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剑道居合道

居合道就是单纯练习快速闪电式拔刀术?

现今动漫作品中对于剑道的描写只重华丽而不重内涵,拘泥于招式之中。发这个帖子是希望大家能更全面的了解剑道。
当然,本人水平有限,理解也有限,只能收集一些前人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所谓的武学都可以说是哲学的延伸,最好的例子就是道家的太极。剑道与居合道也不例外,它们都是士道精神的一种外延。

居合道与剑道同源异支,其核心理念在于“瞬起制胜,后发制人”。
自古以来剑道和居合道之间的区隔一直是暧眛难分的,日本武士以剑道高手而名留后世的大有人在,而居合道的名人达士却大都埋名不扬的,但当文明开化后废刀潮流来袭时,却都双双不能悻免同遭衰退之厄运。直到西南战争再度将剑道风气鼓起,居合道却已由七十多个流派衰微的仅剩二十几个流派残存,甚至只能在大日本武德会所举办的大会中,与各种武术混合演武的境地。

  那段居合道的黑暗期中,将居合道发扬光大的是现代居合道的始祖中山博道先生。博道先生在明治中期潜心于居合道,受教于土佐的细川义昌、森本兔久身两位名师,修得内外无双的英信流,再加上自身的创研,从昭和八年起,成立“梦想神传流”并推广于世,从此居合道再度慢慢恢复旧观。

居合道简称拔刀术,是古代一种趁着敌人举刀攻击时,瞬间突然拔刀,不给敌人有缝隙可乘,进而一击必杀的刀技。“居”“合”二字是对双方的互称。现代居合流派主要练习方法大概是,由各种招式的演练,从而达到静心、健身的目的。它主要要求练习者具备超越自我的精神,从而在临战状态下趁“不动心”的境界,故而被喻为“剑道中的太极”。

居合道缘起

  在日本古代奈良朝或平安时代初期,武士在战场格斗时,枪、矛和雉刀等武器被折断或击落时的瞬间,拔出腰佩的打刀、或短刀以应对敌人,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刀技,而后与剑道合并研究发达后,各种派别纷立采用,沿袭至今。

  现今,日本公认居合道之始祖为林崎甚助重信。此人为古日本出羽之国人氏,生于林崎村(现日本山形县村山市楯冈町),为报父仇,苦研刀术,后来成一流派而传后。他所研究、编考的刀法,被一般武术家称为“林崎流”、“神梦想流”、“重信流”,从其门下也另出了“锕�鳌奔啊安�戳鳌钡扰杀稹5菥���难有��浼浣�е衅谙肀D昙涞牡谄叽�æ²¾�某す却ㄓ⑿牛�皇游�潦甲嫔踔�岳醋罱艹龅母呤郑��秤κ贝��薷牡度邢蛏吓宕�淖耸埔岳�蔚叮�喑觥俺す却ㄓ⑿帕鳌辈⒂山�Т�亍八墓�蓖磷敉乒悖�虼擞⑿帕髦两裨凇八墓�备咧�绦�鞔�?

  第九代门人林六太夫是剑术师,神阴流高手。大森六郎左卫门把剑形五式和小笠原流礼法正跪坐姿势融合发展出拔击居合,加入英信流而成“大森流”。

  林崎流之正统自第十二代起分传谷村及下村二派,下村派至第十六派后绝,谷村派则沿传至今不断。

居 合 道--居合十式

居合招式的创制

  为便于居合道运动的推广,日本居合道界集合了十二位大专家,开会研讨融合各流派特质制定出一套为各家所接受并赋与居合道新生命的制式招术。它归纳了五个项目:

一、拔付的横一文字。
二、结束的纵(竖)一文字。
三、左右肩两斜架裟斩。
四、收刀。
五、突刺的一刀。

  居合道的招术是一种起居静之势而与敌对峙的刀术,制定的动作包括正坐三式、立膝一式、立姿三式总共合计七式,大约可满足一般练武者之意归纳而成,基本上是以古流派为思考根源,但所制定的"制定居合"招式却不属于那一流派,而是新创独特的动作。招式的制定经缜密的讨论,终于昭和四十三年(1976年)三月创立敲定。同年五月在京都大会上,对众多剑道和居合道人士公开发表而定案,而后昭和五十五年(1988年)又在原有七式之外,添加了三招新的立姿招式,从此制订居合与日本剑道型一样成为十式招技。
第一式刀技 前(正面)

