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将军山上的将军指的哪位

青州市将军山上的将军指的哪位

  青州市将军山上的将军指的明朝抗倭名将邢玠。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四月二十五日,明朝廷在北京午门外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七年援朝抗倭,邢玠率明军凯旋,这是倾国大事,百官云集,场面壮观。十年不临朝的明神宗,也圣驾亲临,接受百官朝贺。邢玠加封太子太保。
出身寒门 道义传家
  邢玠,字搢伯,别号菎田,官至兵部尚书。接受记者采访的邢其典是邢氏家族后人,他的家中珍藏着当年邢玠主修的家谱。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邢玠出生于青州一户普通人家。“所居近山,比屋悬釜”,仅有“瘠田数亩”。虽然家境清贫,但邢玠父母却是德高义重之人。
  邢玠之父名邢镔,生性侠义,平时喜欢议论纲常名节,嫉恶如仇。他看到丑恶之人、丑恶之事,“辄赭颧颊,涌气面”,必当面痛斥并使之收敛才罢休。他仗义疏财,喜欢接济人,毫不在乎钱财。虽然读书不多,但喜欢与读书人来往。由于他的品行,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曾有一伙强盗骚扰乡里,邢镔单枪匹马来到强盗寨中挑战,以计谋吓退盗贼。
  邢镔37岁时,意外染疾身亡。他临终前说:“做人处世,惟有与人为善最为重要;与人交往,宁可自己吃亏,不可让别人吃亏。”邢玠对父亲的遗言,“泣而书之”。
  父亲去世后,“诸强宗悍邻,侧目虎视”,一些轻狎豪暴子弟,也时常欺凌孤儿寡母,但邢玠母亲郑氏不与他们计较。尽管家境贫寒,但照样接济遇到困难的亲戚。邢玠父母合葬《墓志铭》现藏于青州博物馆,其上记载,一个叫赵忠的穷人因缴不起赋税被迫卖女儿卖妻子,邢玠母亲不忍看其惨状,用自己仅有的储蓄钱为之补缴赋税,赎回妻女。
  家中贫穷,母亲摘下耳环、头簪为儿子请老师。邢玠在父母的熏陶下,晨耕暮读,读书非常刻苦,加之天资聪颖,在府学读书期间成绩卓越。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山东乡试在济南举行,青州邢玠中举人。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邢玠考中进士,授密云县知县。临行,母亲嘱咐儿子四个字:“缓刑宽税”。
平土司之乱 兵不血刃
  在今将军山南侧,有一座将军亭,是后人为纪念邢玠而修建。亭上题写对联:晨耕暮读太淑女红铸名令,西抚东征柱国戍边望藩邦。寥寥数字,记述了邢玠从家教成长,到转战边陲的人生轨迹。
  邢玠进入仕途后,先后任密云知县、甘肃巡抚、山西右布政使、大同巡抚、南京兵部右侍郎总督川贵军务等职。这些职务多在边陲,既管民,又统军,需要文武全才。西抚东征,邢玠文武兼备,很好地履行了职责。
  明中后期,边事纷起。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朝廷任命邢玠为川贵总督,率军平叛土司之乱。邢玠至蜀后,并没有仓促进剿,而是全面分析叛乱发生的原因。这场由土司内部矛盾引发的叛乱,邢玠“以剿促勘”、“阳剿阴抚”,并采取“震以雷霆之威,谕以丹青之信”的措施。
  他首先陈重兵于阵前,造成大兵压境的强大威慑力,使四川播州土司杨应龙意识到“待剿即祸重”。随后邢玠开以大信,“龙来当待以不死,否者国家悬万金购尔头。若早为计,吾不而欺也。”这样,邢玠恩威并举、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这场长达三年的叛乱,使朝野上下刮目相看。
平倭挽狂澜 有死无二
  明朝初期,日本国失意的武士、浪人组成海盗队伍,经常到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史称“倭寇”。明朝对倭寇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斗争。
  到16世纪末期,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为转移国内矛盾,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的对外扩张军事侵略计划。明政府为确保自身安全,开始援朝抗倭战争。在《邢玠生平纪略》一书序言中,记述了邢阶在这场战争中立下的卓越功勋。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二月,明朝任命邢玠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兼粮道经略,全面负责援朝战争。
