆田八中 朱金花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 ,每逢盛大庆典,悲伤祭奠,我们均能看到它的身影,或能渲染一种喜庆欢乐的氛围,或能增添一种悲凉的气氛。总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近几年,它也经常作为高考的考试热点,引起人们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它除了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外,还可以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学生要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要求。是一个典型的综合知识考点,因此,要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
一、高考语文对联试题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四套之中,都创造性的设置了一个对联题的考查,这是当年试题的一个新亮点。四卷均出在了第24题,赋分四分,代替了句式仿写、句式变换、句式排序等传统题型,以撰写春联形式出现,内容紧贴时代脉搏。这是一道典型的以能力命意的试题,又是传统语文考题的一种回归。
全国卷之一试题: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春晖盈大地__参考答案:正气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__参考答案:勤劳可兴家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参考答案: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全国卷之二:
第一题:扫千年旧习_____参考答案:树一代新风
祖国江山好_____参考答案:大地气象新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参考答案: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全国卷之三:
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_______参考答案:祖国日日新
②满园春色好_______参考答案:神州面貌新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参考答案: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全国卷之四:
第一题:处处春光好_______参考答案:家家气象新
一代园丁乐 _______参考答案:九州桃李荣
第二题: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参考答案: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从公布的试卷分析来看,学生对对子的能力还相当脆弱,失分严重,经不起考查。或许是同学们对对联相关知识的陌生有关系,有必要熟稔对联的常识问题,或许平时教学活动对其关注不够也是一个方面。
2005年高考对联题增加了横批,例如福建卷:
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4分)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横批:振兴中华
解题思路: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我们根据所给的上联,结合平日所学的对偶知识,考虑词性、内容、字数,一一去对,如“华夏儿女”应对“炎黄子孙”、“文武双全”应对“德才兼备”,这样下联应该不难对出。横批是对上下联的概括总结。
二、结合语文教学对联
乍看起来,对联这一文体在浩翰如云的传统文学中,是再简约不过的了,它短小,精练,易学易会,应用方便,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春联、婚联之类,似乎持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尝试。其实不然。形式的简短,只是就表象而言,若论及对联的创作理论及艺术手法,并不比诗歌简单。对联和格律诗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对联只有上下两句,而格律诗就不只两句了,对联在精练程度上比格律诗要求的还要高,因此联语中的水份是很少的。一副好的对联,不但要做到语言精练、对仗精巧、意象精深,还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把对联融入语文课,是对语文知识的延伸,结合语文教学对联,是训练语文基本功的一个扎实可行的好办法。教学实践证明,这既是必要的举措,也是可行的办法。
1、举办对联知识讲座
我们可以开设第二课堂,举办对联知识讲座,让学生把握对联常识: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上联和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仄起平收(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律诗中的颈联、颔联都是对仗工整的对联。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均是对仗工整的对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下联两两相对,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仄起平收。
2、鉴赏古今对联故事
名联佳对,浩如烟海。在众多的佳联妙对中,从思想艺术两 方面鉴赏,既开拓阅读的视野,又激发同学们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也为其在欣赏我国这份独特而珍贵的文学遗产上有所帮助。
比如: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众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又如: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 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击破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趣话对联故事,每有奇思妙想,每有锦口绣心,每有诙谐大智。咏吟之间,每有妙语连珠,玩味再三,却生想见其风采之愿。愿同学们再三咏之,跃跃有创作之想,体味如此,可得其境矣。
3、开展有奖征联比赛
去年我校举行以“八荣八耻”为话题的征联比赛,揭晓后,我发现不少同学写的对联很有创意,比如:

明荣耻宏扬真善美浩然正气 历览前贤,善恶分明方立世
知礼仪唾弃假大空污秽邪行 纵观今秀,耻辱泾渭始为人
于国于家于己于人无愧,荣也
为钱为利为财为色有辱,耻矣
我把获奖对联拿到课堂公布时,同学们兴味盎然,跃跃欲试,本来不敢尝试的艺术居然被人创造出来了,于是动起笔开始构思,比较有味 的作品相继产生了。比如:
遵八荣,一身正气 为民服务流芳千古
知八耻,两袖清风 卖国求荣遗臭万年
明耻知荣鸿鹄志 明耻知荣传佳话
孝亲敬老栋梁才 孝亲敬老扬美名
从此以后,同学们对对联的兴趣浓了,创作的热情有了,于是我就有计划地把对联引进语文课堂,同时引导大家关注并收集各地婚联、商店门联、祝寿寿联等,提高同学的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
4、巧用对联导入新课
未成曲调先有情。每节新课都要有一个好的导语,既激发兴趣,又导入新课。我们可以收集一些名人对联介绍作者,比如:
鲁迅(陈毅题联)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取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蒲松龄(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诸葛亮(成都武侯祠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李白(刘昌俊题江油李白纪念馆联)
视富贵如浮云,飘然去国尤恋园
挟奔流到大海,遽尔停杯再举杯
也可以巧出上联设置悬念,比如我在教《项链》一文时,检查预习拟出上联:一夜风流丢项链。要求同学根据小说情节对出下联,预习好的同学积极思考,有的脱口而出:十年辛酸赔青春。还有的同学恍然大悟,妙哉,语文课。布置课后作业时,同学要求对对联,居然写出更精彩的对联:
一夜风流项链成锁链
十年艰辛娇容变愁容
我想,既然对联已从容地走进高考中考的试卷中,语文老师应自觉关注对联教学,因为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的使命,对联是语文,不能排除于语文课之外。语文老师应大胆进行尝试并敢于借鉴对课教学的方法,把对联融入语文中进行教学,既宏扬传统文化,又提高语文素质,同时传统的对联教学也会出现新局面。

参考资料:http://www.pt8z.com/jyz/yuwen/shownews.asp?newsid=55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13
经常赏联、写联、评联、赠联,扩大影响范围,参加、介绍、了解、宣传有关对联(展览及征联)等活动即可! 在可允许、成熟的条件下,可以推广到校园开对联写作欣赏课程,还有政府可以大力提倡这个属于中国的国粹文化! —— 以下给你参考学校对联教学的: 关注对联教学 弘扬传统文化福建莆田八中 朱金花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 ,每逢盛大庆典,悲伤祭奠,我们均能看到它的身影,或能渲染一种喜庆欢乐的氛围,或能增添一种悲凉的气氛。总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近几年,它也经常作为高考的考试热点,引起人们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它除了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外,还可以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应用能力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