意义:
互相对峙,预感对手有杀意,制先机向对手太阳穴(目和耳一条线附近)拔击,瞬即由正面斩下得胜。
动作:
一、向正面正坐,行三呼吸(吸第三次气息时)后,两手稳静握刀柄和鞘口,同时推开刀离鞘口,也浮起腰部,竖起双足之足尖,伸腰垂直上身,一面将鞘扭向左,稳慢拔出刃,至刀尖尚余约10公分时,踏出右足同时将刀水平,向对方太阳穴泪厉拔击。

注:刀拔出时,左手握住鞘口,小指押,擦左腰带,左肘要充分拉后,此动作称谓鞘引(SAYABIKI)。(拉鞘)
  拔付时,上身向左后拉约45度,左拳在离身体中心线右斜前约45度处停住。刀刃高度与右肩成水平,刀尖微较水平低下(如滴下鉏附近之水,能慢慢向刀尖流移程度)停住右拳内侧。
  踏出时,两膝要成直角(90度)充分挺出腰部,垂直上身,力气贯注下丹田。

二、拔击后,瞬即将左膝移靠右踵(脚跟),依左耳高度,刀持水平,右手肘向内弯,像刺突后方的心意迅速将刀振举头顶,同时左手移握刀柄,瞬即踏出右足同时由正面斩下。

注:左手移握刀柄时,左治兆∏士谝�浦了�陆�∑潘墒帧?
  振举两手尽量高举头顶,斩下时体姿与前项注 同,斩下时左膝不动。
  斩下时双拳掌,要像扭毛巾的要领向内扭停住在脐前,双手腕首上端伸出,刀尖稍低。
  从振举至斩下不待分秒,行一贯连串动作。

三、斩下后,左手离开刀柄,移贴左腰带,同时右手稍向前刺之气氛,手掌心向上,刃向左,展伸肘,像刺右斜后,水平大回旋至与正面成90度时,弯肘右拳移靠太阳穴附近,站起同时,袈裟斩的要领摆下振血。

注:站起时稍弯两膝,成落腰姿势,此种姿势称谓"居合腰"。
  振向是振落雨伞上水滴要领动作。
  振下时,右拳头的高度与左手掌水平,刀尖向前低下约45度,而在右掌稍微内侧止住,此时刃部要朝振下方向。

四、保持“居合腰”原状,后足(此时是左足)移前与右足并拢,稍停,右足拉后,左手离腰移握鞘口,移到在中央(脐前),刀锷近处刀栋移至左手拇指和弯曲食指所作成洞口上,向右斜前展伸右肘同时将鞘拉后(此时左手小指贴在左腰带着移后),将刀尖滑入鞘口,将刀慢慢纳入,同时左手推鞘口至肚脐前停住,一面降腰徐徐合拢双手纳毕,同时右膝跪着地板。

注:纳刀时鞘口由中指握住,拇指和食指要松握,刀不可用拇指和食指挟住刀身。
  刀纳毕时,锷内侧要在脐正中前,刀大约保持水平。

五、纳毕后起立,同时后足(右足)移靠前足并拢,右手松离刀柄,成佩刀姿势,退移至次式刀技开始位置(以下至十式止均同)。
第二式刀技 后(向后面)

意义:
感受坐在后面对手有杀意,制先机回旋,对正背后对手,同时拔击太阳穴,接着从头顶斩下得胜。

动作:

一、身体向正,向右转180度向后正坐,稳静双手握刀,足指竖起,依照第一式刀技动作一、将刀拔出,浮开左膝,用右膝为轴点,向左回旋180度,对正对手,左足稍踏左边,同时向对手太阳穴激厉拔击。

注:此招技与第一式刀技「前」之动作大致相同,唯一不同处是由后回旋180度回复正面拔击,踏出的脚与第一式有所差异,要注意踏出左足。
  以下之动作二、拔击,三、振血,四、纳刀,五、起立与第一式相同,只是,足之运法有左右之差异。
第三式刀技 受流(向右)

意义:
坐在左侧对手,突然站起,斩下来袭时,一面起立架开来刀,从对手左肩口「袈裟斩」砍斩取胜。

动作:

一、由正面向右(正面为左)正坐,面朝视左方对手,同时双手握住柄鞘,浮腰竖立右足尖,一面伸直腰部,左足稍踏右边(参照图)(此时足尖向外侧)同时将刀贴近胸前,站起,左手拉下鞘,右手将刀往上拔出面额前上方,刃向右斜上,刀尖向后下垂,保持架开(受流)姿势。