  邢玠上任之初,内外形势严峻。由于此前中日和谈,明政府将大批部队调回国内休整,日军突然发动袭击,令明政府猝不及防,节节败退。面对复杂的形势,邢玠作为东征主帅,指挥镇定自若,在朝廷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公既至军中,标剑登坛乃誓曰,必破倭,有死无二。”邢玠一到朝鲜,就目标明确地表明自己坚决的立场,鼓舞士气,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邢玠迅速稳定了朝鲜战场的形势。他积极筹备兵力、增备水军、加强防御、完善后勤。他高居战略指挥中枢,善用兵法,统筹谋略,巧寻战机,体现了高度的指挥水准。更为难得是,邢玠积极地穿针引线,在皇帝、政府、将领、朝鲜各方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协作的关系,结成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达到了高度的军权统一。
  邢玠统军奋战一年,扭转了战争被动局面。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十一月,明军誓师汉城,组织反攻。日军见大势已去,加藤清正率先逃跑。中朝联军在南海展开阻截。十一月十九日凌晨,战斗在露梁一带海面打响。中朝将士勇往直前,击沉日军战舰五百余艘,日军大败,水军覆没,浮尸上万。露梁大捷,结束了历时七年的日本侵略战争。
朝鲜建生祠 积劳之重臣
  “东海静波,藩邦再造!”朝鲜国王李昖回到汉城王宫,感激涕零。
  为了纪念抗倭战争的胜利,在汉城建大报坛以志不忘。国王李昖求得经略邢玠画像,在王京太平馆以西,为邢玠建立生祠。国王亲书“再造藩邦”四字谒之。
  邢玠从汉城一路归来,看到朝鲜经历七年战乱,满目疮痍,百业凋敝。他上疏建议,将义州等仓所遗军粮米豆12万石,留于朝鲜,以赈民生。万历皇帝同意了上述建议。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四月二十五日,邢玠凯旋,万历皇帝以盛大仪式接见归国将领。邢玠率领四位总兵叩拜、献俘。闰四月初八,皇帝为东征胜利,向全国颁发诏书,通告平倭的缘由和经过,并宣示“诸凡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
  邢玠长期戍边,鞍马劳顿,六十岁过后仍披坚执锐。征尘未洗,又受命镇守辽东。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二月初三,皇帝命邢玠以太子太保特进光禄大夫、柱国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虑及八十岁老母孀居在堂,邢玠屡次请求归养侍母,皇帝不允许。直至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万历皇帝下诏:“南京兵部尚书邢玠应准休致,以全晚节。”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二月十五日,邢玠73岁,殁于家。临终遗疏数千言,涉及破党、用人、发帑、罢税。次年,万历皇帝下诏,赐邢玠少保兼太子太保,南京兵部尚书邢玠祭葬如例。邢玠“历任四十年,强半在边方。益所谓积劳之臣也。播事则议抚,东事则议战,虽功效不同,而其谋略为世所重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06
赵连成, 青州城城东,距城四十里之遥,有一村庄叫老鸹窝。这名真怪,因何取如此之名呢?说来话长。
明朝洪武年间,山东大旱数年,禾苗颗粒无收,坡里的草根,都被饥民挖尽充饥。当时的统治者,非但不体恤民苦,为了巩固政权,依然在山东一域进行残酷镇压,杀人无数。死多少人?无法计算。如果用“饿殍遍野,户户哭声”来描绘,远不能写出实况。那时我们山东各地,曾出现过不少无人区、稀人区。于是,洪武爷大举迁民,大批山西人来山东落地生根,繁衍至今。如果查查族谱,不少人家记载来自“山西省洪桐县大树底下老鸹窝。”
山西省洪洞县是否有个老鸹窝村?否。其实,这些移民也并非尽为洪洞县人,,当年山西移民的办事机构设在洪洞县,署衙的院落里有一株巨大的槐树,那槐树的枝端挑着一个老鸹窝。移民的后裔们,为了纪念自己的族根,便通称为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人了。
这罢山西老鸹窝的典故,再讲我们青州的老鸹窝村。青州的老鸹窝村,并不比山西老鸹村晚。青州老鸹窝有一宗赵姓,还是从山西老鸹窝迁来的呢!
