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把《绝句》诗写的一个小故事是什么?

如题所述

杜甫把《绝句》诗写的一个小故事是《杜甫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回家,居住在成都草堂。一天,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甫生活贫穷,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所措。

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间尚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立刻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就请客人入座闲谈。   

时隔不久,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摆在桌上。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

杜甫对客人抱拳说:“诸位光临寒舍,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正当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时,杜甫拿起筷子,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 ”。

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 一行白鹭上青天 ”;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扩展资料: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西岭:即秦岭;千秋雪: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万里指遥远。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绝句四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6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展现出成都一幅完美的意境:清晨,诗人被一陈清脆的鸟叫声唤醒,推开窗户循着鸟声望去,在清翠的柳叶丛中有两只美丽的黄鹂若隐若现;透过柳枝,看到的是万里无云的好天色,一行白鹭翱翔在空中,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天边(常人的思维常常到此打住,诗人却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发生跳跃,从天边联想到天上的仙境,再回来寻找现实中景象相近的地方);窗外西山的白云,让诗人联想到远处云蒸霞蔚、波光粼粼、冰雪终年不化的,近似于仙境的西岭雪山,这前三句展现出由“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构成的美妙画卷,让人对成都近乎完美的生态环境感到心旷神怡,并因此产生对成都的向往;而这种环境不是存在于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因为门外的江边停靠着许多往返东吴的商船,从而营造出浓烈的商业氛围。这样成都就成为将生态完美和经济发达有机地结合在一块儿的,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天府之国”了。

从历代文人的记述中,不难看出成都一直是经济发达的同时仍然保持着生态环境优美的典型,而杜甫的黄鹂《绝句》自然是成都这一典型形象的最佳代言诗,以前是潜移默化地推广,现在应大张旗鼓地宣传,对外展示和树立成都的形象;对内让成都市民人人知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觉得这就是我们规划和建设成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觉得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一、这是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必然需求。随着经济地迅猛发展,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的文化和环境资源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是一般的社会规律。成都虽然还处在高速发展期,但绝无必要去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现在政府对府·南河、沙河的整治,对金沙(先蜀)、武候祠(三国)、杜甫草堂(唐)、永陵(五代十国)、十陵(明)、洛带客家古镇(清)文化景区的打造,就是《绝句》精神的具体体现。而且府·南河工程用事实证明改善生态环境后,不仅可获得联合国的“最佳人居奖”,而且可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二、这可提升成都的软实力。在硬件设施和产业政策都同质化的今天,若再区位条件相仿,城市之间更多比拼的是投资软环境,而《绝句》无疑可以优化它。对外宣传上,《绝句》构建起的成都形象,会吸引众多的企业家和人才产生来成都的意愿;对内这可上升为成都的传统城市精神,让市民为古代的成都感到自豪,并关心现在的成都是否应在循着这条路前进。这实质上与当前中央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是一致的,只不过成都加上了自己的注解,甚至可能创造出新的城市发展典范来。

参考资料

品杜甫的《绝句》.麻辣社区[引用时间2017-12-21]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8
杜甫把《绝句》诗写的一个小故事是《杜甫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回家,居住在成都草堂。一天,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甫生活贫穷,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所措。
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间尚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立刻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就请客人入座闲谈。

时隔不久,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摆在桌上。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
杜甫对客人抱拳说:“诸位光临寒舍,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正当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时,杜甫拿起筷子,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
”。
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
一行白鹭上青天
”;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
”;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扩展资料: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西岭:即秦岭;千秋雪: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万里指遥远。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绝句四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