注:注视左侧对手动作,不仅面部如此,也要稍微推出右肩的心境施行,则接下去的动作会较流畅。
  往上拔速度,要依拔击动作「徐、破、急」速率施行。
  刀往上拔时,左手保持握住鞘口,左肩稍移后面,用刀掩护上体姿态。

二、接着,右足移踏左足侧,一面起立(同时「受流」架开对手斩下之刀瞬间),刀尖由后回旋右上方身体正对对手,左手移握刀柄,动作连贯不可停顿,左足拉退后方同时,由对方左肩口袈裟斩下。

注:从起立至斩下止,不可停顿,要像流水般,一连贯串施行。
  斩下时,双手停止在脐前,刀尖要较水平稍低。

三、斩下后,保持原状,稍弯右膝,左肘伸直,刃部向前,双手移上左前,将刀斩击部位(刃尖七吋部位)移置右膝上。

注:刀用双手移止左前上时,右手松握,掌心向上,刀柄挟在拇指和食指中间,由下面保持轻轻支托形态。此时左肘要充分伸展,握住刀柄之左拳移上左斜前方。
  刃部向外,刀柄在上,刀尖朝下四五度横一文字,与上体成平行。
  刃尖七吋部位,轻托置在右膝头上。
  这亦是振血之一种,要把残心的意境充份表现出来。

四、右掌松开刀柄,反掌从上逆手换握。

注:逆手是不可用力强握。

五、右手反掌逆手握时,左手离开刀柄,移握鞘口,右手再反掌向上,刀尖由下方,回旋左方,将锷附近移靠鞘口,反掌(「逆手」掌手向上)姿态纳刀,缓慢蹲下,左膝头着地皮同时纳毕。

六、刀纳毕,起立同时后足(左足)移前并齐右足,右手离开刀柄,回复佩刀姿势。
第四式刀技 柄当(柄撞)

意义:
前后遭遇袭击,先以刀柄头撞击对手水月(心窝)连着用右单手刺击后面对手水月,再次以凌厉气势将前方对手劈斩得胜。

动作:

一、向正面依居合膝坐稳,双手迅速握住刀柄同时浮腰,竖起左足尖伸直腰部,右足踏出,同时用双手并握刀与鞘整体激厉向前撞出,依柄头撞击对手水月(SUIGETSU)心窝。
注:居合膝「作法」参照居合膝项目。
  双手握刀时,右手将刀柄横面握住。
  撞击时,柄头高度约标准本身水月高度。

二、撞击后,右手保持伸展右肘姿势,急速用左手将鞘往后拉引,一面以左膝为轴,把身体向左转约45度,刀同时拔出,刃尖朝向后面对手,刀尖刀栋贴在左胸(乳)保持水平,上体垂直,充分伸展右肘刺击后方对手心窝(水月)。

注:刀拔出时,握住鞘口之左手要充分拉尽刀鞘。
  刺击后方对手时,左手握住鞘口移送脐前。

三、刺击后,依左膝为轴,向右回旋,抽出刀刃之意境振举头上,左手移握刀柄,回复正面向对手,同时以泪厉气势从头顶斩下。

注:不可忘记,抽出刀刃心境动作。
  回复正面时,双目要较身体回转向正面之前,先注视对手。
  振举至斩下动作要一连贯串,不待分秒空档。
  斩下时,刀尖稍较水平低。

四、斩下后,保持原姿势,将刀向右拂开,同时左手离柄移贴左带。

注:这亦是振血动作之一种,此时右拳位置要在身体中心线右前约45度处附近,其高度与移贴在左带左手成水平,刀尖要较水平低一点,而稍在右掌内侧止住。

五、振血后,左手由左带移握鞘口,一面纳刀,将前足(右足)引退靠左足稳定身腰,跪着左膝,保持蹲踞姿势。

注:纳刀要领同第一式刀技。
  引退前足(右足)时,要自然直线引退,不可向右描半月(弧形)般引退。
  单膝着地蹲踞是竖起足尖,把且门格置在左足踵(足跟)上,右足引退,保持立膝形状,浮着右踵,移至左足尖附近。

六、落定腰部,隔一呼吸之后,伸展腰部,右足踏出,起立同时后足(左足)移前并齐右足,右手离柄,保持佩刀姿势。参考资料:www.wusport.cn 上海加华国术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