青州的老鸹窝村,是一方宝地。洪武大旱之年,此地依然草木茂盛,白扬树排排,树冠苍翠蔽日,吸引的鸟雀云集。什么鸟?花喜鹊,俗名老鸹。有多少老鸹?数不清。只见它们落在杨树冠上,那杨树随即化为鸟树,压得枝条颤颤欲折。每逢黄昏,群鸟齐鸣,噪声能闻数里。此处原有几处农家,,村人将喜鹊视为神鸟,从来无人伤害它们,与它们结成好朋友。这些鸟,不但在高树上筑巢,后来竟到农户家搭窝。村民的屋顶上、羊圈里、牛棚中,到处可见老鸹窝巢。你信否?有的老鸹,竟将窝巢建在农户的窗户上、磨顶上呢。
有一家农户,在牛棚中放个箩筐,筐里有一只老母鸡正在孵小鸡。有两只老鸹偏来与母鸡争窝。那鸡鸟打架的奇景,可有意思呢!老鸹一翅子窜下,向老母鸡进击,“鸹鸹”长鸣,那母鸡扑扇着翅子回击,“咯咯咯”急叫,那刚壳的小雏鸡,吓得“叽叽叽,叽叽叽”“咯咯咯”、“叽叽叽”的响声,闹了好长一段时间。那户主全家,不但不去驱赶它们,反而跪在地上,向斗得正酣的鸡鸟磕头不止。何者?这有一说,就是: 鸡不离舍富贵留,
喜鹊争窝喜将来。 闲话叙过,再转正题。这个村里,赵姓人家居多,都是一些憨厚、勤劳农家。其中有户寡母孤儿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清苦惨淡。这个孤儿,名连成,字登峰,其意为“学业连成,即将登峰”。这连成,性至憨,人极孝。他身高八尺有佘,生得虎背熊腰,臂力惊人,他自幼习喜武,不爱文,传说曾得神人密传技艺,拳能打斑额猛虎,箭能射百步之杨。他有柄祖传宝刀,刀锋一直未开,却能削铁如泥。当年奉行校场选仕,赵连成自信中武举似囊中取物,中武状元自不在话下。
爱新氏人入住中原,诸多规章,仍袭用前朝旧制,为了“以汉制汉”,也重用不少汉人。青州有两门显户,虽俱为汉族,其官却都达极品。尤其有一老儿,竟是阁老、国老一身兼。他老来带职归里颐养,其地位之高,势力之大,自是能撼驼山而动云门。那些知府、参将小吏,在他在手中,岂不似玩物一般,谁敢有违他之心意?
州府一级,有两个主要官吏,即文知府、武参将。这武场选仕,主考官员自然是参将。每逢选武之年,青州府一域武士,云集于青州教场,对对相较,层层筛选,最后推举一名,参加更高一级筛选。武士们纵有天大武艺,一旦在本府都场落败,武举、武状元自是化为泡影。
有一年教场选武,经过激烈争斗后,教场上只余下益都的赵连城与临朐的冯有艺两个武士。那归乡国老是临朐人,有艺是其同宗。这有艺在拳脚上虽然也有两手,致胜的原因却非因武艺超群。他所逢对手,俱不敢与他动真功夫,唯恐触怒国老而惹祸上身。赵连成是憨厚之士,向不看他人眼色行事。当他与有艺较技时,手下丝毫不容情。较技结果,这有艺竟成无艺,场场俱都落败,教场筛选结果,明明是赵连成胜,那参将却不当场明令结局,竟鸣锣打道回参将府去。参将府在何处?即在而今的参府街上。参府街由来,即因那街上当年有一座参将府。过了几日,青州府贴出公文,青州向上推举武士,不是赵连成,而是冯有艺。
冯有艺能被选中,又岂因只是他是阁老本家?据内幕人透露,他曾经给那参将一把用纯金打制的金炳夜尿壶。此事被域内一谢秀才得知,曾写过两名评咏诗。诗曰:
贪官多带臊气味,
是是非非一尿壶。 赵连成闻知青州武选公文,自是怒从胆里生,气冲斗牛星。他暗中发誓,要刀劈参将,以泄怒气,亦解民愤。
我国古代,青州城内有两座文庙,一座县文庙,在而今青州宾馆一带,一座府文庙,即而今城里人民影院一址。文庙,即供奉文王之庙宇。文王是谁?文王即孔子,古代帝王御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文庙即至圣文宣王庙之称。这府文庙原为太虚宫,大明洪武五年改建为柴禾市街,南及文庙街。庙门前有两座高大三石坊,左坊题“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右坊题“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石坊后为“棂星门”,“棂星门”后方为正门“大成门”。庙院高墙环绕,墙为红色,黄瓷瓦封顶。庙门内有一泮池,池上也有拱桥。