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同一素材的作文适用于不同题目

如题所述

你问是其实是多则材料作文题,相关资料如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多则材料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指导[写作指津]当新材料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新宠之后,多则材料的作文命题也就应运而生,而且成为热点。多则材料作文题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材料与材料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在思想内容上,或在逻辑关系上,或在结构形式上,或在时空组合上。多则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几则材料并列,互为补充,对同一问题作相同层面的叙述、描绘、阐发。如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有一种热带观赏鱼„„一类是几则材料对立统一,对同一问题提供两组相对或相反的事例。如2007全国卷Ⅱ:一、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由以上两道作文题可以看到,第一道作文题中的热带观赏鱼、狼、罗森塔尔挑选学生等三则材料,呈现的是互为补充的并列关系。第二道作文题中的两则材料,一个是反面的,丛飞帮助别人,别人没有帮助他;另一个是正面例子,白血病学生帮助别人,别人也帮助他。多则材料作文题比单则材料更加丰富复杂。由于多则材料容量大、条件多、组合关系复杂,所以在观点的提炼上,较单则材料难度大得多;在提炼论点方法上也和单则材料不同。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不可能互不相干,总是在某一点上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因此多则材料的审题和观点提炼,就是要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找出几则材料组合的“内在联系”点,为作文的立意点。具体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1)抓核心句法。核心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或者几段材料的主旨常常体现在核心句上,抓住这些核心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例如,如果写作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作文题,我们只要抓住“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一核心句,立意与拟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三则材料虽各有侧重,反映的主题却是相同的。热带鱼的材料侧重告诉人们,人才成长需要一个适合自己的宽松的环境;狼的材料侧重告诉人们,好奇心在人才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罗森塔尔的心理测验则告诉人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才成长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突出“人的成长与成才”是它们共同的主题。(2)综合归纳法。有的多则材料,不管是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不管是漫画材料,还是文字材料,各则材料的内涵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却都有片面的一面,如果偏于一点立论,文章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这类材料就要用综合分析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例如上面列举的2007全国卷Ⅱ,只要将两则材料进行归纳综合,无论是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其实质都与提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有关,批判个别冷漠和不道德的行为,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围绕这些精神实质立意无疑都是正确的。再如第一题,这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因不理解而嘲笑。第二句话是说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这两句话都说的是生活中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现象,是果。第三句是说原因:用眼睛或智力了解,没有用心。同时,告诉人们用心了解。三句2.话的共同点可归纳为:了解他人要用心,而不是眼睛或智力。用心了解他人,就能懂得他人的快乐,就不会嘲笑他人。这便是这组材料的立意点。(3)化大为小法。如果对多则材料进行整合“求同”,所得到的角度较大,或者较空洞抽象,那么就有必要把大角度化小一点,把抽象概括的一句话变为具体可感的若干侧面,调动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进而确定立意。如上文所举的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就可由“人的成长与成才”这一大的角度,化为若干个较小的角度,如:①成才需要自由空间;②成才需要好奇心和探索欲;③成才需要自信;④环境与成才的辩证关系;等等。这样,既可从一个人自身挖掘促使其成才的种种因素,也可以从成才的外在因素方面,更可以把内外因结合起来谈,这样化大为小后,考生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运用所掌握的素材和写作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阅历,写出异彩纷呈的文章来。(4)辩证分析法。这种分析法适用于各则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不全正确。对这类材料,不能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而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如根据下面的两则材料进行写作: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从零开始’,才可能有永远的新天地。‛另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可以弃旧图新,可以再接再厉,却不能‘从零开始’,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乍看这两则材料,两位哲人对是否“从零开始”这一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甚至形成对立,如果就此草率地以某一方面的论点作为中心论点,在论述中难免会顾此失彼,违背了全面理解材料的原则。怎样运用辩证的思维将看似矛盾对立的两个观点统一起来呢?深入分析材料便不难发现,前者劝导人们要有向前看的眼光,对于过去的失败与成功,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再接再厉的恒心;而后者提醒人们,在迈步前行时,也不要忘了积累和记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更不要忘了历史的责任与时代的嘱托。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辩证的分析,就可以确立中心,涉笔成文了。再如第二题。对这类材料,应作辩证分析,归纳出一个辩证的观点。就这组材料而言,爱因斯坦的观点——做好一件事而精彩,普通人的观点——终生吃苦,活得精彩。由此,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吃苦——做好一件事——活得精彩。可见,吃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做好一件事又是活得精彩的前提。据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的观点:我们不但要用吃苦精神做好一件事,获得精彩,我们也要用吃苦精神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我们可能终生吃苦,但我们一生都活得精彩。(5)异中求同法。对于不能一眼看透的多则材料,在确立论点时,那就要着眼于对照比较,异中求同,由表及里,深入底蕴,找出能统摄各则材料的思想观点。能统摄各则材料的思想观点就是中心论点。如第四则。我们首先必须寻觅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的本质意义。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运用追问的方式,获取它们的本质内涵。其实质应该是:基础与提升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独辟蹊径与超越他人、坚持个性与创新方法、理性地对待前人的成绩、辩证地对待祖辈的功绩等。这样可以拟定题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切莫迷失在伟大面前、沉醉还是创新、寻觅自己的用武之地、选择超越等。第七题题目所提供的材料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认真分析,还是可以从“思维的片面性”上找到它们的交叉点——它们都暴露了人们看问题的误区:以偏概全。据此可以确立如下的论点: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不然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同一扇窗户,向上看是风景,向下看是泥淖。②把脸迎向阳光,心情就不会被雨淋湿。③与其抱怨造物者在玫瑰花丛里附上尖刺,何不感谢造物者在尖刺上添加了玫瑰花。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这三则材料都说明了对待生活的应有的态度。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他(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心境心境,境由心生,就看你自己如何取舍。世界上许多生活环境优越的人整天看到的是烂泥,而许多生活在逆境中的不幸者却找到了星星,例如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可他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又瞎、又聋、又哑——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美好。”她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著作。对待生活,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快乐和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对于我们青年朋友来说,确立怎样的幸福观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好坏。生活中有顺境和逆境,如何去面对?这些都是立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写作时,要做到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用乐观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不顺,正确对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安得广厦千万间”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意思是“怎么能够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如果单独从这诗句去理解,有可能会曲解它的意思,为什么呢?“安得广厦千万间”,我们从字面上看去,很明显,这是杜甫在感叹没有房子而想要房子,他想要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得到之后,怎么?是自己住?还是别人住?所以,正确理解诗句还得结合原文的有关内容,“安得广厦千万间”之后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原来,杜甫得到房子不是为了自己住,而是给天下穷苦的读书人住。只要天下人免除痛苦,诗人就是“受冻死亦足”。这是由己及人,由个人的苦乐想及天下人的苦乐,由个人的安危想及国家之安危。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前途以及与广大贫寒之士共患难、同命运的深厚感情,抒发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悲悯、博爱情怀。所以,本文的写作重点应该放在杜甫诗句的悲悯精神、普世价值和博爱情怀上。要推己及人,为别人造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