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是秦王嬴政拥有雄才大略

如题所述

(1)
商鞅变法,发展了经济实现了富国强兵;施行法律建设,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
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立法易,执法难。政令统一在当时是很难做到的。商鞅最
后的结局或许更能说明这一点)
(2)
对内施行“攘外必先安内”,对外施行“远交近攻”的政策。凭借强大的武力平定戎
狄作祟,为大秦帝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远交近攻”是由纵横家范睢提出。)
(3)
战国后期秦国人材辈出,统治者慧眼识人,善于用人。(虽然人才并不是衡量国家统
一的主观条件,但秦国的强大却离不开这一客观事实。无论是张仪、司马错、范睢、商鞅,
还是王翦、白起、蒙恬、李斯,都足以证明这一点。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秦国的强大与秦穆公、秦昭襄王、吕不韦、秦王嬴政等人的慧眼识人和善于
用人是分不开的。六国的“千里马”虽然不少于秦,但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却少
之又少了。)
(4)
战国后期,秦国的军事力量远远强于东方各六国。
(秦国拥有百万之众,这的确不是吹嘘,是有史料证据的。如此庞大的军团,机动性和战斗力都不逊色于东方六国的军队,胜负亦可酌见了。)
(5)
东方六国见风使舵,唯利是图,放弃了纵横捭阖的有利形势。(苏洵的《六国论》也
并非是虚言耸听,东方六国的确是目光短浅,贪图小利。想想当年,六国合军逼于秦,使秦
十五载未敢有大动向„„无限感慨啊。)

(6)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致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
战争,为秦国的的统一奠定基础。(据史料证实,在长平之战中,赵军被秦军坑杀者的人数
上并没有四十五万那么多,但四十万是绝对有的。)
(7)
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使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军备物资得到了充足的供给和补充。(据史料记载,都江堰和郑国渠的竣工,使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的粮食总收入足可以多养活200多万人口。为秦国战时提供了充足的军用物资和军备给养。当时秦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五百万之多,多于东方各六国。)
(8)
秦国统一度量衡,协调统一了内部与外部的紧密联系。(这一点使秦国不管是在秦内部还是在秦国被征服的土地上,都可以很快的调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积极调整不利于秦的外部形式。
(9)
秦国率先抓住了有利于发展和作战的时机,施行“天下连横”的军事策略,为秦
国占据了天时。(张仪为秦国提出“天下连横”的军事方针,并瓦解了东方诸国“
合从”的形势,可谓是纵横捭阖中难得一见的异才啊!注:东方六国“天下和从”形势的形
成是受苏秦的影响。

(10)

秦国的地理形势有一定的优越性,
可进可退,
占得地利之便。
(秦国的疆土远离中原,
且民风淳朴,民众多以游牧打猎为趣,诸侯多以戎狄,鄙夷而视。虽然如此,但秦国的腹地
是富饶的关中平原,
有八百里秦岭作为屏障,
易守难攻。
况且秦国还有巴蜀之地,
沃野千里,
资畜众多。这些方面综合起来看,东方各六国都没有如此好的地理形势啊。恐怕只有过去的晋国才能和秦国媲美了。)
(11) 秦国的农耕技术发达,鉄业生产和加工技术都在东方六国之上,这一点也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保障。(在农耕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要看这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总量和人均生产量,第二就是要看这个国家农耕技术和农耕用具的“实用和先进”情况。这一点,秦国走在六国前面,也注定了秦国的综合国力要优于东方各六国。
(12) 天下大势,强国往往要胜于弱国,而弱国却很难胜于强国。(即使那些弱小的国家能够同仇敌忾,相互联合来对抗强大的国家。但是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联盟早晚都会破裂,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罢了。这个世界没有偶然,有的只是必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12
祖上积德,将士效命,能臣辅佐,再加上嬴政的努力,缺一不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