穿过拱桥,左有名宦祠,右有乡贤祠,正北为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内中央,孔圣人端坐,神态安然,气宇非凡,子路、颜回等八大弟子分列两旁。明初,山东处署布政司设在青州。因此,青州府文庙中的大成殿殿宇特别高大,巍峨肃穆,金碧辉煌,仅次于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应该述及,青州府文庙的大成门前有一对雄狮踞守,庙门广大高耸,与而今从电视上看到的孔府大门近似。
满人得势建国,为了维护他们至高统治,从上到下依然尊孔,州府官员每月初一、十五例行赴府文庙叩拜。当时例规,拜庙要在天亮之前,天明则为不敬。拜庙时文武有序,必是文先而武后,文、武不得相会。为表至诚,拜庙之人,文不准乘轿,武不准骑马,皆需徒步往返。
赵连成杀参将,选在某月初一。他何以选初一?初一无月,黎明前又是最黑暗一刻,便于刺杀行事。这一天,他白日潜入城中,至夜藏身于文庙前石狮子之后,手握宝刀,露宿待旦,只等:满腔怒火化银辉,
锋闪刀落斩仇颅。 有言曰:“好人不长寿,祸害寿长存。”赵连成没有错误,却偏偏落个错杀。
贪财好色,是官爷们的通病。这两种毛病,那员参将尤甚。别看他已半百,近不娶个小妾入门,参将对她百般疼爱,视如牚上明珠,终日相拥,蜜似的不舍。可是自从那金尿壶到手,参将对小妾却冷淡了不少。他常常把玩金壶,不去理睬那个小妾。小妾心下不满,擦眼抺泪,悠悠问道:“这个臊东西,比俺还珍贵吗?”
那参将也不遐思,随口言道:“那还用说,没用它,哪来你?”
小妾闻言,“嗨”的一声长叹,将身子一扭,蒙头睡去。
那参将看苗头不对,怕得罪了小妾,赶忙将她搬过来,与她温存了一番,才将那小妾哄得破涕而笑,安然睡去。
待小妾睡去后,参将依然抱着金壶把玩个不休,长夜不眠。
这夜阴云密布,室外伸手不见五指,无法观星看时辰。他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急匆匆穿戴好,领着随从,抬着祭品,摸黑赶往文庙,长驱入庙祭拜。他是个武官,行事匆匆,内心对这孔老儿并没有多少敬意,草草拜完,便匆匆返回。当时的青州知府,与那员参将比起来,还算清廉些。赵连成只想杀参将,并不想杀知府。知府先拜庙,这是惯例。赵连成以为先来拜的必是知府,因夜里无法分辨为谁,便将这参将轻易的放走了。
参将来拜时,连成心内倒沉得住气,躲在石狮后动也不动,闭目养神,蓄精待发。过了一会儿,又有一拨人前来拜庙。那拨人尚未来到眼前,赵连成早已怒火上冲。他闪身跃出,向前一纵,将宝刀一挥,向行在前面第一个人头上砍去。“喀嚓”,那颗头颅被砍下; “卟嗵”,那段尸身倒于地上。可怜那一任并不太坏的知府,糊里糊涂的做了贪参将的替死鬼,岂不冤哉乎也!
那一夜,赵连成自以为杀了仇人,解了恨,仰天哈哈大笑,声如洪钟地感道:“我赵连城明人不做暗事,你小子到阎罗殿告状去吧!
说完,赵连成趁着夜色,大摇大摆地向南门走去。城门未开,他能走得了吗?
知府被杀,早已惊动那员参将。他调动全城兵马,四处堵截、追杀赵连成。赵连成挥动宝刀,厉声呼喝:“要命的闪开,不要命的上来!”
全城兵勇,都敬佩连成是条汉子。又知道他的委曲,对他自是深有同情。因此,兵勇们只是呼喊,并无人认真去阻拦他。那参将怒极,挥刀乱砍兵勇,逼着他们截杀赵连成。为了自救,在这场血战中,难免有兵勇伤在连成刀下,那些受伤人却不怨恨连成。连成且战且走,一直来到南门。他手起刀落,将门锁砍落,把门杠砍断,跨过官桥,一路向城南一座小山奔去。
赵连城刚出城门,参将指挥兵马已经潮水般涌至。他走投无路,,攀上士山,被乱箭射死在山顶上。后人为纪念这个勇士,将这山命名这将军山。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到将军山一游。那山上曾建有一座焚箭亭。那一日,赵连成力气耗竭,无力挥刀拨箭,被那冯有艺一箭射中要害,而后被乱箭射死。连成人亡尸不倒,依然怒目而视。众兵勇以为他未死,继续乱射,周围竟落箭似小丘.
赵连成死后,仍被斩首,将头颅悬挂于阜财门(南门)城楼上,示众数日。青州人敬仰赵连成的人品,常有人遥祭暗拜,祝他早日升天堂,不再受任人凌辱之苦。焚烧落箭那天,从那熊熊烈火中,忽然间冲出一只雄鹰,长鸣一声,向云门山翠峰展翅飞去。人们说,那是老赵连成英灵幻化成。这竟是:浩然正气感天地,
英灵不散化雄鹰。 赵连成的故事讲到此处,有人问:“那参将是否受到惩罚?那冯有艺结局如何?”
那参将因为剿杀反贼赵连成有功,不久升任为青州知府,那冯有艺破敌建勋,竟顶替参将做了参将。对此事的结局,青州人极为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
也许有人问:“那参将的擢升,准是得力于那国老吧?”
那还用说。参将也曾打制过一把夜壶送于国老,不唯是金柄,而是全金。那些受人把结的贪官,自然也会用尽浑身解数,去巴结他们的上司,这便是官官相维的网络,也便是贪风愈演愈烈的根源。这贪风一重,必然导致法难治众,欲清亦难。贪风重极时,必定国纲失常,民心思变,国亦难国。这便是清朝短命速亡的原因所在吧?
讲到这里,有人提出异议:据史书上记载,说那国老“持正不阿”、“爱才若渴”,深得康王敬重,他怎会收受贿赂,干那等卑鄙之事呢?说穿了,并不难理解。史书,大都是当代文人为当时政者写的颂史,那国老的丑事,怎会记在史书上?你们可能没听过青州民间传说,那可是清宫秘闻啊!
康王青年为帝时,也是个风流君王,他幸尽后宫佳丽,竟无一称龙心,如龙意,使龙快。康王有一异母妹奇美,确能使“后宫粉黛羞相较”,康王对其自是“久于一会思如渴”。其妹身居皇家,养就随心所欲脾性,且眼高过顶,视一般官吏为草芥。她一心想“为后为妃称龙意,艳艳后宫宠一身”。这兄妹二人,竟秘密干那“暗渡陈仓巫山会”的丑事。后来,康王竟欲公开纳妹为妃,以图长久快乐。
康王一族入关前不甚开化,男女婚爱也比较随便,兄可纳弟媳,非同胞妹亦可为妻。康王纳妹的主张有违汉邦伦理,遭到百官非议。有一老臣,竟触阶自绝,以示抗诏决心。当时,宏文院有一侍讲学士,厚着脸上书曰:“……天下之大,何事不可容?君王至高,何事不可行?君妹为吾女,吾女妃帝君,此事谐矣……”
于是,这侍讲认康王御妹为义女,复嫁康王为妃,遂了这对淫兄妹的心愿,“夜赴巫山再无恐”了。这侍讲一跃为阁老。似这类靠卑鄙发迹之人,老来归里再为卑鄙之事,有何可怪呢?
其实,当年也不乏敢怒亦敢言之士。翌年正月十五,新知府通令全府张灯喜庆。府衙附近有一秀才,姓谢名学,因为他性情怪癖,人们送他个外号叫“谢邪”。正月十五这晚,他家门前的灯独具一格,竟是一只具大的尿壶灯。灯下飘垂一副长联,龙飞凤舞地写着“这就是当年那把壶”八个大字。此灯一出,府人大哗,观者如堵。
那知府闻知不悦,派他的师爷前来干预。那谢老夫子,当着众人面,连连认错,口里言道:“老朽失礼矣,即更之,即更之!”
他顺手将那条幅扯下来,转身回归内宅。围观者尚未散去,他又复回,悬挂上一条新联,联曰:“这不是当年那把壶吧?”
围观者一睹此联,尽都捧腹大笑,这笑声一直传到府衙里。那师爷领着一帮衙役扑来,将谢家的灯笼砸了个稀巴烂。
这家院主谢老夫子,不气不恼,视若无睹,好似砸得并非他家之物。正月十六早上,早起的人们发现,谢家的门对一夜之间换了。大门横幅是“不通不通不通”六个字。门对竟是:只准州官放火,霸!
不许百姓悬灯,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